《孙子兵法》与海湾战争
《孙子兵法》自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原因就在于它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时至今日,人类战争已步入信息化、热核化时代,《孙子兵法》的影响力依然不减。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是自二战之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常规战争,也是一场典型的信息化高技术局部战争。交战中,敌对双方在战争的各个阶段所运用的军事谋略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孙子的智慧。
伊拉克国旗
伊拉克概况
国土面积441839平方公里,人口1892万,其中92%信奉伊斯兰教。全国划分为18个省和自治区,首都巴格达,是全国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石油工业是其国民经济的命脉,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0%,居世界第二位。
科威特国旗
科威特概况
国土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214万,其中85%信奉伊斯兰教。科威特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埃米尔由萨巴赫家族世袭。全国划分为5个省,首都科威特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科威特的经济支柱是石油工业,其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四位。
“海湾战争”的原因
地理位置、石油资源和宗教影响,这三大因素确定了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因此长期成为世界列强和大国觊觎的对象,也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扩张势力激烈较量的竞技场。伊拉克在长达八年的与伊朗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急欲通过扩张来补充,同时,伊拉克的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又一直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为己任。这两个因素都促使伊拉克向其富庶而弱小的邻国科威特伸出了侵略之手。但是,这破坏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即通过控制中东达到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新秩序。于是,冲突不可避免,大战一触即发,“海湾战争”的大幕徐徐拉开……
出其不意:伊拉克闪击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伊拉克军队出动14个陆军师(总兵力达到10余万人),在空军、海军的配合与支援下,突然大举入侵科威特,从而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在此次战役中,伊拉克的战略指导非常明确,即《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战略解读
伊拉克迅速攻占科威特首都,推翻萨巴赫王朝,前后仅用了10余个小时。这固然与科威特地域狭小、作战纵深浅、兵微将寡有关,但伊拉克“出其不意”闪击科威特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伊拉克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在边境集中了10余万大军,从而在军事上形成了绝对优势。入侵日期选在伊斯兰传统节日“阿舒拉”节期间,且时间选在凌晨两点,当时伊科谈判结束不过几个小时,使科威特毫无应战准备。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来不及作出反应,无法对科进行保护,使伊的军事占领成为既成事实。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以美国为首的反伊联盟的形成
面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事实,美国立即作出出兵海湾的决策。为了建立最广泛的反伊联盟,美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以总统布什、国防部长切尼等为首的官员都马不停蹄地四处活动。布什的专用电话也发挥了极高的效能,仅仅在8月2日至6日的四天时间里,布什就创纪录地给12位外国首脑打了23次电话,有时甚至是每两个小时就打一次。与此同时,伊拉克一方也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企图分化、瓦解反伊联盟的形成。(建立反伊联盟的结果见30页“多国部队实力一览表”)
战略解读
《孙子兵法·形篇》中说道:“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意指: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古代一种较大的重量单位)称“铢”(古代一种较小的重量单位)那样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这实质上指出了“实力”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篇》),即是孙子给出的如何强大自己,削弱敌人的办法。从“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美伊双方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战来看,他们都是深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之理的谋略高手。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多国部队对伊展开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空袭行动
美国制造的B-52轰炸机,绰号“同温层堡垒”,是一种远程、重型轰炸机。在空袭发起的当天,有数架B-52轰炸机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起飞,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抵达伊拉克上空,从空中发射了35枚常规巡航导弹,袭击了伊拉克军用通信站、发电厂和输电设施。在随后的整个战争期间,分别从美国本土和其位于印度洋迪戈加西岛上的空军基地共起飞了数百架次的B-52战机参加空袭。
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空中突击行动。至2月28日战争结束为止,在短短的46天当中,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11.2万架次,发射“战斧”式远程巡航导弹246枚,总计投弹80余万吨,对伊军给予毁灭性打击,为最后进行的地面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略解读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其意指,当一方对于敌方已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其发起全力攻击,与其决战。美国及其盟友在对伊拉克已形成战略包围,无论是人员、武器装备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优于伊拉克的情况下,毅然对其发起大规模空中打击,即是这种谋略的运用。
沙漠风暴的战果
摧毁伊军坦克1685辆,占伊军在科威特战区坦克总数的40%;
摧毁装甲车925辆,占其总数的30%;
摧毁大炮1485门,占其总数的50%;
击毁伊飞机77架,占伊军作战飞机总数的10%;
俘虏伊军官兵近2000人。
伊军防空系统、指挥中心、导弹阵地、核生化设施等战略目标基本瘫痪,前沿阵地、后勤补给线、坦克和装甲部队,特别是伊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一蹶不振。
避实击虚:最后的100小时地面大决战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大规模空袭之后,2月24日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发起名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行动。多国部队的四个战役集群依次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向伊军发起了强大的进攻。战役仅仅持续了100个小时,以伊军大败而告终。至此,海湾战争全部结束。
战略解读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意指,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多国部队之所以能在100小时内就对伊军取得彻底胜利,正是成功运用“避实击虚”谋略的结果。
战前,伊军将科威特视为防御重点,表现有二:①在科沙边界地带精心构筑了两道坚固防线;②在科威特部署了43个师共54万余人的强大地面部队,包括坦克4200余辆、火炮3000余门、各种装甲车2800余辆。针对伊军的部署,多国部队成功运用欺骗措施,使伊军错误地认为其主攻及两栖突击将直指科威特。而实际上,位于西线的美军第7军和第18空降军才是真正的主攻部队(如图所示)。行动伊始,这两个军就迅速越过伊沙边界伊军防御薄弱地带,向伊拉克纵深地区挺进。随后,这支主攻部队又向东横扫而去,与佯攻部队对驻科伊军形成前后夹攻之势,才最终造成了伊军的全军覆没。
多国部队实力一览表
多国部队人员、武器数量
士兵:100多万
作战坦克数量:3700多辆
装甲车:4000多辆
由于美国成功的“伐交”谋略的运用,最终组建起一支广泛的、规模庞大的反伊联盟多国部队。参加国达到39个,兵力高达100多万。其具体情况见下表:
各种固定翼飞机:2790架
直升机:2000余架
各型舰艇:210余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