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千金方(2015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药煎煮的方法

中药的煎服法多种多样,它是根据病情和药性决定,煎服的方法恰当与否与药效的发挥和疗效有很大关系。煎中药需要精心挑选好器、水、火三种物质,做好泡、煎、挤三项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使中药的疗效降低、消失甚至起反作用。

中药服用有法度

中药制成一定剂型后,就可以服用了。然而,服药方法是否得当,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正确的服药方法不仅要保证和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要尽量避免服用中药带来的不适。

中药服用注意事项

服药“忌口”

服用中药的时候,应避免进食与方药作用相反的食物。如实热证(发热、口干、目赤等)病人,应忌食温热性食物;虚寒证(畏寒、夜尿频多等)病人忌食寒凉滋腻的食物;湿盛(头重、痰多、胸闷等)的病人忌食肥腻的食物;阴虚(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心烦、失眠等)的病人忌食香燥的食物;先兆流产的妇女忌食海带、绿豆、薏苡仁等滑利的食物。

服药禁忌速查表

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无论服用什么药物,凡属油腻、腥臭、煎炸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患病期间最好吃些流食或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中药方剂八种用法

中医师治病,往往先确定抗击疾病的方法,然后才精心挑选药物组成方剂。在实践中,古人发明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1.汗法

又称解表法,指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以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此法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透疹、消散痈肿、消肿止痛等多种作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对于麻疹未透、痈肿疮疡初起、水肿、痹证初期等也可使用。不过,运用汗法治疗疾病,不能发汗太过,一旦病邪祛除,就应该立即停止服药。

发汗常用药——生姜

2.吐法

利用涌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羽毛探喉等),使蓄积的痰饮宿食或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适用于某些急症,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中等。由于吐法容易损害脾胃的功能,甚至引起胃和食管损伤,因此用吐法治病后,不能恣意进食油腻煎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应当喝些瘦肉粥,以增强脾胃功能,便于胃和食管的修复。

吐法常用药——藜芦

3.下法

又称泻下法,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聚,祛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根据药物作用效果的不同,下法分成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瘀五种,用以分别治疗热邪与大便互相结聚、寒邪与大便互相结聚、燥与大便互相结聚、水邪与大便互相结聚、瘀血与大便互相结聚之症。另外,腹泻损伤体内水分,容易引起津液损伤,不能用药太猛太久,应该见好就收。

下法常用药——巴豆

4.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法。它作用缓和,性质平和,应用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和法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少阳病,症状为病人有时发热、有时恶寒、胸胁胀满、不想吃饭、心烦呕吐、口苦咽干、目眩等。另外,和法还有调和的作用,能治疗肝脾、胆胃、肠胃等脏腑不和证。

和法常用药——甘草

5.温法

又称祛寒法,是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适用于寒邪滞留三阴的里寒证候。根据里寒证所在脏腑经络部位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缓急之别,温法可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温经散寒四个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像火能把水煮干一样,温法使用不当,容易损伤人体内的津液和血液,因此血液不足或津液已经损伤的病人,不能用温发来治疗,即使是身体强壮的病人,使用时也要注意配一些滋养阴津的药物。

温法常用药——吴茱萸

6.清法

又称清热法,指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的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疗方法。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疡等病;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经受损的证候,或阴虚火旺之证。不过,清法虽能治疗热病,但由于所用药物多寒凉,易损人阳气,尤易伤脾胃之阳,所以不宜久用。

清法常用药——黄芩

7.消法

消散和破削体内有形积滞,以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凡是由气、血、痰、湿、食等壅塞而形成的积滞痞块,都可以用此法。消法与下法都能消除有形之邪,但二者作用不同,下法是在燥屎、瘀血、痰饮等有形实邪必须急于排除,且有可能排除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在慢性的积聚,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的积瘕痞块,不可能且无条件排除的时候采用。下法是猛攻急下,消法是渐消缓散。不过,消法虽较下法缓和,但仍属祛邪之法,对于纯虚无实之证最好禁用。

消法常用药——红花

8.补法

运用具有补益气、血、阴、阳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机体抗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及祛病延年的作用。根据各脏腑不同的虚证,一般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等方法,其中补脾、补肾在补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补法常用药——人参

由于临床上疾病的性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单独用某一治法很难适用复杂的病情,因此八法的运用常根据病情配合使用,如汗法同补法、下法、消法的并用等。

中药材的贮藏方法

防止中药材变质需保持药材干燥并合理贮藏。家庭药品保存时主要需避免霉变、虫蛀,一般药品适合在阴凉、干燥、避光处存放。如珍贵药品在较短时间内服用不完,最好分成若干份后将其密封保存。

一.干燥

中药材的含水量超过15%时,容易发生虫害、霉变等变质。故对含水量高的药材,要借高温、太阳、风、石灰干燥剂等力量,选用晒、晾、烘、微波、远红外线照射等方法,将含水量降到15%以下。

目前,降低中药材含水量最常用方法是:把药材摊在席子上,摆在太阳下晒。如果条件允许,可用架子把草席架空。对于一些含水分或淀粉较多的药材,如贝母、百合、延胡索等,应先用开水烫煮或蒸,再在太阳下晒。有些药材不耐久晒,如麻黄,久晒后有效成分的含量会减少,应放在通风的室内或遮荫的棚下阴干。此外,有些高价药材容易生虫、发霉,如人参、虎骨等,应密封保存,用石灰保持药材干燥。值得注意的是,药材在干燥前都要充分散开,使其干燥均匀,避免局部含水量超标发生霉变。同时为了保持药材的纯净度,干燥室应清洁通风,干燥器械要干净无污染。

二.合理贮藏

贮藏中药材时要注意以下六点:

1分类 根据药材特点分类保管,如刺猬皮、瓜蒌等肉质、甜香的药材易生虫,应放在熏库;远志、半夏等易霉变,应注意通风、日晒。另外,剧毒药材更应贴上醒目的标签,专人保管,防止误用中毒。

2杀虫 对桑螵蛸、露蜂房等动物药保存前要蒸熟,避免虫卵孵化;同时可用化学药物熏杀害虫,通常保存少量的药材时可将硫磺点燃生成二氧化硫熏蒸,保存大量的药材时可喷洒氯化苦熏蒸。

3密封 种子类药材(白扁豆、麦芽、薏苡仁等),密封保存可防止老鼠撕咬;容易风化(芒硝等)和挥发(冰片等)的药材,密闭保存可避免有效成分丢失。密封时,将药品放在干净的玻璃瓶中后,盖严瓶盖,用蜡转圈滴在瓶口处封严就行了。另外,陶瓷罐、真空袋也是不错的密封容器。

4低温 霉菌和害虫在10℃以下不易生长,且泛油、溶化、粘连、气味散失、腐烂等药材的变质反应在低温时也不易发生,所以将药材放在阴凉干燥处(如冰箱),有利于保存其有效成分。

5避光 像花叶类那种在光照时容易起变化的药材,应贮藏在暗处及陶瓷容器、有色玻璃瓶中,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6合藏 将花椒与有腥味的动物类药材(鹿茸、地龙等)一起存放,可防止动物类药材虫蛀变质;将泽泻与丹皮放在一处,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不易变质。

此外,人们还积累了一些贮藏中药材的经验方法:将白酒喷在药材上或密闭容器内,借酒蒸气防虫防霉;在席上摊放已干燥的谷糠或米糠,将白芷、党参等根类药材埋入其中或与糠间隔存放;阿胶、鹿角胶、龟版胶等胶类药材,可用油纸包好埋入谷糠中,夏季取出放入石灰干燥器中干燥后再埋入谷糠中,这样不易软化和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