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2:战略决策与经营运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战略谋划面面观

5.战略设计以资源为据:《隆中对》的战略制定失误

战略必须有相应的资源支撑。没有确切的资源计算,只有煽情的文学描述,是古代文人治国的通病。

诸葛亮的《隆中对》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不少人把它作为古代战略分析的典范,它也确实赢得了历史上的高度赞扬,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体现了诸葛亮过人的战略眼光。然而,如果从管理角度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隆中对》不乏失误之处。批评诸葛亮并不是特意标新立异,更不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给古人找茬,而是试图寻求一种可能超越古人的途径和方法。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后人对此多有称道,却鲜有刨根问底吹毛求疵者。如果细究,不难发现,《隆中对》在战略分析层面,尤其是对实力和资源分析打了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伏笔。

大体上,《隆中对》的失误,首先表现在资源分析的不确切上。对资源缺乏精确的计算,只是一种大略的估计,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治国的通病。黄仁宇之所以批评中国古代缺乏“数目字管理”,大致也是出于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刘备当时没有多少本钱,却又急迫寻求崛起的途径。为他提供咨询方案的诸葛亮,以《隆中对》的形式为刘备提供了一个相当诱人的咨询报告。但是,这个报告的致命缺陷,正在于这种诱人的前景缺乏资源支持。诸葛亮的分析,仅仅考虑了当时的地理态势和集团分布,对刘备手里所掌握的、可利用的、可借用的各种资源是有所夸大的。

透过“三分天下”设想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战略的实现,起点在于掌握荆益二州。即便有了荆益二州,其实力依然不足以挑战曹操。所以,《隆中对》的全部战略构想都建立在联吴的基础上。而在某种意义上,蜀吴联合,在多数情况下是蜀的一厢情愿。对此,以诸葛亮之聪明不可能看不到,但是,为了使三分天下的战略设计能够站住脚,他在为刘备提供咨询报告时,有意不谈联吴的种种困难。对此,精明的刘备也十分清楚,他们只谈联吴的价值和意义,而不谈联吴的可行性,不过是出于自身利害关系的选择性失明而已。

当然,在曹操的进逼面前,联吴的可能性不是没有。问题是这种联合抗曹的积极性,蜀远远大于吴。此后曹操向吴国发起的进攻,客观上大大助了刘备一臂之力,使吴蜀联合变为现实。但是,在这种联合中,吴国的获益远远比不上蜀国。所以,此后这种吴蜀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一直磕磕绊绊。而到关羽的刚愎自用破坏了吴蜀关系后,《隆中对》的战略设计就已经基本失败。

对于一个管理咨询者来说,在提出咨询报告时,不考虑现实资源对战略目标的限制,这个报告就很成问题。《隆中对》的失误恰恰在这一点上暴露无遗。当联吴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时,“三分天下”的设想就把它当作一个确定前提来看待,这是后来蜀国战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吴蜀联合的力量不对等,吴国君臣那种“吃了亏”的感觉,又使这种联合孕育着裂痕。后来刘备不听劝阻同吴国翻脸,不完全是为关羽复仇,很有可能是对吴国咄咄逼人的压力的一种反弹。因为失去荆州后,蜀国的战略已经受到致命打击。对刘备这种人来说,事业前景的断送,远比兄弟之情更容易导致孤注一掷行为。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隆中对》看作一个试探性、摸索性的战略构思。然而,在刘备君臣后来的实践中,显然不仅仅是把它当作构思,而是当作操作性方案。所以,尽管有实施过程中的细节调整,比如诸葛亮经营南中,后来又经营陇地,都是用来增强自己的战略实力,弥补原来完全依赖联吴的战略局限。但是,当吴蜀联合已经出现危机时,蜀国君臣并不能及时做出根本性战略调整。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隆中对》并未给后续的战略调整留下足够的余地。

分析《隆中对》的失误,不是吹毛求疵。恰恰相反,这一战略设想是非常杰出的,唯其杰出,所包含的失误才具有致命性。《隆中对》作为古文名篇,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教益。然而,在中国当代的管理咨询中,我们不难发现,类似于《隆中对》这种轻视资源限制、缺乏条件分析、没有调整余地的报告,还屡屡出现。以文学笔法描述一个诱人前景,而不是以理性分析冷峻对待现实,这是战略研究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