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只毛发黄白相间的花猫刚刚从窗外的小房子上走过去,它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它总是那么干净,一尘不染,黄白相间的毛发散发着光泽,与高高在上的梧桐树叶的干枯形成很大的反差。但是它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不知道它一旦看到我之后,是否还会每天从这里经过。我猜这只猫的年龄有些偏大,它走路时显得有些老态龙钟。它每次都是拖着肥肥的身体慢慢地走过,不像是在寻觅什么,而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每次只是看到这只花猫独自走过,从来没有见过它的伴侣,以及它的孩子们。在猫的世界里,它的老年是否会是一个悲惨的经历呢?
它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死亡呢?
它是不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呢?
它感受到悲伤、孤独、凄惨了吗?它感受到冬日的寒冷了吗?
抑或在它的内心世界里只有独立和寒冷的感受,但是它并不认为那就是孤独和寒冷呢?
显然,我经历过悲伤、孤独和寒冷,否则我怎么会猜测猫是否经历过这些呢?
我们谁也不愿意经历这些悲伤的感受,但是我们不愿意经历就能消除它们吗?
或者说,我们仅靠着意志就能够消除它们吗?
另外,我们从外在的人和事物方面寻求寄托能够消除它们吗?
如果以上这些方法可行,那么人类的悲伤将会减少很多。
我们要想彻底地从孤独、悲伤中解脱出来,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这些悲伤、孤独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感情呢,还是我们人类的头脑创造出来的呢?
我们是无意和无奈地掉进了悲伤、孤独的魔掌之中了呢,还是我们的头脑本身就是那悲伤、孤独的制造者呢?
如果想得到正确的答案,我们只能像观察外部事物一样,观察自己的头脑,观察自己头脑中的各种思想、感受,观察它们全部的活动过程。但是,千万不能带着任何的观点和判断进行观察,因为这些观点和判断同样是头脑中各种思想、感受的一部分,它们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一个思想观察另外一个思想,这不是客观的观察。
我们能够随时地看到头脑中的思想吗?
我们能够看到头脑中的所有思想活动吗?
我们经常感到孤独,但是,为什么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却有孤独感呢?
为什么会在亲情、爱情、友情等众多感情包围中感到孤独呢?
我们会说:他们不理解我、他们不认同我、他们在排斥我、他们不接受我、他们嫉妒我,等等。正是因为我们的观点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我们的情感得不到别人的接受,我们才备感孤独。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将不被认同、不被理解的原因归咎到别人身上,就说明我们的眼光仍然是只盯着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同样的,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之剑”是否锋利,也就是说,没有审视过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我们将眼光从别人身上回归到自己的内在,那么我们就会想:
为什么别人不认同我们的观点呢?
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们的感受呢?
我们自己的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些观点就是绝对的正确吗?
我们是否像看别人的观点一样看自己的观点呢?
就在向自己的内心观察的这一刻,我们就不再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真理,也不再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正义的。不要马上说同意或不同意,答案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通过对自己的观察才能发现它。
此时,我们也就开始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产生的背景、立场和局限。我们必然会变得更加包容,不仅是包容别人,也包容自己。我们没有苛责自己,只是在观察自己,在这种没有评判的观察中,宽容就出现了。因此,当我们与别人有了分歧时,不是与他人进行争论,而是向自己的内心探究自己的观点,我们就会真的明白自己观点的局限性,以及别人观点的局限性,包容和宽容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具备的一个品格。
一旦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就能够包容和宽容任何人的任何观点,从此不再与他人有分歧。因为问题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一个观点,它不存在于任何人的头脑中。我们知道了头脑中的思想和观点的荒谬性,它们本来就不是问题本身。
看来,“思考之剑”不能保证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而对“思考之剑”的观察却是我们发现自己局限性的武器,不断发现自身局限的过程,就是在一步步地走向问题的本质。因此,观察自己心中的思想和感受,才是能够磨砺出金刚般的“思考之剑”的砥石,而不是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反而是造成自身局限的根源,因为这些知识形成我们判断和评价别人对错的观点。当我们在判断和评价时,说明我们的内心将自己的观点当作评价和判断的标准,显然,这个标准的正确性是不言而喻的。
王涛
2018年3月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遇到问题,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的问题。
即使问题确实是偶发性的,有经验的决策者也会怀疑这是不是另一项新的经常问题的首次出现。
——彼得·德鲁克 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摆脱内在的障碍就是自由,即能自由地思考了。真正的自由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不做任何带有快乐和痛苦的反应,这才是自由。自由就是认识现状,认识现状就是自由。
——J·克里希那穆提 著《静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