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热闹的巴尔干

由于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很有必要详细说说这个地方。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当时统治巴尔干半岛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统治民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土耳其”其实就是“突厥”的另一种音译,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后裔的一个分支。突厥人在公元6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随后打败当时雄踞蒙古草原的柔然汗国建立盛极一时的突厥汗国,连唐高祖李渊在起兵之初都曾向突厥称臣。但在唐朝的持续打击下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后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两个汗国)相继灭亡。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原本游牧在中亚阿姆河一带的土耳其人的祖先被迫西迁进入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一带(大致就是现在土耳其)。公元1300年一个叫作奥斯曼的土耳其人部落酋长宣布土耳其建国,后来土耳其的苏丹(土耳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了纪念这位开国领袖便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此后土耳其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其疆域在1683年达到最大,约530万平方公里。苏莱曼大帝(1494—1566)在位期间土耳其的国势达到鼎盛,此后的土耳其便逐渐衰败。与所有的封建专制国家一样,土耳其皇室也陷入残酷的权力斗争。与其他封建专制国家不同的是,土耳其的权力斗争格外残酷野蛮。在位的苏丹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夺权便把他们囚禁在一栋连窗户也没有的建筑中,很多皇子在少年时便被关在这栋完全与世隔绝的建筑中,不会受到任何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会这样悲惨地度过一生,直到被杀死的那一天。他们当中只会有一个幸运儿在老苏丹驾崩后被挑选出来继承皇位,就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不懂任何人情世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的人就获得了帝国的最高权力,统治属下的数百万平方公里上的数千万人口。而新苏丹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关在“囚笼”中的兄弟全部杀死,然后疯狂地纵欲享乐,然后再把自己的儿子关进去。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

公元7世纪包括塞尔维亚人在内的大量南部斯拉夫人迁入巴尔干半岛。从14世纪到16世纪,土耳其人相继打败了包括塞尔维亚王国在内的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几个小国家,陆续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当然要承认,土耳其人在巴尔干的统治是非常野蛮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地方官吏贪污腐败、敲诈勒索。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对信仰基督教的巴尔干半岛居民在宗教上也多有排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人民要推翻土耳其人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一直非常强烈。但在土耳其人的强力镇压下,他们从来没有成功过,一直到俄国人出现。

塞尔维亚的自治

俄国一直谋求控制黑海海峡,所以对于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南部斯拉夫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塞尔维亚人。这不但因为塞尔维亚与俄罗斯人同属斯拉夫民族,二者都信仰东正教,而且塞尔维亚是南部斯拉夫各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最适合作为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势力扩张的棋子。1804年塞尔维亚爆发了由猪倌卡拉·乔治领导的民族起义,起义得到来自各地“穷光棍”队伍的大力支持。但“穷光棍”们的支持是有限的,来自沙俄的金钱和物资支援才真正帮助起义者取得了暂时的胜利。1807年土耳其苏丹与起义军签订和约,土耳其被迫答应给予塞尔维亚自治权,由塞尔维亚人自己选举大公管理国家,土耳其军队撤出塞尔维亚。

1806年第七次俄土战争爆发,塞尔维亚义无反顾地站在俄国一边与自己名义上的宗主国土耳其作战。第二年俄塞签订《鲍鲁奇协定》,塞尔维亚居然要求沙皇派全权代表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并邀请俄军进入塞尔维亚协防土耳其。塞尔维亚是俄国傀儡的实质一览无遗,甚至连他的宪法都是两个俄国人帮助起草的。

1812年法俄关系紧张,拿破仑在入侵俄国前出于打击俄国的考虑大力支持土耳其与俄国对抗。在得到拿破仑的支持后土耳其出兵塞尔维亚,此时俄国正在苦苦抵挡拿破仑的60万大军,根本没有力量帮助塞尔维亚。失去了俄国的支持,弱小的塞尔维亚根本就不是土耳其的对手,1813年10月土耳其彻底镇压了塞尔维亚的民族独立运动。这充分说明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完全就是俄国人一手挑起来的,土耳其虽然已经腐朽但还是有能力维持对巴尔干的统治的。

1815年拿破仑彻底落败,俄国人卷土重来,又鼓动塞尔维亚人起来闹事。1815年由米洛什·奥布伦诺维奇领导的第二次起义爆发,失去了拿破仑支持的土耳其无力镇压俄国支持下的起义军,被迫第二次承认了塞尔维亚人的自治权。

但此时奥地利已经认识到沙俄在巴尔干的野心,奥地利的外交大臣梅特涅已看到威胁奥地利的是来自匈牙利的分离主义和国内的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独立运动。在镇压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独立运动方面奥地利与土耳其有共同利益,对奥地利来说维持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是有利的,所以在1815年塞尔维亚爆发第二次起义的时候,奥地利便从政治和物资上给予土耳其支援,以帮助土耳其镇压起义。梅特涅甚至宣称:“要尽可能地从肉体上灭绝‘塞尔维亚民族’。”[南]伊万·博日奇:《南斯拉夫史》,商务印书馆,1984,第310页

塞尔维亚是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矛盾和争夺的开始。

希腊独立

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并没有随着塞尔维亚的自治而平静,反而越来越紧张,把越来越多的大国也拖了进来。

受到塞尔维亚起义成功的鼓舞,1821年3月6日希腊也爆发了起义,3月底起义即蔓延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竭力鼓吹土耳其苏丹是希腊的合法统治者,为维护欧洲体系的稳定,各大国不应该支持希腊的反叛行为。1821年4月22日复活节这一天,土耳其为报复起义军大量屠杀穆斯林而将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牧首格里高利五世及几位大主教绞死并抛尸大海。

俄国一向以“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者”自居,土耳其如此野蛮的行径给了沙俄干涉希腊起义以极好的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趁机向土耳其发出了一份强硬的照会,威胁要进行战争。希腊人虽然不属于斯拉夫民族,但却与俄国人同样信仰东正教,俄国人一直大力支持希腊人的独立运动,事实上希腊起义的领袖伊普西兰蒂就是希腊裔的俄国将军。

梅特涅虽然大力支持土耳其镇压希腊起义,但奥地利实力较弱,不能影响局势的发展。随着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英国人终于坐不住了。

英国是一个民主国家,舆论能够非常显著地影响政府的各项政策。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很多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这些人对公众舆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希腊起义爆发后英国民众立即掀起了支持起义的热潮,不但捐钱捐物还有不少人志愿亲赴希腊与土耳其人作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人拜伦,他居然自费组织了一支500多人的军队并自任指挥官,只可惜他很快便因病去世了。

为了遏制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扩张,也出于顺应国内公众舆论的考虑,英国决定支持希腊的起义,以便把俄国在希腊的影响力彻底消除。1824年4月9日英国决定给希腊起义军250万英镑贷款,英国从此介入巴尔干半岛局势。

得知英国介入希腊并给予起义军大笔资金援助,已经升任奥地利首相的梅特涅喜笑颜开,“俄国宫廷已经失掉了对希腊人的影响”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正当各大国纷纷介入希腊,局势正向有利于起义军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起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内斗。革命尚未成功,领袖们就开始为了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了。土耳其趁机联合埃及大举出兵,连战连胜,希腊起义军被迫逃窜山区打游击去了。穷途末路的起义军向英国紧急求援,但却没有理睬俄国人。这让一直大力支持希腊起义的俄国人非常恼火,也证明俄国在希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了。

由于起义军在土耳其的打击下已经接近失败,所以各大国决定加大干涉力度。1827年7月英、法、俄三国签订《伦敦条约》,要求建立一个自治的希腊,土耳其仅保留宗主国的名义。钻在山沟里苟延残喘的希腊起义军立即表示接受《伦敦条约》,但此时的土耳其军队连战连胜,土耳其自信心大增,拒绝接受《伦敦条约》,并两次拒绝三国联合发出的最后通牒。

10月20日三国海军重创土耳其舰队,12月18日恼羞成怒的土耳其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号召整个伊斯兰世界对俄国进行圣战。1828年4月26日,俄国对土耳其宣战。8月中旬俄军攻占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尔内),前锋距君士坦丁堡仅60余公里。

眼看君士坦丁堡就要被俄军占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即将陷入崩溃,英法立即加以干涉。英法一方面向土耳其施压,要求土耳其尽快与俄国谈和;另一方面请求俄国不要再进军,并要求土耳其在必要时邀请英法地中海舰队进驻达达尼尔海峡以保护君士坦丁堡。与此同时普鲁士也介入进来,劝告俄国不要对土耳其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

此时的军事形势对俄国极为有利,数代沙皇梦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就在眼前,只要俄军再作一些努力就可以将其纳入囊中,但俄国却决定与土耳其和谈了,这当然是因为英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俄国全面评估了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后欧洲局势的变化,认为目前这样做于己不利。

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29年任命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处置土耳其。这个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俄国此时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将导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这会引发欧洲各大国瓜分土耳其的狂潮,并必将导致因分赃不均而引起的欧洲战争。届时奥地利将会占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阿尔巴尼亚;英国将占领克里特岛和其他希腊岛屿;法国将占领埃及;俄国将不得不直接面对这些“危险的敌人”;而且如果土耳其崩溃势必将引发各大国对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的争夺,这将引发一系列的争端甚至战争。

委员会认为“保留奥斯曼帝国,有利条件会超过不利条件”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但同时也强调:一旦奥斯曼帝国崩溃,俄国要“最大可能地保证黑海出海口不被其他列强据有”[英]安德森:《东方问题》,1974年版,第71页。这个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成为以后30年俄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基础。

1829年9月14日,走投无路的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了极为屈辱的《阿德里安堡条约》。俄国夺取了多瑙河流入黑海的入海口及整个黑海东岸的土地。土耳其被迫向俄国支付了大笔赔款,还承诺保证塞尔维亚信仰自由,保证黑海的商业和航运绝对自由。

《阿德里安堡条约》的签订使俄国在近东的势力大大加强,英法两国对俄国在近东和巴尔干半岛的扩张更加警觉。

对于希腊,英国认为与其让它自治还不如顺其所请让它独立,以削弱以“东正教保护者”自居的俄国在希腊的影响力。俄国通过《阿德里安堡条约》所获甚多,也不愿意为了希腊与英国发生争端,便同意了英国的要求。

1830年2月3日,英、法、俄三国再次签订《伦敦议定书》,宣布废除土耳其对希腊的宗主权,希腊成为受三国保护的独立国家。此时的土耳其差点儿连命都保不住,哪里还顾得上希腊?只好乖乖接受了三国的要求,承认希腊独立。不争气的希腊人立即又开始了内斗,首任总统居然遇刺身亡,随后国内各派为了争权夺利又大打出手,刚刚独立的希腊又陷入内战。

1832年英、法、俄三国决定邀请巴伐利亚的奥托王子出任希腊国王。1833年2月6日奥托率领3000士兵开进希腊,这才算是结束了希腊内战,希腊正式独立。

希腊不但是巴尔干半岛而且是整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一个获得独立地位的民族,这极大地鼓舞了巴尔干各民族争取独立的斗志,巴尔干从此更不安宁了。

两次土埃战争

远在非洲的埃及与巴尔干关系极大,因为不管土耳其境内出了什么事,俄国最终都会把问题引向黑海海峡。

当时的埃及名义上是土耳其的一个省,但实际上却处于独立地位。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夺取了埃及的政权,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埃及国力大增,成为整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1页。1824年,无力镇压希腊起义的土耳其请求埃及出兵,并许以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等地。希腊起义军在以埃军为主力的土埃联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但后来由于列强的干涉,土耳其和埃及不得不放弃胜利果实,埃军也被迫撤回国内。

1830年希腊独立后穆罕默德·阿里认为自己已经出兵打败了起义军,后来希腊独立是因为列强干涉与自己无关,所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土耳其兑现承诺,割让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土耳其刚刚大败于俄国,丧师失地、愤恨不已,阿里身为下属不但不能为主分忧反而趁机敲诈勒索,何况希腊已经独立,阿里又何功之有?于是土耳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阿里的痴心妄想。

自觉理直气壮的阿里讨债不成勃然大怒,借口土耳其收留了埃及的叛徒出动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土耳其,接连大败土军,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腐朽至极的土耳其此时不但打不过沙俄,甚至连自己的手下都打不过了。情急之下土耳其只好主动呼吁列强干涉自己的内政。

虽然英国和奥地利是主张维护土耳其领土完整的,但此时正值比利时革命,英国正在忙于和法国争夺对自己更为重要的比利时,无暇分身;奥地利自身力量较弱加之国内爆发起义后院起火,无力援助土耳其;普鲁士在土耳其没有什么利益,只在口头上表示支持;而法国一向是埃及的支持者,很高兴看到埃军取胜;如此一来唯一有实力也有兴趣干涉土耳其的就只剩下了俄国。

土耳其当然知道这是引狼入室,但就好像“溺水的人在绝望中连条蛇也要抓住”[美]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2页一样,走投无路的土耳其于1833年1月正式请求俄国出兵援救。

待命已久的俄国舰队立即驶进博斯普鲁斯海峡,停泊在君士坦丁堡城下,陆军也上岸驻扎在城下严阵以待。

英法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要求俄国退兵,否则两国的舰队就要开进达达尼尔海峡。英、法、奥三国还共同向土耳其和埃及方面施压,要求它们尽快达成和议,以消除俄国出兵的理由。

1833年4月8日,土耳其和埃及在三国的压力下被迫达成和议,但俄国却以保护君士坦丁堡的功臣自居,迫使土耳其签订了《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规定俄国舰队可以自由出入黑海海峡,但土耳其却必须向别国军舰封闭海峡。这就使黑海变成了俄国的内湖,英法再也没有途径进攻俄国,但俄国舰队却可以自由地攻击地中海的任何目标然后躲进黑海,依仗黑海海峡两岸炮台的保护获得绝对安全。这无疑是对英国海洋霸权的严重挑战。英国下定决心找机会废除这个条约。

埃及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被迫退兵,心中愤愤不平,一心想从土耳其身上再多捞一些好处。而土耳其也对埃及的叛乱义愤填膺,经过6年的摩拳擦掌,1839年4月两国又开始大打出手。土耳其陆军惨败,海军也因内部矛盾而叛逃埃及。土耳其苏丹已经作好再次忍辱偷生的准备,没想到列强却主动干预了。

英国想趁此机会把俄国从黑海海峡赶走,要求埃及停火。埃及的阿里不服,坚持要把战争进行到底,结果惨遭英奥联军痛殴。一直支持埃及的法国迫于英国的压力也要求埃及和谈。失去了法国的支持,阿里被迫再次与土耳其和谈。但英奥赤膊上阵以武力干涉土埃战争的目的除维持土耳其的完整外,主要还是想把俄国从黑海海峡赶走。

1841年英、法、俄、普、奥五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规定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并对各国军舰封闭,这其实就是废除了《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俄国数十年流血流汗所取得的成果在英、法、奥三国的威逼下灰飞烟灭,这就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土耳其却因为海峡处于共管地位而受到了国际保护,得以继续苟延残喘。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缘起于土耳其国内的宗教问题,但只要有俄国人存在那土耳其国内出现的任何问题最终都会引到黑海海峡上来。

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及耶稣出生地伯利恒被基督徒视为圣地,由罗马的天主教会管辖,从16世纪开始信仰天主教的法国成为圣地的管理者。当时的土耳其国力强大,圣地的管辖权之所以能被控制在罗马教会和法国手里是因为它的宗教宽容政策。到18世纪末随着法国爆发大革命,信仰东正教的俄国趁机取得了圣地的管辖权。

1851年12月时任法国总统的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并于次年登基称帝。拿破仑三世的皇位并不稳固,为争取国内外天主教徒的支持,拿破仑三世遂开始与俄国争夺圣地的管辖权。而俄国一向以“东正教的保护者”自居,坚决不肯交出圣地的管辖权。非但如此俄国还想趁帮助奥地利镇压1848年革命而获得的有利地位迫使土耳其对俄国重新开放黑海海峡。

1853年2月俄国派特使出访土耳其,以武力胁迫土耳其承认俄国对圣地的管辖权,并正式承认俄国对土耳其境内所有东正教徒的保护权。1774年俄土签订的《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只是要求土耳其保护其境内的基督徒及其教堂。虽然俄国从此便以“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者”自居,但土耳其却并不承认。

土耳其境内有1200万东正教徒,如果土耳其答应了俄国这一条件那无疑将会使沙皇尼古拉一世成为“土耳其第二个苏丹”[苏]弗·彼·波将金:《外交史》第1卷(下),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823页。俄国在土耳其的野心引发了英法的关注,在英法的支持下土耳其拒绝了俄国的要求。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印度对大英帝国来说越来越重要了。英国无法忍受由地中海通往印度的贸易线路和陆路交通受到俄国的威胁,同时英国在土耳其也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1848年英土两国的贸易额即高达1200万英镑。

1853年7月3日俄军向土耳其多瑙河流域发动进攻,10月16日土耳其向俄国宣战。英国反俄声浪高涨,因为“如果不在多瑙河挡住俄国人,我们将不得不在印度河阻挡他们”[英]威廉·爱德华:《英国对外政策史(1815—1933)》,第43页

1854年1月3日,英法联合舰队应土耳其政府邀请驶入黑海海峡。1854年3月27日英国向俄国宣战,次日法国也向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全面爆发。

还在实行农奴制的俄国腐败无能,只能在更腐败无能的土耳其身上大展神威,根本不是英法的对手。以1855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尔沦陷为标志,俄国输掉了这场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洲大国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在这次战争中蒸汽动力的铁甲舰第一次应用于实战;由于电报已经发明所以战地记者可以将战况当天发回伦敦,摄影技术也第一次被应用于战地报道,这使民众舆论对战争进程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要提到的是英国的南丁格尔女士震惊于伤兵的悲惨状况,自愿对他们进行精心护理,使伤兵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并极大改善了伤兵的医疗生活条件。由于她每天晚上都提灯巡视伤患,所以被伤兵亲切地称为“提灯女神”。她后来用政府奖励她的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被誉为现代护理学教育的奠基人。

当时还是小军官的托尔斯泰也参加了惨烈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俄军的腐败和战争的残酷让他震惊,战事之余他写下了成名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他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是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国、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了《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正式结束。条约规定:


1.各国保证土耳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允许缔约国集体或单独干涉土耳其内政;(这一条完全是针对俄国的,阻止了俄国对土耳其的侵略。英国和奥地利都希望维持一个完整的土耳其,其他国家在土耳其并无重大利益。)

2.废除俄国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这是英国削弱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影响力的举措,从此俄国再也不能以“东正教的保护者”自居,也无法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干涉土耳其的内政。)

3.黑海中立化,对各国商船开放,但禁止任何国家的军舰通行;只要土耳其处在和平时期,就不准任何外国军舰进入黑海海峡;(但除了俄国还有谁的军舰要去黑海呢?还有谁的军舰要通过黑海海峡呢?这一条也给英国武力干涉俄国夺取黑海海峡的企图保留了借口,只要土耳其不处在和平时期,英国的舰队就可以应土耳其的邀请进驻海峡。)

4.英法同意将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全部归还俄国。


通过《巴黎条约》俄国在土耳其的优势完全被清除,俄国南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完全向英法舰队敞开。俄国专制统治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无奈地对太子说:“我看,在全俄国大概只有你和我不偷。”《巴黎条约》及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对俄国是一个重大打击,英俄矛盾加剧,俄国对此耿耿于怀,处心积虑要废除《巴黎条约》,这就为以后俾斯麦利用英国打压俄国奠定了基础。遭此沉重打击后俄国的嚣张气焰收敛了不少,欧洲宪兵的风光不再,对于国际事务基本都低调处理,巴尔干半岛也因此难得地平静了20年。

法国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战争的胜利却为拿破仑三世赢得了巨大的威望,使他的权力得以巩固。随着俄国的战败,其在镇压1848年革命期间获得的“欧洲宪兵”的地位也随风而去,法国重新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拿破仑三世的野心更加膨胀,自以为距离叔父拿破仑已经不远,于是穷兵黩武、四处征战,不但伙同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居然还派出大军横跨大西洋远征墨西哥,直到俾斯麦在1870年将他一拳击倒。

英国是此次战争中收获最大的:打败了俄国,遏制了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保证了黑海海峡的安全,确保了英印贸易线路的安全。

1859年罗马尼亚获得自治

奥地利虽然没有直接参战,却也起了一点儿作用。流入黑海的多瑙河是奥地利的一条重要出海通道,而多瑙河入海口一带的两个公国属于土耳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初期就占领了这两个公国,这让奥地利十分不满。1854年6月3日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撤出多瑙河两公国。虽然俄国对奥地利的忘恩负义(俄国帮助奥地利镇压了1848年革命)愤恨至极,但俄军应付英法和土耳其已是捉襟见肘,实在是没有力量再对奥地利开战,不得不接受了奥地利的最后通牒,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奥军随即占领了这两个公国。1855年9月8日奥地利在塞瓦斯托波尔已经陷落、俄军必败的情况下又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成了迫使俄国求和的最后一根稻草。奥地利实际就没有参加战争,只是凭空讹诈了俄国一番。在此期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正忙着迎娶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享受婚后短暂的甜蜜生活,心思根本就没在战争上。但也正因为如此,战后法俄都不愿意奥地利继续占领多瑙河两公国,奥地利被迫撤军。1859年这两个公国合并,组成自治的罗马尼亚,土耳其只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

土耳其通过这场战争成功地把自己与俄国的争端国际化,使自己受到列强的保护,并遏制了俄国的野心,显著改善了自身的国际环境,为土耳其赢得了极为难得的20年的和平。但可惜的土耳其却没有利用这段极为宝贵的时间进行改革、增进国力,反而更加腐败,国事终于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