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知识点睛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德在人才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始终具有关键意义;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智是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人才的基本条件;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美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应当着力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既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与社会主义法律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传播和践行;有助于惩罚和遏制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行为,引导和促进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通过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将社会主义道德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中,使法律成为饱含道德价值的良法;要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使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弘扬和遵循,并成为衡量执法、司法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要通过全民守法,使社会主义道德成为公民内心的信仰,充分发挥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地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范畴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全部奋斗,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敬业才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诚信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友善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发展进步,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思想观点,特别是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人心工程、灵魂工程。大学生要注重实践履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案例精选
案例一 呕心沥血18年译就《神曲》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本书代表一个国家。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正是这样一本书。这部问世于14世纪初叶的史诗,通过对诗人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过程中遇到的上百种类型的人物的描绘,对从中世纪向近代世界转折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精神道德情状,做了真切、广阔的反映。《神曲》第一次把人置于中心的位置,以崭新的形式,予以深刻、生动的表现,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开中国长久封闭的国门,掀起了中外文学交流的第一个高潮。众多的中国文化人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但丁的《神曲》。然而,《神曲》内容博大精深,要译成汉语谈何容易!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继承了古典文化和中世纪文化的精华,涵盖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中国人来说,阅读理解《神曲》不仅存在语言困难,还有大量的典故和隐喻,对它的翻译工作既需要广博的知识,又需要高度的领悟能力;知识不仅涉及历史、文学和哲学,还涉及宗教和神学。同时,它具有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结构和韵律严谨而完美,全书一百歌,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采用三韵句,连锁押韵,一押到底,加之中意两国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疑又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自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曾有多人做了尝试,但多限于片段译介,仅有的两个全译本是从法文、英文转译而来,直接从意大利文译出的全译本始终告缺。
鉴于《神曲》是开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作,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把但丁这样一位时代巨人的智慧结晶如实翻译过来,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巨著的译介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工程。1982年,73岁的北京大学田德望教授将中国知识界一个世纪的夙愿担在肩上,开始了译注《神曲》的漫长跋涉。
这一历史的选择不是偶然的。田先生20世纪20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研习《神曲》,30年代赴但丁故乡佛罗伦萨大学深造,又师从著名学者莫米利亚诺教授,钻研《神曲》。他精通意大利古典语言和文化,还通晓英语、德语,对中国语言和古典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因此,他是理想的、当之无愧的译者。
翻译《神曲》是一项无比艰辛的工程,但对于这位具有很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译者来说,它又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但丁的语言本身并不艰涩,他的诗是于朴素中见高雅。”田先生说,“遇到绝妙处,真好比但丁见到了他心中最完美的佳人贝雅特丽齐”。但又常遇到难处,“最难的是有时感到但丁的表达太简练,叫你半天想不出相当的译法”。“所以有时我好像在‘天堂’上,有时又仿佛落在‘地狱’里:‘甘’与‘苦’轮番交替。”
正当田先生沉浸在《神曲》的世界、忘我地投身巨著的译介时,1984年,他突然身患生殖系腺体癌,经受了两次大手术和长时间放射治疗的痛苦,视力严重减退。此时,他已80高龄,他没有向病魔屈服,绝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以衰弱的身躯、惊人的毅力,义无反顾地前进。尽管术后淋巴回流,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手执放大镜,艰难地伏案工作两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翻译《神曲》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2000年8月,91岁的田德望先生终于将《神曲》的最后一部译完。10月6日,田先生便与世长辞了。
意大利诗人但丁耗时15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神曲》,而田德望先生将《神曲》由意大利原文翻译成中文用了18年!
1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田德望先生翻译的《神曲·地狱篇》,1997年出版了《神曲·炼狱篇》,2000年出版了《神曲·天国篇》。2003年1月15日,《神曲》中文版珍藏本问世。这部《神曲》中文版珍藏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神曲》三部曲中译本出齐之后,又对全书做了认真校订,统一体例,合集出版,并采用了法国著名画家杜雷为原书所做的135幅精美插图。翻开这部珍藏本,其最大的特点是,其中的注释之多令人惊讶——《地狱篇》译本全文近23万字,其中原文仅7万字,其余全是注释文字,达16万字之多;《炼狱篇》41万余字中,注释文字竟达34万,相当于正文的近5倍;而整部《神曲》的注释多达70万字,汇集起来本身就是一部学术巨著。
1998年4月,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授予田德望教授意大利国家功勋奖章。这枚奖章所拥有的含金量,比中国人所领得的其他国际奖毫不逊色。
资料来源:(1)吕同六.田德望和“神曲”[N].人民日报,2001-11-10.(2)叶廷芳.田德望教授和〈神曲〉[N].光明日报,2000-4-27.(3)王小琪.〈神曲〉中文版珍藏本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3-1-22.
思考讨论
1.田德望先生呕心沥血18年译就《神曲》的艰难历程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培养优良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3.结合本案例,谈谈大学生如何培养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
案例评析
田德望先生永远地离开我们,驾鹤西去了。他为《神曲》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同它合二而一了。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有这样一句名言:“诗歌比青铜具有更久远的价值。”田先生的《神曲》译本正是这样,它筑就了中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宏大工程,73岁的田德望先生孜孜不倦18年译就《神曲》。在这期间,他不仅感受了翻译工作的艰辛与寂寞,还经历了生理的病痛与折磨。然而,田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以衰弱的身躯,惊人的毅力,孤独地同但丁进行着灵魂的对话。《神曲》译本凝聚了田先生的魂灵和心血,凝聚了他的学说和智慧,凝聚了他的整个生命。如果说,凤凰在烈火中获得再生,那么,田先生则在他翻译的《神曲》中获得了永恒。田先生以毕生的追求,完美地实现了但丁在《神曲》中对世人的教诲:“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
《神曲》中文版珍藏本令我们惊叹。凡有过一点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注释的过程就是查找资料、研究考证、运用知识开启悟性、化解难点的过程,它比一般的研究工作还要艰辛。《神曲》中的隐喻、象征,以及引用的《圣经》、神话和古典文字典故,比比皆是,学界历来颇多争议。在田德望的译本里,他一一给予周密的考证和翔实的注释。他所做的注释字数,大大超过作品译文的字数,达70万字之多。面对田先生翻译的《神曲》,我们不知称它为译本还是学术著作。从田先生呕心沥血18年翻译《神曲》的艰难历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学者深湛的学术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尽瘁学术的精神风范和务实求真的人格魅力!
大学是人生的黄金季节,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而学风则是一所大学的品牌和灵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田德望先生以生命为尺度,不畏艰难、永不懈怠、严谨求实、潜心学术,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治学风范和精神品格给我们以启示: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大学生只有端正学风、严谨治学,才能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打牢知识基础、掌握过硬本领、培养创造精神,圆满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同时,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养成优良的学风,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昂扬进取,才能有所成就、有所贡献。
让我们弘扬“勤奋、求实、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共同铸造大学的精神家园。
案例二 托起“嫦娥”的年轻人
“点火!”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指挥员果断命令,嫦娥一号卫星随即升空。
这次绕月探测的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地面应用、测控、发射场系统均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设计和研制。在这支托起“嫦娥”的精英队伍中,年轻人已经成为科研试验任务的主力军。
37岁的“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同所有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样,孙泽洲的航天事业也是从“打杂”干起的,直到2001年参加“嫦娥”论证,他承担的任务和肩上的担子才开始越来越重。2004年“嫦娥一号”卫星立项,他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
“嫦娥一号”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卫星可借鉴,没有资料供参考,哪怕是前人失败的教训都找不到!孙泽洲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这一任务。
几年来,他的生活进入一种状态:基本没有了双休日。晚上通常10点才回家;遇到问题,就得深夜回家,能跟孩子交流的时间太少、太少……
照理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了,孙泽洲完全可以略微休整一下,但他觉得,“选择了航天事业,等于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不休息”。开弓没有回头箭,犹如火箭发射一样,加注燃料后,整个过程不可逆转,只有起飞、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深空……
30岁的“嫦娥一号”卫星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
娇小秀气的王劲榕,让人很难将她和她肩上的那副重担联系起来。2004年2月,刚刚30岁的她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的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
“嫦娥卫星发射成功以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记者问。
王劲榕认真地想了想,说:“基本没有。要说有变化,就是我终于休了一次假。别人也许会觉得,‘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这么重大的事,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变化。但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各种各样的‘星’打交道。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工作中没有性别之分,“连轴转”是王劲榕和她的团队工作的常态。她笑称,自己工作有“两个保证”:保证按时上班,保证加班。
常年浸染其中,日子在忙碌中度过,王劲榕甚至“忽略”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时候真的想不到太多。那天,90多岁的姥姥给我打电话,说在电视上看到‘嫦娥’了,我才突然有了些成就感……”
37岁的发射场“01”指挥员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7岁的“01”指挥员李本琪,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火箭测试发射的整个过程由他组织,发射场上数千名航天专家和科技人员由他指挥,火箭“点火”命令由他下达。
李本琪大学毕业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从火箭研制初期开始,坚持学习火箭结构原理,研究测试发射的各个分系统;发射场区的每台设备、每个系统,他都了然于胸。
“这几年,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也无暇顾及住在四川大邑的父母,就连爱人生病,也只能把她送回家。”
进入新世纪,中心迎来了年均发射8~10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期。以往中心二号发射塔完成状态转换需要15天,才能执行另一种型号火箭的发射任务。经过李本琪与大伙儿优化程序,改进设备,创新方法,最快5天就可以完成;在他和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火箭测试发射流程由以往的40天缩短为28天,为夺取高密度发射赢得了宝贵时间。
33岁的“嫦娥一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
连续的通宵达旦、一两百天没有休息日、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寂寞……克服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热爱!
2004年,33岁的饶炜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工作不但涉及卫星所有分系统,还包括协调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绕月探测工程其他四大系统的工作。
“加班太普遍了,最忙的时候连续几天不回家,就住在单位,困了睡一会儿,醒了接着干。”饶炜对这样的日子早已习以为常。
最苦的事莫过于挑战“月食”。在常人眼里,月食是用来欣赏的,但对于需要太阳能供电的“嫦娥一号”卫星来说,月食带来的却是一场生死考验。如何让卫星顺利度过月食,是必须攻克的一道关。
“那时苦的不是身体,而是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心里无边的焦虑。”饶炜说,自己就像黑夜行进在沼泽里的人,生怕忽略了任何一丝希望;而发现一丝曙光,就能让人欣喜若狂。最终,卫星顺利通过热实验考核。
“我们仅用3年就完成了别人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正像外国人说的,中国人探月是‘说到做到’!”饶炜一脸得意。
2002年大学毕业的火箭制导组组长
按照设计,“嫦娥一号”的运行轨道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5.1万千米,属于大椭圆轨道。火箭必须精确地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才能准确完成预定探测任务。确保长征三号甲火箭准确入轨,成为所有西昌航天人的首要任务。
如果把运载火箭比喻成一辆没有倒挡的自动挡轿车,那么火箭控制系统便是方向盘。周开美所领导的火箭制导组便是确保方向盘引导其正确行驶的驾驶员。
2002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周开美与男朋友一起来到了中心发射测试站。“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中,周开美所在的岗位是制导系统速率陀螺和诸元计算,她要根据影响火箭飞行的各种参数,如高空风速、火箭重量等,计算出火箭推进剂的加注量和瞄准坐标,确保火箭沿着预定轨道飞行。
接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后,她天天泡在一线,近10个速率陀螺、上百组测试数据,她不停地在检测、计算、判断,同时还要帮助制导组其他人的工作。
在周开美家里,春节时单位发的5斤猪肉,直到10月还没有吃完。“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后,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地逛逛菜市场,为丈夫做一顿美餐。
加入探月工程团队,她才二十多岁
“我们的工作是‘月出而作、月落而息’,一切围着月亮转。”
这个围着月亮工作的年轻女孩叫王晓倩,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中心”的一名普通科技人员,她所在的团队承担着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
王晓倩与探月工程结缘很偶然。2005年,研究生毕业的她正在找工作,当时探月工程立项不久,承担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中心”正在招人。“‘探月’这个宏大而充满神秘感的工作立刻吸引了我,虽然专业并不十分对口,我还是决定加入这个团队。”
王晓倩负责的是数据管理分系统的工作,每天面对海量的接收数据,工作枯燥而辛苦,但她却为自己在二十多岁就加入了探月工程感到特别幸运:“探月工程中有上万名普通科技人员,能为这项伟大的事业工作,我们都很骄傲。我们赶上了好的机遇,从神舟飞船到探月工程,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力强盛了,才有能力做这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显示度的工作。像探月工程,国家支持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不仅是科技实力提升的表现,更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中,还有很多像王晓倩一样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站到了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对于这群正在成长为我国航天科技生力军的年轻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说:“这批‘70后’年轻人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他们热爱这个事业,愿意为此去奋力拼搏。这些年轻人以后要挑更重的担子,前途不可限量。”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也对这支队伍充满了信心:“在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我相信,依靠这支队伍、这批人才,我们的航天事业一定可以冲到和世界航天大国并驾齐驱的位置。”
资料来源:(1)余建斌、廖文根、蒋建科.托起“嫦娥”的“70后”[N].人民日报,2007-12-12.(2)王羽潇、吴晶晶、杨世伟、王欣阁、赵飞鹏.托起“嫦娥”的那群年轻人[N].中国青年报,2007-10-25.
思考讨论
1.从托起“嫦娥”的这批年轻人的事迹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认识。
3.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确立未来的成才目标?
案例评析
一个千古不灭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在38万多公里之遥的浩渺太空中有了中国星的身影。伟大的中华民族再一次聚焦世界的目光,胜利的欢呼再一次震彻寰宇。
在这支托起“嫦娥”的队伍中,2000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成为科研试验任务的主力军。这是历史的必然传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月球探测是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很高的工程。面对困难和挑战,是什么精神鼓舞他们以苦为乐、勇于拼搏?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一往无前、勇攀高峰?
伟大的精神和力量来自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月球探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月球上的矿产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是将来人类社会进一步开疆辟土的重要领域。如果中国一直袖手旁观,就难以维护我们民族的利益,对于深太空将丧失发言权。正是基于我国应该并能够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团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瞄准当今航天科技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慎细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中国首次探月的成就辉煌,被深深地镌刻在无垠的太空。这种崇高的使命精神必将汇入民族的精神长河,并激励当代大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辉煌业绩。
实践园地
参观国家3A级景区及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
【目标要求】
参观国家3A级景区及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是对现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来之不易,它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对祖国的尊重与崇尚。
【活动方案】
本实践教学安排4个学时。
参观地点:
(1)国家3A级景区;
(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
参观形式:
寓教于乐,参观本身是一种放松身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在参观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必要的活动,比如学生的即兴演讲或者表演等。
参观考核:
(1)学生针对参观内容进行交流。
(2)学生写一篇参观后感想。
(3)教师选择一个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学习思考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如何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作用?
3.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如何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5.案例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影星成龙在美国时,听到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不幸重伤的消息。当他怀着痛惜的心情去看桑兰的时候,安慰的话还没出口,桑兰先问他听没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傻子只会说三个字“不知道”,你问他吃饭吗,他说不知道,你问他干什么去,他说不知道。然后,桑兰问成龙:“你知道这个故事吗?”成龙随口说:“不知道。”片刻的沉默后大家开怀大笑,在这笑声中成龙由衷地体会到美国人为什么会称桑兰是“伟大中国人民的骄傲”。
资料来源:桑兰与成龙有趣的会面[J].体育文摘,1998-9-24.
问题: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并说明当我们人生遇到挫折时应当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5-5.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