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它不仅错划了55万多人为右派,伤害了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及党外人士的感情,而且在国家人才极度匮乏的历史时期,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队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更主要的是背离了党的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确定为主要矛盾,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直至导致“十年浩劫”的发生。所以说,反右扩大化的危害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
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艰难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没有平息过,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一天也没有放松,广大人民对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直观和具体。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历史教训,正确把握发展走向,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案例二 难忘的票证时代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过去上大学的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经历,那就是上大学都要自己办理户口、粮食关系。今天,户口依然存在,而粮食关系作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票证时代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于20世纪末被取消。在众多票证中,它是最后一个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的,然而,那段历史留给那个年代的人太深的记忆了,怎么也忘不掉。或许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会比中国的票证多。回想当年中国普通家庭的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细数着“布票还有多少,该给哪个孩子做衣服;棉花票还有多少,该给谁做新棉衣”的情景,心情总是那般的沉重。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因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蕴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厚内涵,浓缩了共和国那段坎坷辛酸的历史,记载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轨迹。
1953年,粮食、食油率先凭票供应。1954年,又有棉布、棉絮、煤油纳入票证供应范围。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开始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票证时代。1957年,少数大城市实行凭购货证供应猪肉、食糖。1958年至1959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对肥皂、面碱、鸡蛋、鱼、糕点、香烟、自行车、手表、毛衣等货源不足的商品,采取了限量供应的办法,分别凭专用票或购粮证供应,有的地区,凭票证供应的商品已达几十种。1960年,粮票开始走入餐馆。1962年上半年,北京市的票证就有20种,即粮票、面票、油票、高级油票、布票、鞋票、肉票、糕点票、饼干票、豆腐票、儿童副食票、针织品票、购粮证、居民购货证、个人购货证、粮油证、购货券等,凭票供应的商品多达102种。其中凭居民购货证供应的商品24种,主要是副食品;凭购货券供应的商品56种,都是日用工业品。
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染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一不小心,就会撒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式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紧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大城市每户居民发放的票证多达30余种。
那时候,粮票比什么都重要,外出开会、学习、办事,都要带上粮票,出市得带省票,出省得换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一度成为畅销商品和杰出人物的共同代名词。那时候,每人每月粮食定量30来斤,半斤油。粮票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凭证,光有钞票,没有粮票,不一定有饭吃,没有钱,可以四处旅游,没有粮票可能寸步难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又恢复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是“票证时代”的黄金时期,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证称为“文革票证”,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票证最显眼处印有红色毛主席语录。
十年动乱后,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商品日益丰富,国家逐步放宽凭票证限量供应的商品范围。1983年遵照国务院(1983)177号文,布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票证时代进入末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实行市场经济,物资大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4月1日,粮票光荣离休,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走过了38年的踉跄小路,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票证经济”的结束预示着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时代。
斗转星移,短暂的票证时代早已结束,面对铺天盖地、五光十色的促销广告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不愿意也不允许历史重演。
资料来源:冯鄂生、冯洁.粮票,一支难忘的歌、电视时代,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