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战国窑址及瓷器特点
原始瓷窑的发现对研究原始瓷器的烧制水平和地域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制陶窑场很多,如河南洛阳周王城的西北有一处面积较大的窑场,山西侯马的陶窑遗址面积约有1平方里,山东临淄、河北石家庄、陕西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陶窑作坊的遗址。南方越国故地的浙江萧山、绍兴等地保存着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20多处,浙江德清的战国窑址就有30余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材料来源和技术条件不同,生产的陶瓷制品胎釉特点、产品质量均有差异。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百越地区。2008年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的发掘,是官方烧制仿青铜原始青瓷礼乐器窑址的首次发现。火烧山窑炉是全国迄今发掘的最早利用山坡斜度筑窑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为探索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早期证据。龙窑在后世瓷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至战国时期,中国陶器的烧制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拉坯技术成熟,因此瓷器制作中成型技术已十分成熟。战国原始瓷器制作是快轮制作,线割器底,并不精修,器型不是很规整。而釉料的制作和使用、窑炉的改进、窑温的控制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这个时期高品质的瓷器仍然是奢侈品,硬陶器和泥质陶器仍是生活中的主流产品。
目前发现的战国青瓷资料很多,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少数高质量的青瓷可与东汉成熟青瓷媲美。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战国龙梁提壶(图1-8),1955年浙江绍兴出土,仿青铜器而作,丰肩圆腹,半圆形提梁,底有三只兽形蹄足,胎色灰白,青黄釉薄而均匀,釉面虽薄但很光亮,没有早期青瓷常出现的釉层剥落现象,胎釉结合得很好,是原始青瓷中的佳作。
图1-8 战国原始瓷龙梁提壶
大多数战国青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其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都很有特色。釉色多为青绿色、黄绿色和酱色等,与胎体的颜色协调一致。因为战国青瓷胎和釉是用同一种黏土作原料,只是釉里面多加了一种天然熔剂——草木灰。釉层普遍较薄,少量釉厚处有明显橘皮现象,因为这个时期的釉料制作工艺还比较粗糙,草木灰与釉料结合不均匀,只能采用浇釉的施釉方法,表面容易形成聚釉现象,胎釉结合状况良莠不齐,时间长了磨釉和剥釉的现象较多。战国青瓷的纹饰多采用S纹、栉齿纹,也模仿青铜器、玉器上的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