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谨防舆论反转剧——云南鲁甸地震“浑水泡面”事件

一、事件概述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一则“救灾官兵浑水泡面”的新闻一经发出便引起了网民讨论。在引起网民感动救援官兵辛苦的同时,有媒体辟谣说是“假新闻”,相关话题持续发酵,引舆论重点关注。

二、传播路径

舆情初期:央广微博首发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抗震救灾工作不断展开。8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发布微博“云南鲁甸震中龙头山镇食品匮乏,救援人员用浑水泡面”,并配以图片。此微博一经发出立即引发其他媒体关注,事件舆情热度迅速升温,微博内容和图片被各大媒体转载。@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不少主流媒体都对其加以报道。

“浑水煮面”在新浪微博中的讨论数量变化趋势

舆情发酵:网民质疑,图片可能是摆拍。

“浑水泡面”引发网民感动之余,部分网友质疑其真实性,认为军队不可能没有净水设备,让士兵喝浑水,图片可能是摆拍。“浑水泡面”微博下面纷纷留言“求辟谣”。而一些媒体和媒体人也质疑图片真实性。至此,“浑水泡面”新闻真实性以及由此延伸的关于救援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都引起了网友热议。

舆情高涨:央广网称“浑水泡面”属实,环球网反驳。

面对部分网友和媒体的疑惑,5日22时27分,@环球网进行“辟谣”,称“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环球时报记者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得知“浑水泡面”是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表示,前方救灾部队携带有净水设备,不会胡乱饮用不卫生的水。

在@环球网和@孙礼纪事“辟谣”的相关内容被广泛转载之后,6日凌晨1时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王小米粒儿 对网友的质疑和一些媒体的“辟谣”进行反击,称“浑水泡面”一事属实。

6日6时20分,@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转发@环球网“辟谣”微博,并评论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日6时41分,@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再发微博称:浑水泡面发生具体时间是8月4日,发生地点为震中龙头山镇的龙泉中学。原因是当时食品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比较浑。

舆情回落:新华网介入调查@环球网和@孙礼纪事致歉。

新华网报道证实了“浑水泡面”的真实性。6时25分,环球网要闻部副主任郝珺石@paingo发布微博致歉,称:“部队确实吃了浑水泡面,后勤是当地组织的,不是部队做的饭,浑水是自来水,放了消毒药片。向在前方的中广网记者和腾讯拍客道歉;错的是我,我取的标题轻易地否定了一切,部队不会吃浑水面是常识,但吃了浑水面也是事实。只有在中国,救灾部队才会吃下老百姓给煮的浑水面。”随后,@环球网删除相关“辟谣”报道,而@孙礼纪事也相继发布微博致歉。

三、媒体社评

《北京晨报》:浑水泡面该不该成为焦点

地震发生以来,一直是电视新闻的头条位置,即便随着震情的稳定和救援的有序,震区新闻的震撼性,那种不忍目睹的现场终于少了,这让人们可以稍微松口气,但是,让地震占有新闻的头条,占据新闻报道中的大比例,至少是我们关注震区,牵挂受灾群众,感激、致敬救援官兵的一种形式,甚至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在这样的关注中,我们更需要获得来自震区的真实的和抗震救灾有关的消息,而非传闻逸事,更要避免传闻逸事,后者会将注意力引入歧途,衰减救援的信心,更是对震区生命的不敬。

《兰州日报》:“浑水泡面”掐架与抢眼球式救灾报道

我们时常感叹于日本媒体在救灾报道上的专业,可是,如果我们“立志”要让自己成为“主角”,又怎么可能会有专业的救灾报道?“浑水泡面”背后的媒体互掐事件,虽然自摆乌龙的一方很快就道歉了,但是这种抢眼球式的救灾报道思维,必须得到有效清理。唯有专业而真实的救灾报道,才能有助于媒体的公信;相反,一味为了抢眼球搞些所谓“惊爆”的报道,只能自证自己救灾报道的业余,以及在灾情和受灾群众面前的冷漠。

海外网:不认可“浑水泡面”凸显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其他对“浑水泡面”持疑或否定者,以及讥讽官方者,究其本质,跟《环球时报》的毫无二致。事实上,回顾“浑水泡面”事件的前前后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认可“浑水泡面”凸显中国社会信任危机。也就是说,正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互信,所以才会有“真新闻”被“假新闻”否定,才会有“浑水泡面”之真事被好多世人不认可的情况发生。是故,只有整个中国社会不断地增强互信,才可能根除很多问题。

央广网:“浑水泡面”算事件么?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哪一家媒体,失去了真实的新闻,必将会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不只是在中国,在世界各地发生突发性灾难过程中,饮水问题都是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大问题,不到迫不得已绝不会有人放着干净水不用,而靠饮用浑水来作秀的。好在亲身经历此事的记者站出来了,终于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四、网民倾向性言论

救援要紧 浑水泡面该不该成为焦点(32%)

网友“Mrs_ _Kwok”:真真假假也好,请先救人吧,不要在这无谓的问题上打转啊。

网友“surveyacc”:水浑浊与否是关注点吗?他们在救人就已经值得敬佩了。

质疑媒体报道方式(29%)

网友“旧浪客”:能把新闻本身炒成新闻,这也算是又一个新闻了。

质疑抗震救灾后勤补给(12%)

网友“花森1307_时线”:后勤干啥的啊?

网友“Rachel_liuqinxxx”:后勤补给怎么这么差,没吃饱怎么救人啊?

为抗震救灾官兵点赞(23%)

网友“C的侧脸”:心疼这些人民子弟兵,本来泡面就不好吃又吃不饱,水还不干净。

网友“裸着奔被和谐了”:争这个有意思吗?当兵的永远是最辛苦也最可怜,敬爱他们!

五、舆情点评

“浑水泡面”事件被报道后,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抗震救灾情况时,一锅“浑水”却保持较高的舆情热度,舆情反转功不可没。纵观整个舆情传播过程,披露、反转、再反转。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引起了舆论的质疑,折损了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报道不详引舆论质疑

央广网记者在最初报道时只对“一锅浑水”做了简单的发布,并没有对图片背后内容进行说明,更没有提到“浑水是自来水”、“部队要求只吃面不喝汤”、“水已被消毒”等诸多细节。这也引起了部分网民的质疑。如果第一篇新闻能报道更多的信息,此次事件可能就不会在反转中发生。

网友言论倾向性分析(抽样:300条)

媒体新闻反转阵痛中增强免疫力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与传播、部分传统媒体的不严谨报道以及网络媒体“标题党”造成目前网络舆论本身极不稳定,容易被错误地引导。各类碎片化、非理性的信息容易激起网民情绪。媒体片面不完整的事件描述,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而且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网络舆论应该在舆情反转中回归理性平和,冷静、理性思考。

◆舆情应对小贴士·持续发布

释义: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现象叫“舆论反转”。面对一条新闻,舆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某一方,可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往往转换只在瞬间,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眼花缭乱。在互联网舆论时代,事件应对需要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边处置边发布信息,不能光做不说,尽力压缩谣言滋生空间。

案例延伸: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只有男司机打人视频流出,公众接收到的信息是“女司机卢某仅仅因为不小心别了一下车,就遭人暴打”。于是,出于对女司机“弱势”的怜悯,舆论一边倒地谴责男司机张某。但5月4日晚,张某行车记录仪视频流出,视频显示卢某曾多次突然变道,威胁到了张某的行车安全。舆论转而指责女司机“活该”。5月11日,女司机发布“致歉信”后,事件才逐步趋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