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看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7章 “地下”文化城

——北京地铁内的文化市场风景线

北京地铁的30个站台里,每天人流如潮。这个不大亦不小的地下世界,独具慧眼的文化商人已放眼至此,他们开始将更多的经营项目转向地铁站台和车厢里。素雅壁画、灯箱广告、连锁报摊、各类图书,已将地铁装扮成一隅氛围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在地铁的各个站台里,每站报纸销售的种类各异,但自从前不久复兴门“总部”代理了地铁里连锁报点的发放业务,现在一般摊点的报纸都在40种左右,图书刊物有的站多达上百种。其书报刊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像家庭常用类书就有烹饪知识、医药保健常识、家用电器维修和家用电脑新功能操作等等。总之,各种职业、不同兴趣爱好者,在这里都基本能买到较为满意的通俗读物。这些书报刊以娱乐性、实用性为主,并具较浓的商业气息,与当下大众欣赏心理比较吻合。

记者走访了一线、环线十几个站,从各地铁站报刊、图书销售员那里了解到:爱看《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的,北京人居多;《法制文萃》与《民主与法制》的读者比较固定,《环球文萃》《作家文摘》一般人都爱看,《精品购物指南》和《为您服务报》因内容丰富、信息多,年轻人都喜欢看。一些彩印的法制、公安类小报,主要是那些外地在北京打工的人看,并且大多是男同志。港台古龙、金庸、卧龙生等通俗小说作家的作品,主要读者也是这些打工的人。一份《中华新闻信息报》,因有“谋职者”独钟的《招工招聘》《百姓信息》《球迷之友》等专版,也十分抢手。在一般情况下,综合类书报刊和印刷质量好的报刊,当然还有醒目标题配大美人图片的报道,不管其信息量大小都有市场。偶尔专业性强的,像《中国电脑教育报》《世界电脑与通信》《财经导报》也有比较固定的读者群。

然而,在走访的一些站台里,记者看到的不仅是有影响、上档次的图书报刊在竞争地铁这方文化净土,许多外地名不见经传的自办发行的小报已将触角伸到了北京地铁里的书报摊上,这些报刊其内容多数采取摘录式,甚至杜撰式来填充的,极为乏味。还有一些趣味极为低俗、名不副实、印刷相当粗糙的书刊以所谓惊世骇俗之言,来招揽一些低级趣味的读者,像《邓丽君之魂交代后事》《惊闻邓丽君没有死》《一位幼女的非凡遭遇》等等也登上了书报刊摊位之大雅堂。一份通栏标题的,像《一个富婆情人的忏悔》再配一些压题、跨栏的《女名模(魔)》,竟端放在许多报摊的最醒目位置。一些活着的明星被他们炒“死”了;一些英灵已逝的星宿反被他们炒“活”了;有些翻译小说封面是美女加野兽,面目狰狞,却有人眯眼细看;有的占卜、看相的“命运之神”,却有人请回家琢磨;特别要点名的是各地的公安、法制类小报,以报道案例为由,连篇累牍,字里行间却充斥着对强奸、凶案等罪恶行径的细节描写,就为了迎合那些素质低的读者之空虚心境。这不能不说是新兴地铁文化的美中不足。

我们再将视线转移到站台里的大柱上,除了各类示意图外,一幅幅由亚都科技集团和中央书画院于今年春季张挂在地铁各站的名人字画,别具一格,让人感觉到“风景这边独好”的雅趣。可是,记者在穿梭的人群中探望,驻足欣赏多彩绚丽的水彩画,细嚼那“吟竹诗含翠,画梅笔带香”的绝笔诗韵及书法家遒劲洒脱笔迹者,无几!无几也!

地铁文化的萌生,给京都的高雅和通俗文化开辟了一方共存的净土。然而,在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下,还有许多不尽善美之处。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大众消费意识的增强,随着文化商人促销观念的更新,北京的地铁文化必然会逐渐高格调化起来,成为“地铁人”过往时情不自禁逗留的文化风景线。

(原载《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