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交通便利,生产力处于较高水平,经济的高度繁荣促进了政治、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璀璨的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奴隶制城邦在古希腊兴起,古希腊社会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但是商业贸易活动已广泛存在,货币普遍使用,思想家们开始注意到分工、货币、公平价格和商业伦理等这些重要的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传承者,他们对经济问题的阐述,毫无例外地坚持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企图寻求以人类为中心的经济理性。因而,在他们的论述中,城邦的基础不是社会契约的产物,而是基于人类之间自然的不平等;奴隶制度既是人之天性使然,因而一定是正义的;社会分工问题也是如此,他们虽然承认专业化分工可以促进生产,使产品更加精美,但却对农业充满敬意,而鄙视贸易和手工业,甚至认为商业生活是不高尚的、有害于德行的。这些观点显然因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而具有局限性。

一、色诺芬论财富、分工与货币

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古希腊思想家,出生于雅典的富裕家庭,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70—前399)的学生。与他的老师一样,色诺芬拥护斯巴达的贵族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曾以雇佣兵身份参加过小居鲁士对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战争,后来,他加入斯巴达军队,最终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终生放逐。公元前386年安塔尔基达斯和约签订后,色诺芬迁移到奥林匹亚附近伯罗奔尼撒地区的领地居住,他亲自经营庄园,并从事创作。主要论著有:《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经济论》大约写作于公元前387年到公元前371年之间,是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领地经济的经验而写成的,也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这本书采用了语录体,以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探讨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和农庄,使财富得以增加的问题;第二个部分分析农业的重要性及技术等生产力的问题。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为了表达家庭管理的意思,使用了“经济学”(economics)一词,成为经济学概念的最早起源。

1.关于财富和财富的来源

古希腊人在荷马时代荷马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制度过渡的时期,因为著名的《荷马史诗》而得名。就有了财富的观念,并将家畜、土地、农产品看作财富主要的表现形式。色诺芬则进一步提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强调家庭管理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在色诺芬看来,同样的一件东西可以是财富也可以不是财富,是否有价值的判断取决于其所有者对它是否有用的理解。“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页。而对不会使用笛子的人来说,如果他把它卖了,这个笛子就是他的财富,“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同上。可见,色诺芬对于财富的理解是基于主观价值之上的,价值来源于东西是有用的而不是东西本身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主观效用价值论的核心。同时,色诺芬已经能够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了,并认为交换价值也是一种使用价值。

对于财富的来源,色诺芬强调,除了开采白银,还包括从事商贸活动,出租房屋、土地、船只和奴隶等,农业是财富最重要的来源。他认为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但是在土地不得不荒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从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艺也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了。”同上书,第18页。因而,他提出农业是最值得尊重和必要的业务,“对于一个高尚的人来说,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学问就是人们从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农业。”〔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页。

2.关于分工

在当时的古希腊社会,劳动分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色诺芬充分肯定了劳动分工的意义,他指出,一个人很难精通一切技艺,而专门从事某一种技艺的人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色诺芬还举例说明,在小城镇上,一个工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甚至要造房子,即使这样,也还不易谋生。而在大城市中,一个人只要从事一种手工业,就可以维持生活了,有时甚至还不用做一种手工业的全部。色诺芬的表述说明他已经了解到市场范围对分工程度的意义与影响,但是由于他对分工及分工的作用理解仅仅停留在使物品更加精美的表面层次,因而缺乏对分工引致效率更深入的理论分析。

3.关于货币

虽然当时的希腊以自然经济为主,但商品流通、国际贸易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色诺芬的作品中也论及了货币及商品经济的概念和功能等问题。首先他承认商业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商业可以使人们获得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同时,他也注意到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描绘了人们对白银不厌其多的现象,分析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原因就在于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可见,他已经触及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两种不同的职能,指出了两者之间的重要联系。

二、柏拉图的思想贡献

柏拉图(Plato,约前428—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与色诺芬一样,也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并且也坚定地拥护贵族政治。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柏拉图逃离雅典,周游各地,到处为贵族政体辩护。公元前388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亚”哲学学园,进行讲学,直到死去。主要的代表作有《理想国》和《法律论》。

1.分工论

分工论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由于与斯巴达之间长期的战争,雅典已经从鼎盛的城邦社会跌落下来。当时,阶级之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分化非常严重,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地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理想国”的构思,表达了他企图在“正义原则”基础上组织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国家的思想。也正是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的分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小城邦,国土面积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大也不小,而人口与土地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甚至他还提出了一个5040的最适宜水平他设计这个数字是因为5040除了11之外,从1到12任何一个数都可除尽,便于一国的执政者用各种方式组织管理国民。。从本质上说,他的理想国是一个处于静止状态的社会,这样的静态观点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来自于他对混乱多变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厌恶;另一个是来自于其自然哲学的观念,这种哲学观认为一切变化都是表面的现象,在感官体验的表面世界后面是大自然和自然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理想国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正如“马”与特定的马之间的关系。

分工是城邦的自然基础,在他的理想国中,分工是无处不在的。首先,阶级划分以基于人性的分工为基础。国家有三个阶级:执政者阶层(哲学家)、保卫者阶层(战士)和供应营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自由民)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并不在国家组成阶层之内。。由于这样的分工是基于人性的必然,因此也是合理和自然的。

其次,分工也是其理想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柏拉图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多个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于是人们便自愿联合起来成立国家。因此,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种行业的人,专业化是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柏拉图又进一步阐述了专业化和分工可以带来的高效率,主要表现在生产的产品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柏拉图进一步阐述了对不同产业地位的看法。与色诺芬等人相同,他也认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因为只有从农业取得收入,才会使人们不至为了获利而把财产的本来目的抛弃掉。手工业和商业虽然必要,但雅典人不应该从事这种不体面的行业,鞋匠和铁匠都不是天生的,这些职业使得从事它们的那些人堕落。

2.货币论

柏拉图的另一理论贡献是他对货币功能的理解及提出的货币政策主张。分工必然引起交换,而交换离不开货币的使用。在一般等价物的意义上,柏拉图认为货币是为了方便交换而设计的一种“符号”。尽管熊彼特将这一观点归结为一种“偶然的说法”,因而“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1页。,但是能够历史地观察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性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为他的学生继续探索“交换的公平”原则提供了客观基础。

与此相关,柏拉图并不认为货币的物质内容是重要的。他提出,货币的价值与它的金属特征无关。就国内的流通而言,只要具有法定的偿付能力,不需要一种内在的、物质的价值,货币就可以实现交换手段的职能,因此,货币是不是金银本身没有多大意义。由于仅仅是“符号”,柏拉图提出没有积累和贮藏货币的必要,极力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及放贷取息的营利活动。他认为高利贷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将腐蚀公民高尚的情操,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因此主张制定法律加以管理,使商人们只能得到适当的利润。

3.财产权利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存在着两种财产权利安排。对于由哲学家和战士构成的统治阶级而言,他主张实行“共产主义”。这两个阶层不仅不拥有私有财产,甚至连家庭也不存在,妻子儿女也一律共有,结婚男女也必须住在公共宿舍,在公共食堂进食。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利己和贪欲之心,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只要消灭了财产的私有制,就能消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保持全国团结一致,哲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战士精英才能更好地履行保护城邦的职责,最终使国家获得永久和平。

而对于劳动阶级,他们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财产,允许一定的私有。目的是消除其与统治阶级之间极端的贫富差距,从而安心于“本职”工作和在社会上的阶级地位,实现城邦的和谐、安定和繁荣。

对于土地,柏拉图提出平均分配的思想,将土地平均分配,归属各居民,但居民不能将遗产再行分割,也不准出售或用其他方式进行分割,即使是城邦也不能运用政治权力来分割地产。

柏拉图的论述毫无疑问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稳定与和平,但是其论述非常模糊,并不明确,自然也没有引起重视。

三、亚里士多德对经济思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殖民地色雷斯的斯塔伊拉城,其父是马其顿王的御医。亚里士多德17岁时到雅典,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亚”学园中学习,前后约二十年。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地区讲学,开始自己独立的学术活动。公元前343年,他受聘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创办学园,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公元前323年,雅典掀起反马其顿的运动,他便离开雅典,避难于埃维亚岛,于次年死于该地。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研究几乎涉及了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在哲学、伦理、逻辑、心理、生物以及物理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重要的线索。在他的论述中很少独立地涉及经济问题,自然也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紧密的思想体系,但是从经济分析的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又是一位优秀的分析家,基于归纳法而形成的一套理论工具是其对后代的“一个不可估量的贡献”〔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4页。

“自然”与“公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他生活在奴隶制从高处跌落的时代,一方面,他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具有贵族意识,认为人生而不平等,有些人天生就是统治者,有些人天生就是要被统治;另一方面,对于现实问题,与柏拉图主张严厉的社会管制不同,他强调必须通过改进公民的德行加以解决。这种政治与哲学上的诉求也统领了他对经济问题的观察和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两部著述《政治论》和《伦理学》中。

1.奴隶制与国家论

经济学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家庭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如何处理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仍竭力论证奴隶制度的自然和合理性。在他看来,奴隶制是一种人自然不平等的结果。生而智慧者统治人,生而愚钝者就要被统治。奴隶体力强壮就适合于体力劳动,而自由人端庄清秀更适合于统治者生活。希腊人聪明,自然应是奴隶主,而外邦人落后野蛮,只能从事商业、手工业和贸易,或者成为奴隶。

与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对经济问题的认识也是以城邦为核心的。他认为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家庭是国家整体中的最小分子,但国家比家庭和个人更为重要。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不同,他希望能够在奴隶主阶级实施一定的民主制度,以巩固奴隶制度。

2.交换与价值论

亚里士多德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前一种用途是物品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后一种则不是。这其实就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虽然他还不能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已经意识到交换价值是从使用价值之中派生出来的原理。

自然和正义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交换也是如此,他需要寻找一种公正原则,保证交换是自然而且正义的,这是古代学者对价值论的最早探索。亚里士多德对交换的公平与正义是从互惠的概念出发的,也就是说,参加物物交换或者买卖贸易时,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而改变经济状况,这就是互惠,所以也是公平的。而正是这种互惠可以将城邦里的公民整合在一起,形成团结的社会力量。

亚里士多德用交换的比例进一步阐述了物物交易的正义原则。他用 A代表建筑商,B 代表鞋匠,C 是A的产品房子,D是 B 的产品鞋子。如果A与B 要交换他们的产品,那么他们互惠行为所获得报酬的比例要与房子与鞋子交换的比例相符,否则,交易就是不平等的,不能坚持下去。

虽然他的论述还相当的模糊,但是商品交换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物与物之间在本质上的某种等同性的意义已经凸显了出来,成为价值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将之评价为“闪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辉”〔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5页。。当亚里士多德将人与人的关系(A与 B)和物与物的关系(一定量的D与一定量的 C)等同起来,就产生了理解上的困难:这种等同性到底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能够将人的行为与物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第一种解释是认为A与B 的对立实际上表明了两种劳动的相互比较,而这个比较又与劳动的产品成一定的数量关系。那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有了劳动价值论的萌芽。然而在亚里士多德其他的论述中却很难能够得到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任何印证。即使或许有,也只能说明他并没有考虑清楚,因此也没有深入一步阐述。另外一个解释是亚里士多德是在效用意义上理解交换价值的,即等量交换使参与者获得等量满足。参见〔美〕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晏智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但无论如何,亚里士多德的确是历史上第一个分析价值形式的学者,并为后来的经济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线索。

3.货币与利息论

亚里士多德考察了商品交换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贮藏及增值职能的历史起源。交换最初是在物与物之间发生的,但是当需要别人货物的人没有别人需要的东西时,就有必要在这次交换中接受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好进一步在下一次交换中去获取自己真正想要的物品。而随着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物物交换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为了方便交换和贸易,人们就会达成一致,选择一种商品作为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货币是一种媒介物或中间体,它可以衡量万事万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载〔美〕门罗编:《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蔡受百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5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金属的某些特性,比如可分割性、价值的同质性等,使得它要比其他商品更适合于这种职能。而这里,他又强调金属作为货币并不是自然的,而是来自于立法和习俗的,当然也可以由社会改变或废止。

除了货币的交换职能、流通职能和贮藏职能之外,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货币在增进财富方面的特性,说明他已经觉察到了货币的资本职能。首先,他区分了农牧渔猎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真正的财富和以货币形式积蓄的财富,并提出前者是就是经济的概念,是合乎事物的本性的,因而是自然的。而后者以获取更多的货币为目的,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此类交换属于“货殖”。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货币是用来使交易更方便,并不能生子。这种用货币产生货币就是违背事物的本性,是非自然的,因而也是非正义的。因此,他极力谴责有息借贷,反对利息。

由于亚里士多德没有形成劳动价值论,自然也就无法从生产的过程去理解货币资本职能的意义,当然也没有形成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利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