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尽管社会心理学的问题在人类产生之初就困扰着人们,但科学心理学建立的初期,社会心理学并没有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冯特在建立心理学的时候,最初的目的依然是用19世纪流行的结构主义去分析人的感觉和知觉等活动,到底什么是心理的社会方面,这并不是他以及他的后继者们关心的问题。只是随着他对人类心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他发现仅仅依靠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是不够的,因为人的社会和文化层面是不可以用结构主义去理解的。因此从1900年开始,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写了一套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丛书,并且向600多人讲授,可惜那个时代的科学范式是结构主义,所以没有人关心他关于人的社会性的理解。这种倾向也是学派时期主流的观念。

专栏1-2

冯特心理学

1879年12月的某一天,在莱比锡大学一栋叫做孔维特的破旧建筑物三楼的一间小屋子里,冯特和两位年轻人马克斯·弗里德里奇(德国人)及G.斯坦利·赫尔(美国人)正准备实验的器材。他们在一张桌子上装了一台微时测定器、“发声器”和报务员的发报键、电池及一台变阻器。然后他们把这五件东西用线连接起来。这套实验设备是为弗里德里奇做的,他要用这套东西收集博士论文所需的数据。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知觉的长度”——即被试感知到他已经听到球落在平台上的时候,到他按发报键之间的时间。随着那只球砰的一声落在平台上,随着发报键喀的一响,随着微时测定器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现代心理学的时代就到来了。几十年之后,这个地方成了心理学家向往的“圣地”,不仅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还被命名为这所大学正式的心理学研究院。

冯特是现代心理学主要的创始人。在这里他进行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并以他的实验室方法和理论培训了许多研究生,从这里送出了新心理学的大批骨干。他亲自指导了近200名博士,并把他们送往欧洲和美国的大学。他撰写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使心理学有了自己的学科身份。

冯特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这些意识问题。他在《感官知觉理论论文集》的序言中说:“实验方法的重要性,目前很难被人们全面认识到。经常有这样一种观点,即感觉和感知是实验方法唯一可能得到利用的领域……(可是)很明显,这是一种偏见。一旦灵魂被看作一种自然现象,心理学也会被看作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也一定能在这门科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他拿心理学和化学做比较:就像化学家通过实验得知,一种物质如何受到其他物质的影响,而且也知道它本身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一样,心理学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感觉刺激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实验的工具,通过在感觉刺激里制造多重的变化,从而不停地研究灵魂现象,我们就可以探索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是实验方法的精髓。

冯特把生理学和精神过程连接起来,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人威廉·詹姆斯。1867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詹姆斯写道:在我看来,心理学变成一门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某些测量已经在一些领域里进行起来,这些领域位于神经的生理变化与意识之间……一位名叫冯特的人在进行这项工作,而我希望……今年夏天去拜会他们。

在冯特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他完成了十卷本的巨著《民族心理学》,因为他意识到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更应该扩展到高级的心理过程,比如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冯特认为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心理学。人类的心理是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对于这一过程,个体是一无所知的。因此要想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就必须求助于历史。在民族心理学中,冯特以语言、神话和风俗等为线索,探讨了高级的社会心理问题。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涉及心灵的外层,而民族心理学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层。可惜的是,尽管冯特十分重视民族心理学,并向600多人讲授过民族心理学,但是他始终没有培养出一个进行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人。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它的时间跨度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由于在美国占有主导地位,被看成是第一势力,精神分析被称为第二势力,人本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到60年代,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其中前者研究心理的元素分析,而后者是用历史分析法写成的社会心理学专著,冯特也因此成为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大约十年之后,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他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从内在动力的思路对人类的人格与心理发展加以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尽管人们对他的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但是弗洛伊德的勇气和远见卓识使得他的影响遍布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民俗、医学以及心理学等。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同时弗洛伊德对性因素的过分强调使得他的追随者也不能容忍,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两个学派中坚阿德勒和荣格先后退出精神分析学派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其中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归于性因素的观点,认为在成长过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阿德勒用补偿作用(compensation)、权力意志(will for power)、生活风格(life style)和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ing)等外部社会因素解释人格的成长与发展,他的这一思路到目前为止依然被继承,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与阿德勒一样,被弗洛伊德看成精神分析王国王储的荣格也强调广泛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他把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看成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性能量。荣格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无意识理论的发展,在他看来,无意识还可以分为个体无意识(individual unconscious)和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个体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生命早期被压抑的欲望,集体无意识则是指在种族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特性,它从核心的层次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可以看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强调社会文化积淀对个体的作用,荣格的心理学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理论加以发展,在她的著作《自我防御机制》中,她用自我发展的观点替代了其父的性因素说。她的学生H.Hartmann和Erikson则进一步提出了各自的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强调自我发展对人的意义。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有一种叫做社会文化学派的观点更是明确地指出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其中K.Horney认为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决定人格,性因素不是行为错乱的原因,西方社会的竞争制度才是罪魁祸首。H.S.Sullivan则从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待人格发展,他认为人格的形成与社会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A.Kardiner用人类的文化材料说明人格的形成,他指出:文化与社会的变化为检验和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背景。

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行为主义实际上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正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所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行为主义反映了美国人对社会控制的追求,尽管它的原理来自动物实验,但是美国人对它的热衷程度超过了所有其他理论。

实际上,行为主义的产生背景就决定了行为主义者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人类对自然、人性和未来充满焦虑的时代,1920年的一首诗《基督再临》就反映了人们的不安与焦虑:

黑暗再次降临,

现在我才知道;

在冷酷无情中沉睡的二十世纪,

就像在暴动的摇篮里做了一场噩梦。

人面兽心,

它的末日就要来临;

没精打采地朝向伯利恒。

这种不安很快就有了答案。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揭开了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华生宣称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框架之内,心理内容并不是其方法论中的必需成分,预测并控制行为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华生的观点被斯金纳推向了极端,在斯金纳看来: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们本身都是由奖励和惩罚的历史来决定的。在他1971年出版的名著《超越自由与尊严》中,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解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概念,如自由、尊严、价值和文化等,他指出尊严乃是对一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肯定。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WaldenTwo)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乌托邦的全景,斯金纳借助这个乌托邦的创始人弗雷泽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一生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对人类行为加以控制。”斯金纳认为人类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用积极强化来控制人类的行为,这种强化比由社会环境任意控制更为有效。

行为主义所强调的因素并不是广泛的社会因素,再加上缺乏灵魂和思想,所以行为主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革命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前者从个体内在加工机制看待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原理,认为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后者则从心灵主义的思路理解人类行为,认为行为可以通过不可见的过程加以理解。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与精神分析强调内部因素和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了一个阶梯,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马斯洛的这一个理论在管理和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激励手段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论述则反映了他对完美人格的渴望。在他的眼中,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为自己所渴望成为的人物。通过对上千名成功者的研究,马斯洛总结出了自我实现者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有个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标准;

●社会兴趣广泛;

●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马斯洛认为,在所有的人中只有1%的人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大部分的人停留在其他需要层次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实际上也强调内在因素的作用,并不重视人的社会性。人本主义的思想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21世纪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就是人本主义的延续。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与心理学的产生相比,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稍晚,到现在还不到100年的时间。早在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当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体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Triplett发现,当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体骑自行车的速度要比自己单独时快,并且也不费力。后来他又让参加实验的孩子做在钓竿上绕线的工作,也发现一起做的时候要比单独做的时候快。1897年,Triplett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他的工作也因此成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指向灯,到现在为止,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一直沿着这个方向。

尽管Triplett的工作开创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但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却是1908年的事情。在这一年有两本以社会心理学为题的书出版:一本是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另一本是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其中麦独孤的书以个体作为研究的重点,用本能论的观点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由本能(instincts)决定的,本能决定着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倾向。

在这本书中,他罗列了人类的一系列本能:比如人类的好斗本能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而人类的积聚本能使得人们不断地发财致富,积累更多的财富。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仅仅用本能解释人类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尽管人们对本能论有这样那样的批判,但是它的影响却依然存在,许多基于进化的理论在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时都用到了它。另外80年代的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在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时也用到了这一思路。与麦独孤的思路不同,Ross则从人际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理解社会影响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它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专栏1-3

本能在人类行为发展中的重要性

尽管本能理论从它提出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的批判,因为用本能理解人类的行为显然低估了环境的影响,而这是行为主义者及强调教育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但是人们对本能在行为产生与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探讨却一直没有停止过。80年代社会生物学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倾向。90年代末期,美国俄亥俄大学的S.Reiss教授通过对2300多名被试300多种行为所做的因素分析表明,人类的所有行为可以聚类为15种行为,而这些行为大多数是由本能支配的,人类行为的欲望大多数根植于基因。

这15种行为是:(1)好奇:学习的欲望;(2)食物:吃的欲望;(3)荣誉:希望遵守某种行为准则;(4)拒绝:害怕被社会排斥;(5)性:性行为和性幻想的欲望;(6)体育运动:开展体育活动的要求;(7)秩序:生活的组织性;(8)独立:独自作决定的欲望;(9)报复:受冒犯时实施报复的欲望;(10)社会交往:与他人交往的欲望;(11)家庭:与亲属在一起的欲望;(12)社会威望:渴望获得地位和受到肯定;(13)厌恶感:对痛苦和焦虑的厌恶;(14)公民身份:对公益服务的需求;(15)权力: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这15种行为中只有拒绝、独立和公民身份是环境造成的,其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社会心理学真正开始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第三本教科书,在这本中他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社会心理学也必将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Allport进一步指出,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他人及其行为。他研究的问题包括从众、非语言沟通以及社会促进。

2.起步阶段(1935—1945)

1935到1945年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有两件事情对社会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产生于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许多年轻的心理学家失业,这种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失业等社会因素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1936年,美国许多关心社会问题的学者发起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组织:“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协会”(Society for the Psychol ogicalStudy of Social Issues,简称SPSSI),该研究会对包括政治、社会运动等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种族主义在德国的兴起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些来自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像F.Heider、M.Sherif、K.Lewin和T.Adorno等人开始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去理解人类的行为。其中Sherif对社会规范的研究和Lewin对领导和群体过程的研究在这个时期的影响最大。Lewin更是把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分析二者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了一条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

3.发展阶段(1946—1969)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从二战后开始的。在二战中,大批心理学家从欧洲移居到美国,从而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人除了继承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即重视认知过程在人们解释社会行为的作用之外,也开始关注文化等因素对人的影响。1950年,Adorno和他的同事对权威人格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德国出现的反犹太情绪与德国人的权威人格具有重要的关联。十几年之后,Milgram(1963)对服从行为的研究以及L.Festinger(1963)对认知失调的研究都反映了人们对广泛社会因素的关注。

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政治谋杀、城市暴力、社会反叛以及厌战情绪充斥着所有报纸和电视,人们对未来的关注和期望促使心理学家开始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入了对人际过程的分析,比如他们研究利他行为、侵犯行为、人际吸引和爱情等问题。

4.危机阶段(70年代)

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是许多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比如偏见、侵犯和贫穷等问题就困扰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人类的自信产生了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从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在解释人类行为,如女性问题、种族问题等方面是那么的令人失望,对社会心理学的反思使得社会心理学面临着自产生以来的最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促使心理学家开始从更广泛的思路去分析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始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反省,主要是对这些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产生疑问,他们想知道从实验室得到的结果是否可以用来理解现实中的人类行为。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在经历了70年代的反思之后,社会心理学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它的影响也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8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而言,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贴近现实。比如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和L.Abramson(1978,1994)对归因风格的研究就是反映了这种倾向。同时,社会心理学还开始关注诸如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健康、司法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以及市场、消费、营销等所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全球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而言,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也迅速发展起来,欧洲和亚洲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分别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协会,并出版了相应的社会心理学杂志。到目前为止,这些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主流心理学期刊。

今天,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的影响开始受到全世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各种各样的理论也应运而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对我们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中分析自己、取长补短,将是今后社会心理学在全球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

本章推荐读物

1.Franzoi S L.Social Psychology.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1996.这本书是上世纪社会心理学教材当中较好的一本书,它不仅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传统领域,而且也总结了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把自我研究和文化心理学贯穿到所有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2.Crawford T.Introduction to Human Social Behavior(2nded.).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1999.本书系统地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的有关论述都可以在这本书当中看到。它涵盖了动机、认知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失调、社会影响以及社会行为等诸多领域的文献。

3.Mills J.The Human Aspect:Selected Works in Psychoanalysis,Behaviorism,and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Whittier Publications Inc,1999.这本书值得任何对心理学与哲学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收集了心理学三大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论述。尽管因为写作语言与现行英语存在着差别,但先驱者的思想却是掩饰不住的。多读几遍,你会感受到伟人的思想精髓。

4.斯金纳著,王映桥,栗爱平译,《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书是斯金纳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成为风靡北美的畅销书,随即流行世界。在书中他根据行为主义的原理,对传统人文研究方法的深层心理研究运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指出人类根本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与尊严,人只可能是环境的产物,因此人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计一个最合适自身生存的文化与社会。

5.Wayne Viney,D.Brett King著,《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第三版,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书是一本比较新的关于心理学历史发展方面的书籍,没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可以看看这本书,有助于对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认识。

6.Lee Rose,R.E.Nisbett.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Temple University Press.本书的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7.彭凯平,钟年(主编),《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的心理学向何处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心理学未来的书。书的内容来自于彭凯平、王登峰、乐国安、许燕、钟年、金盛华、梁觉和石铁等八人发起的一个关于强国心态的论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大国就要有与大国相应的心态,心理学应该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8.墨顿·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上下卷)》,海南出版社,1999年。这是一本介绍心理学家的书。从有人类文明的那时起,心理学家就开始了他们对人的探索,这些人为什么会固守某种思想或者观念,这往往和他们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这本书有助于了解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思想。

本章复习题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3.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怎样看待个体与社会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的?

4.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