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降幡出石头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世家豪族势力迅速膨胀,统治阶级内部倾轧日益剧烈。魏齐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权臣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采取残杀手段清除曹氏势力,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并准备攻灭蜀、吴,以结束分裂的政治局面。
这时,我国南北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黄河流域经济比长江流域恢复发展得更快,魏国的实力在三国中占有优势,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将不复存在,统一的时机日趋成熟。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司马懿的次子)以邓艾等为将,率兵从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南下,突入成都平原。由于诸葛亮去世,后主昏庸,政治腐败,无力抵挡魏国,蜀国灭亡。
司马氏灭蜀以后,军威大震,代魏的条件已经成熟。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元帝曹奂,以洛阳为都城,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这时,吴主孙皓,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懂得治国安民。在他的统治下,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加上蜀国灭亡,东吴长期奉行的“联蜀抗魏”策略不复存在,孤立无援。
为了攻灭东吴,司马炎命水军将领王在巴蜀赶造战船,准备沿江东下。与此同时,司马炎命司马(zhòu)领兵攻打涂中(今江苏六合),王浑攻打江西(今安徽和县),王戎进攻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胡奋攻打夏口(今湖北汉口),杜预攻打江陵。总计二十余万兵马,同时向东吴进攻。
杜预、王浑等人率领的陆上部队,犹如风卷残云,迅速占领了江东大片土地。特别是杜预挥军渡江后,插入吴军重要阵地东乡附近,一举打败了孙歆的大军,攻占了东大营,兵锋很快指向东吴的重镇江陵,杀死了守将伍延,接着向武昌进军。杜预占领武昌后,乘胜前进,克服了梅雨连朝、江河水满以及水土不服疾病流行的种种困难,不失时机地向建业(今南京市)的门户秣陵挺进,很快打到了建业附近。
这时,王的水军,舳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很快突破了三峡,进抵西陵。东路晋军也直捣横江。要是这路晋军渡江东向,只需几天时间,便可与杜预的部队会合,围攻建业。
这时,孙皓慌了手脚,连忙派丞相张悌率领3万人马阻截。行至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部将沈莹献计道:“东吴有长江天险可作屏障,江北的晋军实不足虑,倒是王的水师不可不防。依我之见,丞相不如在此按兵不动,既可阻止晋军渡江,又能以逸待劳,等王的大军到时,再和他决一死战。若能获胜,则北岸的敌人不击自溃。”
张悌不以为然,正色说道:“吴国败局已定。在此逗留过久,军中必生变乱。不如立即渡江,与晋军决战。国难当头,我能为东吴捐躯,虽死无憾。”便挥师渡江,与王浑战于北岸。
张悌被晋军围困,部将劝他赶紧夺路逃命,他说:“我身为吴国丞相,国事如斯,岂敢苟全性命。今日得力战至死,是我最好的归宿。”说罢,手执佩刀,向晋军猛冲过去。因寡不敌众,死于阵中。
晋将王得知吴军兵败,命水师扬帆东下,日夜兼程向建业挺进。东吴为确保京师安全,已用铁链横锁江面,还造了许多尖利的铁锥,吊在链子下面,以撞刺晋军的楼船。
王见此情景,连夜造起了几十张木筏,上缚草人,披甲执杖,以为疑兵;又精选谙习水性的士兵放筏先行,把吴军布设在水下的铁锥全部拆除,还用烈火烧断了横跨江面的锁链。船队一路顺风,如入无人之境。楼船进抵三山(今南京市西南),与吴水军将领张象遭遇。王正待进攻,突然狂风大作,恶浪腾空,东吴的小船完全失去了控制,王的船队却像一座座高大的楼房,岿然不动。张象不等晋军进攻,慌忙树起了白旗。
孙皓听到王水军逼近建业的消息,连忙召集群臣商议。
这时,群臣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人能说出一条退敌之策。刚从武昌逃回的败将陶浚站出来说:“晋军何足为惧,只要拨给我水军二万,楼船数十,定能旗开得胜,挽回败局。”
孙皓见有人愿意领兵抗敌,也顾不得什么败将不败将了,授给他旗鼓印信,命他火速招募兵勇,确保建业安全。
这时,建业的百姓已经大都逃走。陶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纠合了一批乌合之众。这支队伍一看到晋军的旌旗,便吓得掉转船头,四散逃命。
当天,王的8万精兵,很快攻入了建业。孙皓依照中书令胡冲等人的建议,换上白袍,向晋军呈上降表。
从此,天下三分的局面宣告结束,司马氏统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