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丰盛与辉煌
莫言打开了记忆中的宝藏大门,他看到的不是芝麻,而是西瓜,各种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在“高密东北乡”,莫言变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莫始皇”,他创造、他管理、他生杀予夺。他写出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最为独特的系列作品
很难简单地说哪一部作品才是莫言的代表作。但莫言从一九八一年创作开始至今,已经有整整三十二年的创作历程,他的写作有几个不同时期,相应地也有几个创作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波峰期。为了让读者有个简单的速读印象,我勉强地把莫言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这九年是莫言由门外汉而成名成家的阶段,他从违背自己的意愿写那些假大空的遵命作品到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心并反思社会和历史,写作五年后找到了自己灵感之源,写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前文对这篇小说已经做过一些生成分析。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十二岁的少年“黑孩”在水利工地上当小工时所经历的各种压抑人性的事件来表达当时乡村生活的苦闷和绝望。两个自恃自傲的青年,一个铁匠一个石匠,他们彼此看不起,谁也不买对方的账,先是小矛盾,接着激化成了一场打斗。这场打斗的直接受害者,是两个负气斗殴青年都喜欢的女青年菊子——一片云母石插进菊子的一个眼睛里,好像长出来一块木耳。火热的劳动生活演变成了一场人生悲剧。莫言写出了乡村生活中的最残酷部分,连一个小孩子都无法逃离这种令人恐惧的阶级斗争和对人性、以及人的尊严的深刻凌辱。在这部小说里,莫言质朴地写出了一个新时代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孩”形象,成为新时期三十年文学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在莫言走上文坛的开始几年间,因为当时的思想逐步开放,人们敢于自我思考,同时有遵从内心的召唤,他有了新的方法来思考自己所看到的乡村生活,并在作品中扭转了原来那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里“诗意乡场”的虚假抒情,从而展现出一个更丰富、也更复杂的乡村世界。
在《透明的红萝卜》里,虽然还不是很激烈,但莫言总在有意无意中透露出一些遵循生命力价值的观念取向,他把乡村的苦闷生活用较为呆板的传统方式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工地批斗大会等可怕场景的描写,描写了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酷,抨击了那种践踏他人尊严的行为。但小说里对乡村景色、对水利工程夜晚小铁匠打铁的火光的闪烁、对工地旁边那些一望无际的黄麻地的描写,都仍然符合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诗意乡场”法则。
在写作《透明的红萝卜》的前后,莫言创作了短篇小说《枯河》。这篇小说可以称为《透明的红萝卜》姐妹篇。在《枯河》里,莫言把《透明的红萝卜》中压抑的部分,做了宣泄性处理。小说写小男孩小虎为了帮公社书记的女儿上树摘果子,不小心摔下来砸着了这位新时代的小权贵。小虎因此闯了大祸,他被自己的哥哥押送回家,父亲、母亲、姐姐联合在一起,对小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拷打。
这部小说有一种令人感到窒息的残酷空气,莫言几乎是“残酷”地把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压抑着的情感在这里倾泻出来。小说中父母兄姐对小虎的憎恨和毒打,是新时期文学作品中极独特的表达,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中,也看不到这种表达——本来是保护小孩子的安全港湾的家,变成了革命史中常常谈到的“中美合作所”拷打革命志士的“渣滓洞”;而本来应该爱护,给孩子以希望的父母亲,在小说里变成了可怕的刽子手——最后,被毒打到晕厥而几度苏醒的小男孩小虎,最后在无可挽回的绝望中,自杀身亡。一个家庭的疯狂暴力,折射了社会的野蛮暴力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人人自危。短篇小说《枯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小说,这部小说开创了“残酷叙事”先河,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中那些“诗意乡场”情景的大颠覆。
这段时间,莫言还写出了中篇小说《球状闪电》、《爆炸》、《金发婴儿》,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大风》、《秋水》等作品,大多数还是以现实主义和当下时态,来写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产生的新变化。但《秋水》却是一篇带着幻想的作品,算得上是莫言最早运用幻想和传奇的手法来写作的小说,这篇小说较早地描写了“高密东北乡”的蛮荒世界,为“高密东北乡”创造了一个洪水滔天的“创世纪”童话,它是最早提到“高密东北乡”这个名字的小说:“据说,爷爷年轻时,杀死三个人,放起一把火,拐着一个姑娘,从河北保定府逃到这里,成了高密东北乡最早的开拓者。”第一次提到“高密东北乡”这个名字的小说是《白狗秋千架》,小说开头就写:“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莫言自己也曾说最早提到的是《白狗秋千架》。但《秋水》和《白狗秋千架》都创作于1985年4月,在莫言自己整理排定小说写作顺序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白狗秋千架》里,《秋水》还排在了前面。也许这篇小说写在前面,但发表时间反而在后面,让作者和读者都产生了误解。不过,小说到底以创作时间算还是按发表时间算,在当代还是一个小小的问题。
莫言在二〇一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时说:
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莫言在中篇小说《爆炸》里写到一位老师奉命返乡动员有身孕的妻子流产,其中的痛楚潜藏在文字中,是近二十四年后再次以完整篇幅描写“计划生育”问题的长篇小说《蛙》的早期版本。在《爆炸》里,莫言隐藏着自己的军官身份,代之以“老师”,而无法直截了当说出来,但长篇小说《蛙》里,他积蓄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痛楚山洪般爆发了,而形成了一次集中式的喷涌。
在这些小说之后,莫言继而写出了这个阶段最好的作品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红高粱》这部中篇小说的写作似乎有些偶然,但也是莫言长期思考和积累的激发。
据说有一次军旅作家座谈会,有些老作家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青年作家没有经历过战争,不可能写出老作家那种作品了。那时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莫言理直气盛,说写战争不一定需要经历过战争,列夫·托尔斯泰也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他的话让人产生了不舒服感,就有人说你写一部试试?莫言于是回去,憋着劲写了一部新作品,这就是中篇小说《红高粱》。
小说《红高粱》的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颠覆了传统革命英雄主义小说套式,从而把“民间抗日”的概念引进了文学中。在那个时代,人们习惯于各种创作教程、创作套式,一写到抗日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但《红高粱》这些慷慨激昂的勇士,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在战斗。小说里的余占鳌、戴凤莲、余豆官、罗汉大爷等人物形象,都与传统革命英雄主义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迥然而异。后来这篇小说被张艺谋改拍成电影,姜文扮演的“我爷爷”余占鳌、巩俐扮演的“我奶奶”戴凤莲,都完全颠覆了传统革命电影里的奶油小生和大辫子姑娘的特定形象。从那时候起,小说和电影都产生了巨变,小说美学和电影美学也割断了和此前那些前辈作品的关系,而走向原始和粗野,一种生命力旺盛、以生命值为存在价值的新美学出现在文化圈中,长相更加粗壮、更加夸张的男演员形象改变了此前的奶油小生,性感泼辣的女演员替换了贤惠大嫂清纯姑娘。
在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之后,莫言接下来一口气写了《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四部中篇小说,把第一部小说里没有用尽的材料一样样摆出来,并且写到了极其酣畅的程度。后来,他把这五部中篇小说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松散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莫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接受记者长篇访谈时回忆说,在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刘晓波曾批评莫言的这种做法,认为如果一开始构思就是一个完整的长篇形式会更好。他觉得刘晓波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虽然不是一部结构严密的真正的长篇小说,但五篇关系松散的中篇小说的写作趋向和表达内容,却展现出莫言其后创作的主要方向——连材料都是现成的,《红高粱家族》里有大量尚待展开的内容,在《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里,得到了更加充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丰乳肥臀》里的土匪沙月亮几乎就是《红高粱家族》里的土匪花脖子,《酒国》里对“酒文化”的卓绝阐发是延续了“红高粱家族”第二章《高粱酒》的非凡创意,《丰乳肥臀》里的抗日好汉司马库几乎就是《红高粱家族》里的余占鳌。另外,《檀香刑》在时间上推进了《红高粱家族》的历史,《生死疲劳》则延续了《红高粱家族》的血脉。这些作品都反复用到《红高粱家族》里曾经提到过的、尚未来得及展开的那些材料。彼时在新的小说结构和新的小说思考下,这些“原始材料”被加工、烘焙、成型,做成各种不同的产品,产生了新的意义。
葛浩文翻译的英文版《红高粱》封面。莫言长篇作品第一次出现在英文世界
《红高粱》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之后,一九八八年荣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极大的振奋。莫言回忆说,那时他回高密东北乡老家潜心写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北京等大城市在公映《红高粱》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回到北京,走在街道上都听到人们大声吼叫:“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
第二年,莫言获得了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西德的机会,乡村少年一天能吃上三顿肥肉馅饺子的梦想不仅实现了,而且还去了欧洲吃上了德国咸猪手,喝上了德国啤酒。莫言通过写作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红高粱》的创作以莫言故乡不远处的“孙家口伏击战”为写作的故事背景。他在写作这部小说的几年前,就听老同学张世家讲过这个伏击战和其后发生的“公婆庙大屠杀”。但那时找不到表现的角度,思想也没有得到解放,材料明摆着却无从下手。
“孙家口伏击战”发生在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由国民党胶东游击队曹克明部联合其他几支地方武装进行的伏击战,此役杀死日本兵三十九名,其中还有日本陆军中将中冈弥高。这次大捷曾得到过当时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但之后日本驻胶县部队大举出动报复,在公婆庙制造了大屠杀惨案,焚毁民房八百多间,一百三十六名无辜村民遭到枪杀。
这样两个重大事件就发生在莫言老家不远的邻村,距莫言长成少年并能到处听说书讲故事的年纪只有二十多年。如果不是特殊原因,这样的大事在当地应知晓者众多,并交口相传。但在莫言长大过程中从未听过这些事情。抗日战争结束二十年间,这样重大的事件竟被村民有意地淡忘了,而只有在公社做事的老同学、老家就是公婆庙的张世家才知道。现在看来,这个伏击战的领导者是国民党游击队、阶级成分为地主阶级的曹克明率领进行的,不符合那个历史时期主流历史叙事的框架,因为如此一来,就不容易说服被教育者相信当时只有共产党在抗日、而国民党躲在峨眉山上“摘桃子”的教材体故事了。也因此,大量类似的得不到官方历史教材认可的抗战事迹,基本上都被掩盖或者抹煞了。
莫言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与同时代的其他优秀作家一起,为我们这个失忆的民族逐渐恢复历史记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当时刚上大学,记得读到这部小说时,跟很多同学一样,产生了极大的震惊感。这部小说以及当时其他作品,彻底颠覆了我们中学时代学到的历史知识。
一九八八年,莫言在山东《大众日报》上读到一条新闻,写到山东苍山县蒜薹丰收,但因为当地干部不作为、还有地方恶势力的恶意阻挠收购,致使大量蒜薹腐烂在地上,农民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上访要说法的农民围住了县政府,最后发展成了暴力事件,一些激进的农民进入了县委大楼,打砸办公室。这件事情令莫言想起几年前自己四叔赶车送棉花回来的路上,被一辆给公社书记送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当场碾死的悲惨事件。那次青年军官莫言赶回老家帮助料理四叔家的后事,但乡村农民被地方恶吏压迫到了变形程度。四叔家获得了三千块赔偿,但自始至终,那位级别小小的、但在地方简直可以掌握农民生杀予夺大权的公社书记一面都不露。而四叔的孩子也不争气,为了这几千块钱,就争得不可开交。青年军官莫言的心被这乡村的邪恶和冷漠深深刺伤,他的心情极其灰暗,很久都不能平息。[57]
苍山县蒜薹事件,让莫言记忆中的伤痛重新发作。他在家乡的一个仓库里,冒着零下的寒温,用简单的汽灯照面,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真正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在这部小说里,莫言直接把四叔的事件写进去,在结构上,每章都采用瞎子张扣说唱的方式,把发生在“天堂县”的悲惨事件,以隐喻的方式唱出来,并且成为一条有用的纲线。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高马参加了游行之后回家,遭到了公安的追捕。他用了各种从革命电影里看来的手段进行逃避,而这些方法,如躲进水缸里等,都是革命电影里的革命志士躲避日寇伪军追捕的,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最后,高马被抓捕后铐在一棵树上,状如一条狗拴在链子上。小说中,方四叔、方金菊等,最后都悲惨地死去。
葛浩文翻译的英文版《天堂蒜薹之歌》封面。这是莫言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国内影响不大,但在国外深受关注
这部小说用超级现实主义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乡村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地方恶吏的残忍无情。小说发表后,因其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产生了令人震惊的阅读效果。苍山县有人说只要莫言踏进他们县里一步,就要给莫言好看。[58]
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有所创新,而且是一部完整构想的作品,应该是莫言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之前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因为是简单地集结了《红高粱》、《奇死》等五部中篇小说而成,而只能算是名义上的长篇小说。一九八八年,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来中国找到了莫言,要把《天堂蒜薹之歌》和《红高粱》翻译成英文出版。他很喜欢《天堂蒜薹之歌》,本来打算先翻译这本小说,但他和出版社出于市场考虑,先翻译出版了《红高粱》,其后再出版《天堂蒜薹之歌》。这两部作品是莫言最早被翻译到西方去的重要作品,也是他作品中被翻译得最广泛的作品,但在中国国内,《天堂蒜薹之歌》却反响不强烈。我想,可能是小说中的深刻人道主义精神、小说中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心,打动了那些非中国文化读者的心。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瑞典学院宣布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发现,被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翻译介绍到瑞典去的三部作品中就有《天堂蒜薹之歌》,另外两部是《红高粱》和《生死疲劳》。
在这期间,莫言还努力探索小说的各种可能性,充分释放自己创作才华。他极有实验性地创作了中篇小说《欢乐》和长篇小说《十三步》。这两部实验小说,前者遭到猛烈的攻击,被认为丑化了母亲形象,实际上是因为这部小说冒犯了意识形态中的固定概念。莫言在鲁迅文学院的作家班同学余华曾写了一篇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为莫言此文进行解读和辩护,非常精彩有力。《十三步》则因其“杂耍般”超常的实验性,而遭到了文坛的冷落。在这部小说里,莫言把“所有人称”都用了一遍。
第二阶段是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八年。这阶段开始,全国性的“下海”大潮让文学迅速地边缘化了,正在兴致勃勃的莫言发现身边的同行和读者都突然消失了,而且那时的社会价值理念和文学理念交缠在一起,让莫言短暂地失去创作的方向。莫言在与王尧的对话录里也说到,当时很多作家都如此安慰自己:“写什么呀,干点别的去吧。”他在鲁迅文学院上学时的一个同学的墙上就贴着“莫谈文学”几个字。文学一下子失去了价值,这个对莫言的冲击力很大。
莫言这段时间也经历了两年多的苦闷期,最无聊时,在高密县城家中拿着一个苍蝇拍打苍蝇玩,一天可以打死几百只。他说:
(这段时期)非常困惑。一九九〇年的暑假五十天,我住在高密县城的家里。买了一个旧房,院子很大,大概有二百平米,种了一片葵花,葵花长得比人还高。……我白天没事就在葵花地里转来转去,手里拿着一个苍蝇拍子。葵花地里有很多巨大无比的苍蝇,都是绿的黑的,叫马苍蝇,像杏核那么大。我拿着苍蝇拍天天在地里转着打苍蝇,一下子能打死几百个苍蝇。我想到了《静静的顿河》中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尼娅幽会的那个葵花地,那个葵花还很矮,只能在里面蹲着。我想,这个时代我尽在葵花地里转来转去,外边就是县城的生活。院子里还有一条小狗,到了晚上,非常地安静。月光照着,有时候月光下还在葵花地里转来转去,想写作,但心无论如何静不下来。[59]
他曾试探性写过一部武侠题材小说《革命样板》,小说里郭建光、阿庆嫂都是武林高手,身带暗器,能够飞檐走壁。小说里,阿庆嫂擅长使用迷药,郭建光身藏十二把金钱镖,出手即可伤人,还会轻功,在荷叶上跑来跑去。写成后寄给《花城》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文能后,遭到退稿,他后来就把这份四万五千字的稿子销毁了。[60]
这段时间,莫言去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访问,还结识了台湾作家朱天文、张大春等人,在一起聊小说,讲故事。张大春听莫言讲的那些神奇古怪的故事,约莫言给马来西亚一家报纸写短篇小说连续登载,就这样莫言短时间内写出了《神嫖》、《夜鱼》等十二个短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恢复了一点自信,觉得自己又可以写小说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反复修改,莫言完成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酒国》。这是他在几年的思考之后,再度挑战自我的作品。小说采用长篇套短篇的方法,小说中的一位“酒博士”李一斗热爱写小说,总写小说寄给在《国民文学》杂志里当编辑的“莫言”,以此在其中戏拟了多篇不同风格的短篇小说。小说里,最高人民检察院调查员丁钩儿奉命去酒国市调查吃婴儿事件,但他在进入到酒国市之前,就被矿长和党委书记灌得烂醉。而在他早已经灵魂出窍后,酒国市宣传部长金刚钻才出现,并豪爽地说,我来迟了,自罚三十杯!小说最后,编辑“莫言”也来到了酒国市,并同样消失在酒国市的迷障之中。读莫言的书可以看到,莫言很爱在小说里出现自己的名字。小说里的少年“莫言”大多是多嘴多舌惹是生非让人讨厌的家伙,如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里的“莫言”常常因此被人扔到外面。
这个阶段,莫言写出了他作品中分量最重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他自己说,《丰乳肥臀》是他整个文学创作的基石,离开这部小说,其他部分将轰然倒塌。这部长篇小说洋洋五十万言,语言极具爆发力,想象力汪洋恣意,可以说是莫言最好作品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顶级作品。这部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中国大陆百年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与余华《活着》等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历史”叙事核心原则。小说中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小说中含辛茹苦、精神坚毅的母亲形象非常生动,我觉得可以把母亲形象跟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相提并论。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和上官玉女是双胞胎,也是上官鲁氏和来自北欧瑞典的乡村牧师马洛亚有的两个“杂种”。上官金童有一个至老不断奶的恶癖,后来和“独乳”老金结婚,却变成了胸罩设计师和成功商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和历史隐喻效果。
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触怒了很多保守派作家,如军旅作家彭荆风曾在《红旗文稿》上发表文章批判莫言,还有其他人直接给上级领导写信控告莫言。
由《光明日报》社主办、林默涵和魏巍分别担任主编的《中流》杂志,从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到第十二期,接连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对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及其作者莫言的创作倾向进行了集中的批判。
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白羽首先定调,他在谈到莫言及作品时说:“世风如此,江河日下,我们浴血奋斗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竟养了这些蛀虫,令人悲愤。”
军旅作家彭荆风认为莫言的《丰乳肥臀》是反动而又肮脏的文学垃圾,是因为在几名不负责任的“名家”吹捧下获得的《大家》十万元大奖。
部队诗人柯原的发言杀气很足:“如果让这一类的作品充斥文坛,我们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就会变色了……我建议对《丰乳肥臀》的讨论和批评,要造成更大的声势,像严打一样,煞一煞这股歪风。”
兰州军区创作室主任朱光亚说:“对《丰乳肥臀》的批评非常好,非常必要。现在文学界的确有股歪风,香的香不了,臭的臭不下;良莠不分,甚至黑白颠倒。”
电影《三进山城》的编剧赛时礼,曾在胶东地区担任过武工队队长,他说:“这部小说对胶东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进行了无端的歪曲,对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了丑化。”
在这些指责莫言小说的人中,还有开国少将、原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前中国驻挪威大使徐中夫,前国务院煤炭部副部长李奎生等,他们指责莫言的《丰乳肥臀》和另一部小说《红高粱》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他们认为外国人喜欢这样的作品,如获至宝,给你奖励,不足为奇。他们就是要丑化我们,出我们的丑。
所有这些批判,都脱离了小说的文本,扣大帽子打压。在形势最严峻时,莫言曾被单位派来的几位“同事”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做“思想工作”,迫使他写检查,并要求他写信给出版社禁掉自己的作品:
……他们让我做检查。起初我认为我没有什么好检查的,但我如果拒不检查,我的同事们就得熬着夜“帮助”我,帮助我“转变思想”。我的这些同事,平时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根本就没空看《丰乳肥臀》,但上边要批评,他们也没有办法。其中还有一个即将生产的孕妇,我实在不忍心让这位孕妇陪着我熬夜,我看到她在不停地打哈欠,我甚至听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在发牢骚,我就说:同志们,把你们帮我写的检查拿过来吧。我在那份给我罗列了许多罪状的检查上签了一个名,然后就报到上级机关去了。第二天,我们的头儿找我谈话,说光写检查还不行,必需要有实际行动。我说您指的实际行动是个什么行动?他说,你能不能给出版社写一封信,以你个人的名义,要求出版社停止印刷这本书,已经印出来的要封存销毁?我说要禁你们去禁,我自己不能禁我自己的书,但我们领导知道我的弱点,就再次组织我的同事们帮助我,其中当然还有那位少妇。我这个人意志薄弱,一看到那位孕妇,我的心就软了,我想,不就是一本书吗?禁就禁吧,与她肚子里的小孩子相比,我的《丰乳肥臀》算什么?于是我就给出版本书的出版社写了一封信,请他们不要加印,印出来的也要就地销毁。出版社一禁印,盗版书就铺天盖地而来,最保守的估计,盗版的《丰乳肥臀》起码有五十万本。[61]
一九九七年,在重重压力下,莫言退伍离开待了二十二年的部队,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下的“影视部”。在这里,他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影视创作,写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红树林》,后来又重新构思、另起炉灶写了同名的长篇小说《红树林》,这是莫言唯一脱离“高密东北乡”背景而创作的一部“官场小说”,但并不是在艺术上足够精湛、在人物上具有足够冲击力的作品。
莫言在高密集市上看“猫腔”
第三个阶段,一九九八年至今,是莫言的创作黄金期和收获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莫言以《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野骡子》、《师傅愈来愈幽默》这四部连续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中篇小说,重返文坛第一线,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再度热切的关注。
然后,莫言在二〇〇一年突然出版了长篇小说《檀香刑》,这部小说中,莫言通过胶东半岛农民义军奋起抗击德国殖民军队的故事,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并在其中极富象征意义地植入了他自己故乡的地方戏种“猫腔”,并通过大量令人读之惊悚的例如“剐刑”等场景的具体描述,引发了读者的精神和生理的剧烈反应,同时,小说里甩出的地方戏“猫腔”以及莫言声称的“大踏步后撤”到传统章回小说里去的宣言,也给饥饿中的文学批评家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激发他们撰写文章加以分析的热情。这部小说虽然语言叙事技艺高超结构饶有新意,但进入了纯粹“历史语境”,并未跟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发生密切关系。
我曾在给《纽约时报》中文网专门撰写的特稿《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文学王国》里说,莫言的小说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展开:一个是残酷现实,细腻生动地展现当前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风貌,其核心主题是“饥饿”和“不公”;另一个是浪漫世界,以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被官方历史严厉遮蔽的微暗世界,关键词是“生命力”和“人性”。这两条藤蔓分别蔓延,各自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并在彼此吸引中渐渐靠近。以莫言自己的说法,在他二〇〇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缠绕在一起,胜利会师。
《生死疲劳》是一部真正的杰作,但其中的精髓还没有被文学评论界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轮回”结构,是写长篇小说时作家梦寐以求的结构。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以把作家从“叙事/结构”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他因此能够从容而天马行空地对轮回成驴、牛、猪的主人公西门闹分别叙述。小说语言极有弹性,叙事生动,想象力丰富。我特别欣赏莫言在小说中轻松地把握叙事、人物角色转换的能力。原地主西门闹土改时被工作队在桥头上崩掉脑袋后,他原来收养的孤儿、后来变成他的长工的蓝脸成了新时代的主人,并且娶了主人的二姨太为妻,住进了他的家。含冤死去的西门闹深感冤屈,在阎王爷面前绝不屈服,所以,地府的裁决者为惩罚他,以诡计让他轮回到阳间做牲畜,而且是反复地投胎到蓝脸家里,亲眼目睹着几十年来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他先变成驴子,驴子死后还不服,又被罚投胎成牛,牛死后他继续不服,再被判投胎为猪。其中“猪撒欢”一章写得汪洋恣意,想象磅礴。高智商的西门猪反击人类的凌辱,顶翻太监劁夫许宝,跳出猪圈,带着猪小花一路冲杀,突破人类猎手的重重包围,胜利地渡河来到河中小岛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终于自由自在地过上了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他的自由王国“花果山”——小说中,现实和浪漫以荒诞的诗意,在一头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猪王身上深刻地体现出来。其中的隐喻效果极其鲜明。
二〇〇八年的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特殊人物形象,深入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戕害。“姑姑”自称是组织的走狗、信徒,组织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亲手接生过一万个婴儿,也亲手杀死两千四百个婴儿。新政权刚建立,在乡村推广新的接生技术,刚毕业的“姑姑”接生了高密东北乡几乎所有新生儿,包括王肝王胆兄妹、陈鼻、王手等人。后来搞计划生育,“姑姑”同样自愿充当“走狗”,带领计划生育工作队抓捕超生的村民(大多是她接生的),强行做人流,而导致王胆等人的死亡。从迷狂中清醒后,“姑姑”也从疯狂中恢复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当“走狗”时做了多少邪恶事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赎罪,和做泥人的丈夫一起,做了两千四百个小泥人,供在三面墙的龛里,为他们念佛经……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包括莫言在内的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目前英文世界名气最大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把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和《天堂蒜薹之歌》翻译介绍到英语世界开始,莫言的作品在二十多年里不断地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个主要语种去,英文的翻译是西方语种中最丰富的。
一九九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一直极力推崇莫言的艺术成就,而莫言的作品翻译为日文的最为全面、丰富。法文的翻译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介绍。其他如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瑞典文、韩文等,都有越来越多的介绍,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作品就被翻译为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而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世界影响最大的奖项,将促使世界各语种加快翻译莫言的文学作品。
二〇〇二年与一九九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在故乡场院
莫言在中国一流作家的位置上持续了二十多年,他的创作成就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的肯定,其中重要的有:一九八七年全国中篇小说奖、一九八八年台湾联合文学奖、一九九六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二〇〇一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二〇〇四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二〇〇五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二〇〇六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二〇〇八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二〇一一年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晚北京时间七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本年度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借助幻想与现实、历史与社会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这个阅读匮乏的时代,很多人都缺乏阅读莫言的经验,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产生了很多疑问。但我想,莫言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而展开的悲悯、宽恕、赎罪等基本的文学主题,使得莫言的文学作品具有了与世界普适价值对接的基础。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里,莫言通过对那些被压抑在土地上的农民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投注以深切的同情,并呼唤关注人尊严。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莫言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形象,展示了百年中国的动荡历程。上官鲁氏后来成为一名基督徒,以自己的大爱和宽恕,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历尽苦难而不忘自我救赎的圣母形象。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和《蛙》里,莫言更是把赎罪的意识,上升到了真正的宗教关怀、尘世悲悯的高度,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以莫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在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就。因为思想的逐步解放、题材的广泛多样,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了多样面貌,除了莫言之外,其他作家如张贤亮、路遥、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余华、苏童、毕飞宇等人,都通过自己的创作,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
莫言在长期阅读和学习传统的文学作品如唐传奇、元曲、明清小说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传统文化浸润,他早期的作品如《乡村音乐》、《大风》、《透明的红萝卜》等在叙事语言上都极为谨慎节制,而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由爆炸式绚烂语言复归到相对丰富的沉静之后,莫言的语言在《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生死疲劳》这些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裁剪与丰益。莫言对新文化运动以来那些旗帜性作家如鲁迅、老舍、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也曾大量阅读,具有很深的理解与体会,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融会了传统和现代的不同风格。阅读过莫言创作于一九九一年、出版于一九九二年的长篇小说《酒国》的读者,对莫言极富实验性地在长篇小说中套着短篇小说的做法想必印象深刻。而莫言在那些以“酒博士”李一斗为代指作者的戏拟的短篇小说里,展现了他对各种不同时代文体的卓越学习能力。他戏写的这些镶嵌在长篇里的短篇小说,对鲁迅等人的作品模仿得惟妙惟肖,令人叹绝。因为生逢其时,莫言在进入青壮年时,碰上了当代中国打破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原来被禁绝的西方文艺作品、尤其是隔绝了近四十年的西方现代派作品,通过那些老当益壮的老翻译家的不懈努力,被大量地介绍进来,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进程,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成就的当代作家敢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外国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就如同马原、余华等先锋派小说家都承认自己深受法国新小说派阿兰·罗伯-格里耶、阿根廷作家豪尔赫·博尔赫斯等的深刻影响,莫言也在自己的很多创作谈里,频频谈到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外国文学大师,在他自己的持续学习和创作中,莫言从模仿、学习而进入到形成自我风格,以自己创作的一大批杰出作品,使得他自己也进入到这些文学大师的行列中。
[1] 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里的主人公之一,猫腔戏班的老板,曾率领一伙村民反抗德国入侵者,最后被捕,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酷刑——檀香刑——的折磨而死。
[2] 莫言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的主人公,一个忽发奇想地率众炸毁日寇铁桥的传奇人物,大栏镇首富,“福生堂”大掌管,小说里“我二姐”上官招弟之夫,当过抗日别动队司令,还做过还乡团团长。后来被蒋立人率领的独纵十六团逮捕,逃脱很久之后再度自首,被公审后枪决。
[3] 莫言《会唱歌的墙》,《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4] 莫言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里的主人公,被饥饿所控制,对食物有着惊人的嗅觉。
[5] 莫言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的男主人公,是母亲上官鲁氏唯一的儿子。他患有恋乳癖,一生嗜乳,以至于精神错乱。中学毕业后去农场劳动,因“奸尸罪”被判刑十五年。改革开放后刑满释放,曾在外甥鹦鹉韩夫妇开办的“东方鸟类中心”任公关部经理,后又在司马库的儿子司马粮投资的“独角兽乳罩大世界”任董事长,因被炒、被骗而失败,终至穷困潦倒,一事无成。
[6] 莫言长篇小说《酒国》里的主人公。他原来是“肉孩”之一,后来逃脱,自己开设了酒店,招聘了一对高官的双胞胎侏儒姐妹做酒店经理,暴发成酒国市里的首富。
[7] 莫言中篇小说《野骡子》里的小男孩,酷爱吃肉。
[8] 莫言《会唱歌的墙》,收入《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9] 莫言《忘不了吃》,《会唱歌的墙》第29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 关于童年视角的问题,见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
[11] 莫言《超越故乡》,《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12] 同上。
[13] 莫言《我的〈丰乳肥臀〉》,《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14] 同上。
[15] 同上。
[16] 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
[17] 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18] 同上。
[19] 同上。
[20] 莫言《吃相凶恶》,《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21] 《故乡往事》第一节“滚烫的河水”,《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在文章里,莫言说道:“我这辈子记住的第一件事,是掉到茅坑里差点淹死。……家里那个用砖头砌就的很大的露天茅坑里潴留着很多雨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草木灰,草木灰中蠕动着长尾巴的蛆虫。我记得茅坑角上插着一根木棍子,是为我的腿脚不便的奶奶预备的。我喜欢双手抓着木棍子,身体往后仰着,一边拉一边胡思乱想。那根木棍年久腐朽,突然断了。我仰面朝天跌进茅坑里去,喝了一肚子臭水,幸亏我的大哥发现把我捞上来。”
[22] 莫言《我的老师》,《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23] 同上。
[24] 莫言《我的大学》,《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25] 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之“三十九节”,作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
[26] 同上。
[27] 莫言《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28] 莫言《莫言王尧对话录》第75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9] 莫言《我的大学》,《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30] 同上。
[31] 同上。
[32] 同上。
[33] 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34] 同上。
[35] 莫言《我的大学》,《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36] 同上。
[37] 莫言《超越故乡》,《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38] (美)莱利斯·菲尔德《一部小说的故事》,黄雨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
[39] 莫言《超越故乡》,《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40] 同上。
[41] 同上。
[42] 同上。
[43] 同上。
[44] 莫言《从〈莲池〉到〈湖海〉》,《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45] 同上。
[46] 同上。
[47] 同上。
[48] 莫言《虚伪的教育》,《莫言文集》第12卷,作家出版社2012年出版。
[49] 莫言《从〈莲池〉到〈湖海〉》,《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50] 莫言《我的大学》。《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51] 我们知道,莫言在小学毕业之后,先是在家乡务农,后来他叔叔走了后门,把他弄进了县棉花加工厂干活。因此,莫言有着对于收购棉花的真实感受。在《我的大学》一文里,莫言也提到了自己进入棉花加工厂的事情。
[52] 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53] 莫言《故乡往事》,《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54] 叶开《莫言评传》第五章“收获年代”第四节“不死的父亲”相关的考证,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55] 莫言《你好,福克纳大叔!》,《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56] 同上。
[57] 莫言《莫言王尧对话录》第135—137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58] 同上。
[59] 同上,第145—146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60] 同上。
[61] 莫言《〈丰乳肥臀〉问答》,《小说的气味》第68—69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