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家黄老之学与方仙道:道教渊源之大宗
道教文化不仅以易学为渊源,而且是在道家黄老之学与方仙道思想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对于“道家”这个词汇,我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近年来有关文化史的著作乃至一些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它。然而,所谓“黄老之学”却需要略作说明。这里的“黄老”指的是黄帝与老子,他们是先秦道家的旗帜,具有表率作用,因此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他们。至于“方仙道”则是通过方秘术以达到成仙目的的一种准宗教形态。这种准宗教形态与黄老道家具有密切关系,所以本节将这些内容归到一起来阐述。
(一)道家黄老思想在道教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翻开道教的各种神仙传记,黄帝基本上居于第一的地位,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开始就是黄帝生平事迹的描述,至于老子则被道门中人尊为教主,可见他们在道教中是很受景仰的。道教这种尊奉“黄老”的传统发端于先秦道家,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从先秦道家说起。
“道家”这个名称首见于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一文中,但作为一个学派在先秦早已存在,一般而言,这是指以“道”为思想核心的文化流派。以往,学术界谈道家的时候往往只认定老子为其创始人,但道家学派在叙说源头时却都称道黄帝。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本身是个道家学派人物,他所写的《史记》从黄帝开始。在追溯家学渊源时,司马迁称其先君子太史公习“道论于黄子”,所谓“黄子”系指“好黄老之术”的黄生。这说明,崇尚黄帝,在道家学派中早已成为一种传统。道教不仅继承了这种传统,而且将黄帝作为修仙楷模和教派肇端的标志。
据《史记》所载,黄帝是有熊国国君少典的次子,母亲附宝梦电光绕北斗枢星而有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自幼即聪慧,十五岁受封国土。因设计制造了车,所以又称轩辕氏。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有不少发明创造,因此颇受歌颂。宣传黄帝最力者当属《庄子》等道家学派著作。《庄子·在宥》篇说,黄帝在位十九年,教令通行天下,听说神仙人物广成子住在崆峒山,特地前往请教“至道精微”。广成子告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在《庄子》书中,黄帝既谦卑,又关注养生方术。而在《列子》书中,更有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的记载。由此可知,黄帝在道家之中已是一个很受推崇的人物。
从《庄子》等书的言论可知,道家学派远有端绪;不过,就理论的成熟形态而言,则又必须落实于老子的《道德经》。
司马迁《史记》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民间对于老子的生平事迹有种种传说。陈鼓应先生指出,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无“李”姓,但有“老”姓,因此老聃当是老氏。“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至于“耳”、“聃”其义相近,古或一字。史书上没有确指老子的生卒年月。有关专家考订,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比孔子年长二十岁上下。据载,老子担任过周朝的史官。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古礼”。后来,孔子十分感叹地对弟子们说:“我今天见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这充分表现了孔子对老子的敬慕。据有关史料记载,老子晚年因目睹周王朝之衰败,遂“去周隐居”。不久之后,老子准备西去流沙,以化异俗,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如果说以往有关黄帝的记载还具有传说的性质,那么《道德经》则是道家思想系统化的首要见证。经过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等人的传播与发挥,道家思想逐步丰富起来。在战国时期,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设立了稷下学宫。作为当时齐国的学术活动中心与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网罗了很多人才,其中道家学派占据重要地位。这时的道家学派以尚黄老而著称,故其学谓“黄老之学”。秦汉之际,黄老之学大兴,尤其是西汉初年,皇帝与诸大臣都信奉黄老之学,如张良、曾参、萧何等人,大力倡导黄老之学,造成了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的社会文化氛围。西汉这种学术文化氛围虽然在儒家代表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之后有所沉寂,但其传统并没有断绝。由于道家黄老之学以“道”为理论基础,其基本的经典包含许多修身养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完全可以为建设一种新型的宗教文化服务,于是黄帝与老子也成为道教的旗帜,《道德经》等先秦道家典籍在早期道教派别中被当做必读经典,道门中的领袖人物通过《道德经》的解释与发挥,建立起一套以“道”为基本信仰的教化理论。
(二)方仙道对道教的启迪
在道教形成过程中,方仙道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我在本节开头已经对“方仙道”这个概念稍作解释,大家可能注意到我把方仙道定义为一种准宗教形态。所谓“准宗教”就是说它已具备了某些宗教要素,但又不完全。为什么说“方仙道”是一种准宗教呢?这就必须从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说起。一般而言,宗教必须具备经典教义、神明信仰、典礼仪式、组织机构等诸要素。根据这些条件,我们来考察一下“方仙道”就能够看出它的性质特征了。
“方仙道”的名称首见于《史记·封禅书》。它的前身是春秋战国之际的“神仙家”。所谓“神仙家”本属于百家争鸣中的一派。《汉书·艺文志》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意思是说:神仙家这一派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生命的本真状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遨游于世俗之外,力图排除心中的烦杂思绪,抹平生与死的界限,内心深处没有恐惧和惊慌。神仙家的特色在于寻求不死神方,研习长寿的秘术。这时还有重在推究天文地理历学的阴阳五行家也关注和研习神仙方术,由于彼此有相似的神秘性质,这两派逐渐合流,形成方仙道。这种方仙道已经有一定的组织和火热的理想追求,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入海求仙人与不死神药,秦始皇时期的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到瀛洲仙山寻药,据说漂流到了日本。秦汉间的方仙道的主要活动是:制造和传播长生不死的神仙说,开展传道授徒、结社与著述活动,丰富和研习古代流传下来的神仙方术。这些内容表明了方仙道具有某种宗教特征,只是还比较驳杂,理论形态也还不完善。基于这些因素,我把它看做准宗教形态。
方仙道尽管还不完善,但其所积累的延年益寿的偏方秘术却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种偏方秘术与黄老之学相结合,在秦汉之际的社会上影响相当广泛,从而为道教方术提供了原初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