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演义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回 求独立穷小子闯江湖 受哄骗小学徒困异国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1月生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父亲叫约西亚·富兰克林,由于反对宗教迫害,1682年带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从英国移民到新英格兰。他到美洲后又生了四个孩子,接着夫人因病去世。他的续弦夫人生了10个孩子,一共有17个孩子,本杰明排行15,是最小的弟弟,他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约西亚本来是从事洗染业的,但由于洗染不景气,他改了行,制作蜡烛。本杰明的妈妈是一个小知识分子,所以本杰明从小就有机会识字读书。他5岁开始读《圣经》,8岁进了文法学校,也就是小学。由于家境困难,10岁就辍学,在店中帮父亲做生意。他的工作是剪蜡烛芯,滴注蜡烛油到模型中去,塑出蜡烛,此外还照料店务和跑街打杂。

富兰克林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勤劳和善良的人,正因如此,他们各享长寿,父亲死于89岁,母亲死于85岁。富兰克林发迹后曾为他俩立了一块墓碑,说明他们的一生,碑文为:

约西亚·富兰克林公暨

继配雅比亚夫人之墓

公与夫人结缡五十又五载,恩爱弥笃。家无恒产,收入有限,端赖天恩,勤勉奋斗,未尝稍懈。虽家中食指浩繁,卒能教养无缺,其乐融融。有子女成长者十三人,孙儿女七人,皆能无辱家门,薄有声誉。愿我读者,以此自励,勤尔事业,笃信天命。

幼子为纪念先严先慈,谨立此碑。

富兰克林从小喜欢看书,对制作蜡烛毫无兴趣。他有一个哥哥曾因不满意自己所学手艺而偷跑上航船去学航海,结果客死海上,再也没回家。富兰克林的爸爸看出了幼子的忧郁情绪,很害怕他幼子也会偷跑去学航海,所以不再强迫他学制作蜡烛了,而让他去学一门多少与读书识字挂上一点儿钩的行业,那就是印刷业。他父亲这个正确的决定也影响了富兰克林此后的一生。

正是:

因材施教勤培栽,爱子莫若育人才。

多亏爸爸能悟道,富兰克林英名传。

原来富兰克林的众哥哥中,有一人已独立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印刷厂,富兰克林就被送到他哥哥那儿当学徒。按照当时资本主义的习惯,当学徒必须签合同,虽亲兄弟也不能免。合同规定学徒期限为8年,然后可独立自主。

他哥哥和伙计们的伙食都是包给一个私人家庭的。富兰克林也没有例外,但他后来从一家刊物上看到有人宣传素食的好处。富兰克林思索一番,觉得如果单独退伙吃素,可以有三大方便:既可以节约一半的伙食费;又可以节约吃饭的时间,因为到人家家里吃一顿饭要花一个小时左右,他自己买些面包吃三明治只要10多分钟就了事;素食还可以长寿。

想到就做,他就向哥哥提出了退伙的要求。哥哥居然一口应诺。这样,富兰克林就得以省下了一半的伙食费。他用这些钱从旧书摊上购置书籍,并利用中午其他人外出就餐的时间在印刷所内闭门读书,不要小看这种零碎的金钱和时间,“涓涓细水,汇成江河”。富兰克林就是靠这种土办法来积聚学问的。

富兰克林立合同时为12岁。根据合约,要等到21岁才能满师。对精力充沛的本杰明讲,8年毕竟太长了。所以他在学会并精通手艺以后,就日夜盼望能早日出去独立经营。更有甚者,在富兰克林看来,他是学徒又兼弟弟,哥哥不应单纯地把他当做学徒对待。而在他哥哥看来,富兰克林既然是学徒兼弟弟,在生气时不妨对弟弟以老拳飨之。富兰克林竟经常成了出气包,因此他深感自己受了侮辱,求去之心更切。

正在这时,老天爷出来帮忙,给了富兰克林一个好机会。

1720年,他哥哥出版了一份报纸,叫《新英格兰新闻》,这是美洲报业史上继《波士顿时事通讯》报之后的第二家报纸。办报就要发表言论,发表言论就难免要触犯这位或那位官员老爷。有一天,《新英格兰新闻》的一篇文章触怒了地方当局,当局追问作者是谁,他哥哥坚决拒绝回答,于是被捉将官里,判坐一个月的牢。富兰克林也被捉去受讯,但他终究只是一名学徒,理应为师傅保守秘密,不能问罪,所以在大受一顿申斥后就被释放了。

在哥哥坐牢期间,富兰克林代行了编辑之职。别看富兰克林年轻,他从小好学,加上入印刷所后结交了与厂务有关的知识分子,大量借书阅读,学业猛进。近水楼台,他也经常为报纸写些短文,在《自传》中他有如下的十分动人的描写:

哥哥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聪明的有识之士,喜欢为这个报纸写点小文章自娱。这个报纸因此增加了声誉,要买的人也就更多了。这班人常常来拜望我们。我听了他们的谈话,又听到他们谈及他们的文章如何受到好评,不免心中跃跃欲试,也想一显身手。可是,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又怕哥哥要是知道是我写的,会不肯刊印我的文章。于是我只好写了文章不署名,百般设法改变自己的笔迹,在夜间把文章塞在印刷厂大门底下。第二天早晨有人发现了这文章,哥哥的朋友们也议论开了这篇文章。他们揣测纷纷,究竟是谁写的文章。所猜的人都是有识之士。我在旁边听了,高兴极了。于是我老使用这个办法写文章,并继续听他们对我的文章大加赞许。直到最后,我孩子气发作,自动揭穿了秘密。

由于有这样的锻炼,富兰克林接他哥哥的班倒也能驾轻就熟,并不感到窘迫。他哥哥期满释放时,当局又下了一道命令:“詹姆斯·富兰克林不得再继续刊行名叫《新英格兰新闻》的报纸。”

詹姆斯就同朋友们在印刷所开了一个会,讨论如何对付这道命令。有人建议把报名改了,这样就可不抵触命令了。但也有人认为,改报名不如改发行人的名字,他哥哥也觉得第二个办法比较好。于是《新英格兰新闻》的名义上的老板就成了本杰明·富兰克林。但徒弟办报容易被当局抓辫子,认为不合法。所以他哥哥干脆把学徒合同还给了富兰克林,并在合同上书明:此约作废。

合同既废,富兰克林乃在一次兄弟吵架中提出了辞职。哥哥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一个地访问城内的各家印刷厂老板,请求他们不要雇用他的弟弟。这样,富兰克林就陷入了绝境,他决定不投降,宁可出走。

正是:

祸福由天定,塞翁安可知。

嫂子跪苏秦,他日相聚时。

富兰克林的一位年轻朋友柯林斯帮了他的忙,把他介绍给一艘小船的船主。于是富兰克林就上了这条船,离开波士顿,前往纽约。那时他只有17岁,而在纽约他根本没有朋友或熟人。不过,他久知纽约有一个老牌印刷商布雷德福,所以就探询前往,找到了那位有名的印刷商,并向他毛遂自荐,希望谋得一职。老布雷德福够得上是一个大好人,听了富兰克林的谈吐,看出他是一位精明的印刷工人。但他本人当时生意不好,厂内不能添人,不过愿意把富兰克林介绍给他的儿子。他说:“我的儿子在费城也开了一家印刷厂,最近他的一名得力助手病死了,你如果去他那儿,我相信他会用得着你。”

年轻的富兰克林初涉江湖,买面包时洋相百出,却由此邂逅他后来的妻子。

于是富兰克林又从纽约乘船,前往费城,发生了前一章所讲的故事。当天晚上,富兰克林疲劳不堪,就在旅店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去找安德鲁·布雷德福。奇怪的是,当他到达店铺时,发现老布雷德福也在那儿。原来老先生是从陆路而来,先期到达。他是来为富兰克林说情的,不料他儿子刚刚招了一个新工人,一时不需要帮手。但他们愿意把富兰克林介绍给另外一名印刷商凯梅,并由老布雷德福亲自带了富兰克林去见凯梅。凯梅当场叫富兰克林排字,他看到富兰克林动作老练,干净利落,答应收留。

凯梅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富兰克林起初没有觉察,还把他当做恩主。当凯梅知道富兰克林暂时寄住在布雷德福家时,就很不满意,一定要他搬出布家。他本人借住在里德先生家,所以就把富兰克林也拉到里德家,而那位里德先生恰巧就是赐给富兰克林一笑的那位姑娘的爸爸。

正是:

机会送上门,不必学唐寅。

只恨心不专,枝在节外生。

富兰克林是一个极爱动脑筋的人。他在哥哥的印刷厂做工的几年,已使他成了印刷方面的专家,费城的那些印刷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没有多久,富兰克林的干劲和才智就名满费城。有一天,富兰克林和老板正在靠近窗户的机床旁操作,他们忽然从窗户看到宾夕法尼亚总督威廉·凯兹和一位绅士穿过街道直向印刷厂走过来,并意识到他们俩人已抵达印刷厂的大门口。

老板凯梅当然以为总督大人是来找他的,所以飞奔下楼,前去迎接。但总督却说他想会见富兰克林先生。老板只好把他们引上楼,同富兰克林相见。总督非常和善和好客,他向富兰克林说了许多问候的话,他说他早就想来拜访富兰克林,他以满怀好意的口吻责怪富兰克林为什么来到费城时不到他那儿去看他,他说他今天同法兰契上校之所以到印刷厂来是想邀请富兰克林到酒楼去共酌一杯马德拉岛特产的白葡萄酒。

富兰克林从来没有接触过大人物,如今总督亲临拜访,而且如此平易近人,当然是受宠若惊,而在一旁观察的老板,更惊奇得目瞪口呆,活像出土的唐俑。

总督和法兰契上校把富兰克林带到第三街的一家酒楼,要了一瓶马德拉葡萄酒。总督酒性一起,更是滔滔不绝地说了一番大大打动富兰克林的甜言蜜语。他说:“我们宾夕法尼亚是一个大州,前途如锦,未可限量,它迫切需要有一家像样的印刷厂。费城现有的几家印刷厂手艺蹩脚,产品低劣,阁下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精力充沛,我认为你应该挑起重担,另起炉灶,办一家全美洲第一的印刷所。”他还说,他和法兰契上校都将给以帮助,他一定会把政府方面的印刷事务都包给富兰克林。他还要亲自写信给富兰克林的父亲,要他父亲也出点力。

这封信,总督当真写了,但富兰克林的爸爸认为儿子太年轻,不懂业务,不堪当此重任,他更不愿掏钱去支持他认为带有极大风险的冒险,所以给总督写了一封回信,一方面对总督表示万分感谢,一方面又婉言拒绝了他的建议。

总督接到回信后又对富兰克林说:“你父亲太过于谨慎了。人各有不同,不一定年纪大的人才考虑周到,也不一定年纪轻的人就考虑不周到。既然你父亲不愿意帮你独立开店,我愿意帮你。你开一张清单给我,写明需要些什么必须要由英国运来的用品,我好去订购。等你能够还我钱时再还我也不迟。我决心要看到在费城有一个好印刷所。我很有把握你一定会成功。”总督谈得亲热恳挚,富兰克林不可能有半点怀疑。

于是,富兰克林给了总督一张清单,并估计一家小印刷所大约需要100英镑资本。接着总督问道:“如果你自己去英国,就地选择铅字,采办器材,是不是更为合适?”富兰克林回答说,他当然认为这会更有好处。总督更进一步说:“那么,你自己打点打点,准备坐安尼斯号去吧!”安尼斯号是直接航行于费城和伦敦之间的唯一的一艘船,每年来回一次。此后,总督一直表现得很亲热,他还答应要写几封介绍信给他在英国的朋友,另外要给一封活支汇信,富兰克林可以凭该信到指定的地点领取购买机器、铅字、纸张等等所需的款项。他说,他会在开船日期之前写好这些信。

富兰克林在开船日期之前曾多次到总督府去取应诺了的介绍信,但去了多次也没有拿到。总督每次都与富兰克林重约一个时间,一直到船要开了,信还没有写好。最后,富兰克林前往辞行,并去取信,总督自己没有出面,由秘书出来接见,说总督正忙着写信,他将从陆上去新堡,将在新堡把信送上。

船到新堡停泊,总督果真在新堡,富兰克林前往拜见,他再次派秘书出来接见,后者的态度客气到不能再客气,说总督正有急事处理,无法分身,不过他马上会把信送到船上。富兰克林虽然感到不太愉快,但他仍然没有对总督的人格有任何怀疑。

船开了,富兰克林获悉法兰契上校曾把一口袋信交给船上。他请求船长把该由他收的信拣出来。船长说,所有的信都已放进大口袋,没法挑选,只能等上岸之前再打开。

船驶进英伦海峡时,船长很守信用,叫富兰克林去拣他的信。但翻遍袋底,也没有找到任何给富兰克林的信。这时,富兰克林开始着急了,他对总督的人格产生了怀疑。他以前从来不同别人谈他和总督的关系,现在他陷入窘境,苦闷非凡,乃把整个过程向他在船上结交的一位好朋友旦南先生倾吐了出来。

旦南说,凯兹先生决不可能写这样的信,凡认识凯兹的人没有对他表示信任的。当他听到说总督曾答应开一封活支汇信时,禁不住大笑起来,说:“凯兹根本没有存款,他一个钱也没有,他负着债呢!”

这样,富兰克林又一次陷入了流落的境地,而且是在异国他乡。

正是:

总督大人太不该,哄骗姑作玩笑开。

他日狭路相逢日,此笔乱账怎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