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现代物流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物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这些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体系。

1.商物分流理论

商物分离是现代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两个组成部分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通过程中“实物流通”和“所有权转让”两种不同形式出现了明显的分离,逐渐变成了两个有一定独立运动能力的不同运动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商物分离”。“商”指“商流”,即商业性交易,其实质是商品价值运动,是通过货币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让;“物”即“物流”,是商品实体的流通。

商流和物流也有其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在流通这一统一体中,商流明显偏重于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权力关系,因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物流明显偏重于工具、装备、设施及技术,因而属于生产力范畴。

所以,商物分离实际是流通总体中的专业分工,职能分工,是通过这种分工实现大生产式的社会再生产的产物。这是现代物流科学中重要的新理论。

2.黑暗大陆和物流冰山理论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他说“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所以物流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他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所以,“黑暗大陆”说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黑暗大陆”说法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的领域,在黑暗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之地。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黑暗大陆”说是一种未来学的研究结论,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带有很强的哲学抽象性,这一学说对于研究这一领域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没在水面以下的是人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人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冰山的一小部分。西泽修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暗大陆”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人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黑大陆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正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3.第三利润源理论

“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第三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其效益的描述。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在资源领域,人们起初是依靠廉价原材料、燃料的掠夺来获得利润,后来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来获取高额利润。人们通常把从这一领域获得的利润称之为“第一利润源”。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人力领域,人们最初是依靠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降低劳动消耗来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因此,人们习惯把这个领域获得的利润称作“第二利润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前两个利润源的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利润潜力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将其排为“第三利润源”。

对第三利润源理论最初认识是基于两个前提条件:①物流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体,独立运行,有自身目标和管理的体系,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判断;②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赢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

4.效益悖反理论

效益悖反(Trade Off,也有称效益背反)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在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在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效益悖反说有许多有力的实证支持。如包装问题,假定其他成本因素不变,包装越省,则获得利润就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由于节省包装,就会降低产品的防护效果,就会造成运输、装卸、储存等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很显然,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其他的损失为代价的,我国流通领域每年因包装不善出现的上百亿的商品损失,就是这种效益悖反的实证。

在认识效益悖反的规律之后,现代物流管理迈出了全面认识物流功能要素这一步,将运输、包装、储存等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成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物流,进而寻求解决和克服各功能要素效益悖反问题。

5.定制物流理论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的定制物流(Customized Logistics)定义为:根据用户的特定要求而为其专门设计的物流服务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客户消费个性化日显突出,为了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的物流需求,以客户订单驱动的定制物流应运而生。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物流服务的设计与提供,在不牺牲成本和效率的前提下提供客户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实践证明:物流企业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加自身服务的柔性,根据每个潜在客户的特定要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6.精益物流理论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的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定义为:在物流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剔除物流过程中的无效和不增值作业,用尽量少的投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的最大价值,并获得高效率、高效益的物流。

精益思想产生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所独创的“丰田生产系统”,后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研究和总结,正式发表在1990年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精益思想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精益物流则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是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必然反映。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就是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客户,提供他们确实需要的东西。因此精益物流的根本目的是:以客户需求为生产源动力,以正确认识企业产生价值的所有活动过程即价值流为前提,保证价值流的顺畅流动,创造无中断、无绕流、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不断改进和完善物流活动,不断降低物流总成本,最终形成准时、准确、快速、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系统。

7.虚拟物流理论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定义为:为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以减少实体物流方式,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所进行的物流运作与管理。

虚拟物流的提出和产生,是现代物流在信息技术和物流概念飞速发展情况下的最新成果。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经济时代,物流资源信息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为全世界广泛运用。这就需要将地理上分散的系统有效联合起来,实现更大的经济规模,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更为有效的配置,从而形成跨企业、跨地域、跨国界的虚拟物流。虚拟物流的目的就是通过物流组织、交易、服务、管理方式的虚拟网络化,使物流商务活动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实现物流的运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提供更为复杂但成本更为低廉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

虚拟物流不仅能带来物流运作的高效率,还能减轻交通堵塞,降低环境污染和优化城市物流布局,进而使得人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其他资源;同时,虚拟物流还可以促使物流管理者的角色由实物资源的管理者转向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和提升企业经济利益的机会。

8.物流一体化理论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的物流一体化(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定义为: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国、德国等就提出的物流一体化的现代理论,应用和指导其物流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他们的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均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阶段,其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物流系统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能否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亚太物流联盟的物流专家曾指出,物流一体化就是利用物流管理,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参与各方的企业都能获益,使整个社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物流一体化是系统化的物流,不是指单个的企业,而是涉及多个企业或者企业联盟。物流一体化要求从全局的角度,运用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成一个物流整体合理化状态,实现物流配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无缝的连接,通过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实现物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目标,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9.第三方物流理论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也简称TPL)也有称之为“合同物流”,它是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第三方物流是由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一种集成物流作用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而且还创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成本更低廉的物流服务。从第三方物流的运作看,它可依托下游的零售企业,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加工中心,也可依托上游的生产企业,成为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物流代理。第三方物流可帮助企业减少分销成本,改善服务,发挥杠杆的作用。

与早期的物流服务相比,第三方物流服务从组织结构、资产规模、经营内容、服务项目、与客户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且深刻的变化。目前,第三方物流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迅速扩张之中,其主要服务方式有外部采办和合同物流等。

10.第四方物流理论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是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的,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其认为第四方物流提供者是一个供应链方案的集成商,它对企业(公司)物流能力或具有互补性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它是依靠物流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也是伴随物流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优化整合技术服务形式。

第四方物流提供者具有超强的组合能力,其运作过程离不开第三方物流。由于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和物流咨询机构的优势力量,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宗旨,通过对供应链过程和协作的再设计来提供方案,所以使供应链方案往往具有系统协调性和完善性。同时,由于它充分利用了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优势(有形服务)以及信息技术供应商、电信增值服务商及客户自身的物流能力,充分整合了供应链各环节的技术优化方案,所以具有较强的增值性。

11.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现代商业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还要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让其产生幸福感。科特勒表示:“顾客就是上帝,没有他们,企业就不能生存。一切计划都必须围绕挽留顾客、满足顾客进行。”因此,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赢得客户,必然要求供应链企业能快速、敏捷、灵活和协作地响应客户的需求。面对多变的供应链环境,构建幸福供应链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并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集成和管理企业之间功能和资源的机遇,是一种新的面向整个业务流程的经营管理业务模式和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供应链构筑的是一个动态联盟,成员企业之间更加需要信息、资源和决策过程的协调,需要共同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才有可能形成相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最佳决策。供应链管理意味着跨企业的物流管理,它包括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不同企业在内的整个链的计划和运作活动的协调,意味着跨越各个企业的边界,在整个链上应用系统观念进行集成化管理。企业在构建和管理供应链时,不再只是强调自身的整体优化,而更多的是强调供应链战略和企业竞争战略之间的战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