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会思潮的运行

社会思潮的运行,是指社会思潮在不同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发展。

在同一个时代,社会上并不是只流行一种思潮,而是多种思潮同时并存。不同思潮虽然面对的是同一现实,但是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概念范畴体系不同、兴趣中心不同,因而对所论问题提出的结论和解决方案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发生的,如哲学思潮、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艺思潮等。有的是在同一领域里并存着不同立场和倾向的思潮,如现代西方哲学领域里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还有的是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水平上,也会产生相异的思潮。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使思想领域呈现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盎然生气。

一、社会思潮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情况

在社会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互相冲击、碰撞、交流、融合等种种情况。

不同思潮之间的冲击和碰撞,往往能揭示出对方的弱点,比如视角、立论或论证中的偏颇失误等。这种“揭短”,能促使不同思潮互相“取长”,在论战中吸收对方的营养来充实自己,最后走向交汇、融合。从纵向看,每种思潮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思潮内部形成了师承、修正、补充、发展的关系。而在历史上长期并立的不同思潮,在互相的对立、碰撞过程中,慢慢改变自身,缩小差距,最终走向融合。例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政治学中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融合而产生了“第三条道路”思潮;教育学中的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也都出现了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趋势。从横向上看,每种思潮不仅受到同时代其他思潮“内容”、“观点”的影响,还受到同时代不同思潮之间“关系状况”的影响。例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20世纪的上半叶独自发展,下半叶开始互相吸收,这种状况造成了实用主义与其他哲学流派的第三次结合。

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之间,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思潮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总会碰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由什么因素决定、朝什么方向发展、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这是由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内容和力量对比决定的。本土文化的状况影响外来文化传入的方向和路线,力量对比则会对传播的后果产生影响。例如印度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当时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开始时曾经依附过“道术”、“老庄”、玄学在中国进行传播,最后还是要寻求与儒家文化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的融合。在政治上要解决“沙门不敬王者”与中国忠孝观念的冲突,理论上要调和佛性与心性的矛盾。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以儒学为本,融汇通释道两家。其结果就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合流,使儒学迎来了先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明儒学。

又如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思想中的不同成分,分别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部分相结合,形成三股主要思潮。第一股是西方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冲击了中国封建文化,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来源。第二股是西方的奴化思想、强权政治的冲击,又与中国的复古思想结合,造成了封建复古思想、殖民地意识、民族虚无主义的反动逆流。第三股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直至今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外来文化是否能够在输入国找到对它的需求,能否找到双方的结合点,决定了它能否落地生根。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几乎是同步传入了中国,但是差不多十年之后,到90年代中国才形成“后现代主义热”。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们只是想借用后现代主义来“消解”一元文化。

再次,必须有能够进行综合创新的思想家出现。儒、释、道之所以能够实现合流,是因为有名士与名僧的合流。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之,外来的文化是经过与本土文化的双向选择,才能在输入国发展。

二、社会思潮运行的动力和活力与思想文化政策

社会思潮的运行表现出一些特点,有一定的规律。正确的思想文化政策应该起到保持社会思潮运行的动力和活力的作用。

(一)社会思潮运行的特点

社会思潮虽然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从一个大的视野(较大的范围、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就会发现其兴衰起伏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要从它与社会存在的联系上,从它自身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动态去把握它。现在对近一二百年社会思潮运行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归纳,以促进我们对社会思潮规律的思考。

第一,“钟摆”现象。社会思潮的发生总是围绕人类的一些永恒矛盾展开,围绕同一个论题总是大致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各执一端。这两大派别的社会影响程度(重要性、知名度、被高层决策采纳的程度)基本上是几十年一轮换,各领风骚若干年,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由主义不行了,高层决策者就会采用国家干预主义理论。“政府失灵”了,国家干预主义就“失宠”,新自由主义就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这种“钟摆”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为什么呢?因为围绕人类生存的永恒矛盾,各个学科都会有一些成对的基本范畴,社会思潮与这些基本范畴有不解之缘,所以也就成对地出现。一种思潮往往围绕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一个方面展开,有一个核心的范畴;而与之对立的思潮就会抓住另外的一个方面,有另外一个核心范畴。因为人类在解决这些永恒矛盾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重点,需要寻找不同的理论工具,所以就会出现理论选择上的“钟摆”现象。

第二,“破碎”与“整合”的辩证统一。社会思潮数量上的众多,实际上是文化上的多元化的表现,也是碎片化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同时出现和存在的思潮最终趋于融合,则是人类要求掌握世界的统一性,进行思维整合的反映。从“一元论”走向“多元论”再走向“一元论”是规律,如“正”、“反”、“合”,每一步都是必然的。我们看到:从左右分野到走向“第三条道路”;从反传统到怀旧、复旧;从“拒斥”形而上学到回归形而上学;从“主体、客体二分”到“主客体融合”(例如在科学哲学中人和仪器融为一体);从单个的“主体”观到“主体际性”概念的出现,等等,无不反映了这一规律。

第三,社会思潮的运行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由金字塔形的“科层制”结构演变为扁平状的网络式结构,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也由主流对于非主流(例如20世纪分析哲学以主流地位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霸主)拥有的权威地位、中心地位,变成开放、民主、多中心、无中心的关系,再演变为寻求新的中心和权威的过程。

(二)社会思潮运行特点对思想文化政策的要求

社会思潮就是在这样的冲击、碰撞、交流、融合中运行,并不断吸引社会各界对它的注意。假如它不再有这样的中心地位,那么它就逐渐地衰落了。可以说,社会思潮运行的机制,在于思想领域的矛盾斗争。没有积极的思想斗争,社会思潮就会失掉运行的动力和活力。

社会思潮是“丛生植物”。也就是说,社会思潮从来不能孤立地存在,如果要把它比作植物的话,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就是一片丛林。俗话说,“独木不成林”。社会思潮正是这样。如果我们为了栽培某一棵植物,把它周围的树木都砍光,这棵植物也是长不好的,因为它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被破坏掉了。

所以,正确的思想文化政策,应该是在社会思想领域保持矛盾和保护平衡的政策。有差异、有矛盾、有斗争,社会思潮的运行才有动力和活力。但是,对社会思潮之间的冲击、碰撞、交流、融合,也不能够完全听凭自然、放任自流,因为社会思潮是有价值性的,背后有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社会思想文化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应当对社会思潮进行监测、引导,扶持、倡导主流思潮,但是也为非主流思潮保留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使思想界“生态平衡”,这样才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相关链接

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非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和现实看,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从右的方面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思想体系和基本原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作用。现实中,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有人主张用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实质和要害,就是主张全盘西化,主张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取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其二,从“左”的方面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根本否定我国的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拿书本教条来裁判党和人民生机勃勃的历史创造活动,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作为世界观,它是严谨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科学反映;作为价值观,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亦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对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二是思想路线。只有活的理论才管用,僵死的理论只会害死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思想路线,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明明在实践中行不通的理论还要死抱着不放,那是病态和愚蠢,只会自取灭亡。

怎样对待非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思想界,除了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还有大量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学说。在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发展,思想理论领域学派纷呈、热点频现;国际上,既有形形色色的左翼思潮,也有日趋活跃的绿色环保思潮等;宗教在世界范围都有广泛影响,其“有神论”的基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显然是对立的。如果我们把这些不符合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统统归于反马克思主义,那只会四面树敌、孤立自己。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同各种思想理论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的历史。对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要斗争;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既要斗争,也要尊重、包容、借鉴、吸收。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从来都是一元的,不能多元化。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而凝聚起建设国家的伟大力量。

(摘自:秋石.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10(16).)

思考题

1.如何给“社会思潮”下定义?对“社会思潮”概念界定的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会在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什么影响?

2.什么是社会思潮?它有哪些特点?

3.社会思潮的发生、传播和运行有哪些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