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文明戏与爱美剧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戏曲艺人开始提倡将戏曲的宣传功能与社会变革的精神要求联系起来。梁启超率先编写了针砭时事的新传奇剧本《劫灰梦》等,开倡言改良旧戏编导新戏之先河。汪笑侬、潘月樵等一批职业戏曲演员也对旧戏题材进行改良,创编了大量反映新的社会内容的戏曲剧本。这些旧戏基础上的改良,包括早期学生演剧,虽然都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话剧,但已迈出中国戏剧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一步。

1906年底,由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旨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春柳社开丁未演艺大会之趣意》,转引自欧阳予倩《回忆春柳》,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页。,这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它从1907年2月开始,搬演《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热血》等,掀起了现代中国引进话剧的热潮。其后,春阳社、进化团等戏剧团体,相继创作搬演了《孽海花》、《黄金赤血》和《共和万岁》等新剧,全国各地的演剧活动风起云涌。新剧演出讲究布景、道具、服饰、化装和表演的写实性,与中国传统的以写意为主的戏曲表演体系判然有别,这种新颖的戏剧形式与现实针对性的内容,即成为当时广受欢迎的“文明戏”。1914年之后,伴随辛亥革命的失败及旧思想文化的复辟,文明戏逐步从鼎盛走向了衰落。除了客观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原因之外,新剧自身缺乏明确的精神主张和艺术特质的根本缺陷也不容忽视。随着演出商业化的需要,文明戏表演粗劣、刻意迎合低俗趣味的弊端日益暴露,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新剧的艺术堕落。

对新剧从思想到艺术上的全新改造是在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之后发生的。《新青年》对旧剧的批评在中国现代话剧转型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它出版“易卜生专号”针对旧剧的统治“叫出反抗之声”,同时译介了众多进步外国戏剧作品,并发表了以胡适的社会问题剧《终身大事》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话剧剧本。中国戏剧领域由此兴起一股强劲的引介西方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的新思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17年到1924年全国出版翻译的剧本有170余部,涉及17个国家的70多位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戈尔、王尔德、斯特林堡、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诃夫、安特莱夫、果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西方各种戏剧流派都被介绍到了中国。在新的戏剧思想变革以及舞台实践的推动下,一些代表现代戏剧艺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业余实验剧演应运而生,这即是“爱美剧”。它们的创作宗旨是反对文明戏的商业化弊端,反对戏剧的营利性,提倡艺术的新剧。第一个“爱美(业余)”的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1921年1月在上海成立,除发起人汪仲贤外,还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的戏剧杂志《戏剧》,大力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由黄炎培、欧阳予倩等支持的上海戏剧协社和李健吾、何玉书等发起的北京实验剧社也是“爱美”戏剧运动的重要力量。这些戏剧团体在抵制商业化腐蚀、促进现代话剧艺术发展上起了积极作用。

话剧在中国从异域奇葩渐渐变成了一支民族艺术的新秀,这一尚未臻成熟的戏剧新潮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以其开放的姿态迎接各种外来戏剧思潮和观念,在中西文化美学的碰撞交融中开拓出世界戏剧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一批优秀的剧作家,用新的文学剧本支撑起话剧的发展。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丁西林的《压迫》,陈大悲的《幽兰女士》,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等都是当时优秀的剧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