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拓展指南】

1.陆耀东:《中国新诗史(1916—1949)》(第1—2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版。

简介:总计59万字。以新诗中有特色的作品和重要的诗学论著为主要考察对象,资料详实,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如新诗史上的现代主义有它独特的艺术素质,但同时失去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所具有的某些魅力;在中国现代并没有谁自己创立了什么文学流派,而是接受外来流派影响而出现了一些流派,所以都是驳杂不一的,创造社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诗派,然而受未来主义影响不少,王独清的《IIDEC》就是典型的未来派;《中国新诗》所刊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所以用“《中国新诗》诗人群”命名40年代中后期的现代主义诗人比用“九叶派”更符合史实;孙毓棠是一流的诗人;五四时,新诗只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个别作品有现代主义因素,尚很不成熟,到三四十年代,现代主义形成三分天下的“一分”。

2.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简介:全书24万字。特点是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以及在解读基础上豁然贯通地对于诗人整个创作脉络的把握。全书由两辑构成,第一辑是“现代诗的脉络与走向”,以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冯至、卞之琳、何其芳、穆旦、牛汉、纪弦等为点展开论述。第二辑是“现代诗的三次浪潮”,论述了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为代表的诗歌潮流。作者认为,最好的解诗方法是一句一句地解读,一行一行地分析。解读诗歌既要有理论意识,又要有感性理解力。对于一个诗人创作的整体把握,要力求找出其创作的某种同一性,要有问题意识。在他看来,《雨巷》是戴望舒诗歌的一个内核,是解读戴望舒诗歌的关键。内核是内在的尺度与母题,诸如艾青诗歌中的象征和刻画、卞之琳的“知性”、穆旦的“用身体思考”等,由它们可以把握诗人创作的同一性和整体性。作者还提出了“巴那斯主义浪潮”、“意象象征主义浪潮”和“新现代主义浪潮”的观点,以此把握中国现代诗三次浪潮的整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