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各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启示

1.6.1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政府克服经济衰退、维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到80年代以后美、英、法、德等国治理经济“滞胀”所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的做法,都向我们展示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克服经济衰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是,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税收或公共支出,通过扩大总需求来影响经济发展。这种影响虽然也有一定的时滞,但由于政府不必过多地担心市场风险,而且可以集中投资,便于操作,因而对需求的刺激作用比货币政策更直接,效果相对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多数西方国家在克服经济萧条时,更注重发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原因。

1.6.2 适当运用扩大公共支出的政策,可增加内需,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采取了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的做法,有的还发行了一定数量的国债,对国家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使经济较快完成了恢复和重建任务,并奠定了实现工业化的物质经济基础。但由于实行高福利、高支出政策,又导致了高额财政赤字,引发了高通胀。因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转向了有节制的效率型财政支出政策。

西方国家战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践对我国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角度来说,可以适当多增加一些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修路,治理环境等投资风险小、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在总需求不足情况下,对维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所推动,而且可以在长期内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消除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某些“瓶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消费,保持社会安定。

1.6.3 在拉动需求的同时,也注重供给的改善

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滞胀以后,着重采取了加强供给方面,即注重提高供给者积极性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也产生了较长期的影响,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增长创造了条件。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却没能挽救其经济的颓势,原因在于其财政政策不能解决经济体制僵化所导致的需求下降。

据我国经济学者吴敬琏分析,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政府除了采取刺激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外,实际上也实施了供给方面的政策,启动和发挥了供给者——企业的活力。从1997年开始到1998年,政府制定了全面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以多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向。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具体表现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寻找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私营、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进宪法。十五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具体范围,强调放开和搞活中小型国企;等等,这些措施都促使国企改革、经济回升的进度迅速加快。“积极财政政策是得不出乐观的结论的——吴敬琏教授访谈录”,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000年1月1日,《个人独资企业法》开始正式实施。正是由于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采取了相应政策,才得以使经济形势出现好转。

我国经济中存在着结构性过剩,即一方面,大量性能和质量低下的产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性能和质量高的产品需求又得不到充分满足。由于劣质品的收入弹性为负数,优质品的收入弹性为正数,上述结构性失衡自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降低。如果我们能改善供给,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优化产品性能质量结构,显然有助于释放经济中潜在的需求。

1.6.4 加大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功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正在成为引导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推动力。许多国家都将科技发展作为重点,投入大量资金,以抢占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强调对于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教育的投资,增加对新生产能力的投资,并运用竞争机制改善国家创新机制,如里根政府规定研发费用可用于扣税、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这些措施也基本没有越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范围,但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他们兼具调节供给的因素,也就是说,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结构调整性财政政策的结合。这是积极财政政策在运用上的一种改进和调整。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美国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大大拓宽了经济增长空间,取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

相比之下,日本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忽视了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调整,丧失了利用新技术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增长的机遇,结果使经济陷入衰退。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余年里,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为了走出困境,日本政府已先后推出9个财政政策刺激方案,耗资9000多亿美元。这些方案大多投向公共工程项目,资金流向集中在建筑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因此,在拉动当期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视结构调整的片面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却不能对经济后劲的增强和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作出持久性贡献。有鉴于此,日本政府也开始对其财政政策的调节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在2001年10月以后,推出了所谓“信息技术国策”,准备用1000多亿美元投资来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以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刘溶沧、刘晓路:“积极财政政策:形势判断与走势分析”, 《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实际上,这第10个刺激方案就是吸取了十余年来刺激经济实践的教训,注重把刺激需求增长与调整供给结构结合起来,试图既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回升,又能提高日本经济的中长期竞争能力和增长潜力。

“九五”计划后半期,我国利用国债资金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装备国产化项目,有力地配合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这实际上也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方向上兼顾结构的一种调整。这也是与国际经验相一致的。这表明,今后,我国政府应继续运用这种调整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完善技术成果市场、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作用的同时,要加强财政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通过财政政策的导向引导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一整套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这样,就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与中长期效应结合起来,把增加有效需求和调整供给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