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成功与失败——归因的自利性偏差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的两种情景,请大家对两种情况做一个原因的分析。

情景一:班上进行数学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你得了A(优秀)。

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A成绩?

●因为试题很简单

●因为我比别人更聪明

如果你得了D(不及格),也请你为自己做一个原因分析,那你会选择什么:

●因为试题太难了

●因为我不够聪明

情景二:班上进行数学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同学小林得了A(优秀)。

你觉得他为什么能取得好成绩呢:

●因为试题很简单

●因为小林比别人聪明

如果你的同学小林得了D(不及格),请你为他做一个原因分析:

●因为试题太难了

●因为小林不够聪明

记住你的选择了吗?

这种归因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问题,也是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让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学家从中发现了什么。研究显示,当学生自己取得好的成绩时,倾向于把高分归因于他自身的因素(因为我比别人更聪明);自己得了低分时,通常会归结于外部的因素(因为试题太难了)。相反的,同样的测试下,当他人取得好成绩时,通常会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外部的因素(因为试题很简单);当他人取得差成绩了,则倾向于把别人的失败归结于内部的因素(因为小林不够聪明)。请检查一下你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是否也出现了这种倾向?

这种归因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归因的自利性偏差。自利性偏差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在很多情境中,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内部的原因,比如“我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的能力”,而把失败归结于外部的情境性因素,“我败下阵来是因为别人做了手脚”。

不仅如此,当自己属于群体中的一员时,人们也很容易出现自利性的偏差。他们总是倾向于把群体的成功归结于自己,认为自己做了相当大的贡献;而将失败归结于其他群体成员,认为是别人拖了后腿。这种现象在团队合作中经常出现。了解了归因的自利性偏差以后,同学们就能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了,也能够对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给予客观公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