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革与教育领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学校组织人员的专业成长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有渴望得到满足的需要。他将这些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从最底层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递升至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呈金字塔形,即“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学校管理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为教职工不仅需要金钱等物质激励,更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基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职工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希望受到别人重视,期望有成长的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符合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培育学校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教师,制订教师培养和发展计划,使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外推型的教师教育能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根本上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华东模范中学通过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自培制度,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发展有各自的目标,针对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培养机会和条件,激发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见案例4-3-1)。

案例4-3-1 分层培训,学有目标

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华东模范中学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在全员校本培训中,实施有重点的分层培训,让教师有目标地学习。其中,第一、二阶段的教师以被带教为主;第四、五阶段以带教为主;第三阶段的教师可能既是带教者又是被带教者。为此,学校组建了校内外导师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三年中逐步形成了教师0—3年、3—5年、5—10年带教安排的目标和任务(见下表):

没有清晰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就不可能形成,即使形成,也只是一纸空文,不可能有真正的专业发展意义。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与人的发展一样,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会经历职业周期、心理水平、社会化程度以及内在的专业知能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使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产生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发展目标。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6为此,学校应明确教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二、搭建专业成长的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专业实践的核心特征就是反思与合作。当教师在实践中自觉反思与合作时,他们的职业实践就会成为一种“专业”实践。因此,教师的反思与合作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机制,但要真正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思与合作都需要载体,需要可行的策略来支撑。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编者序.

华东模范中学近年来,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校本研修、团队合作、校际交流、分享经验等途径,为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平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让教师投身于实践与项目研究,这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项目任务的完成,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师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创造力。华东模范中学通过搭建教师参与学校重点推进的项目平台,为各个层面的教师提供更可能多的学习思考、研究机会,促进他们反思意识和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师”(见案例4-3-2)。

案例4-3-2 搭建项目平台,参与学校建设

华东模范中学搭建了教师参与学校建设的项目平台,欢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各类项目,为他们参与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策划和方案制订,提供学校培训和自我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近年来,学校在教师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中以招聘、自愿报名等形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专题研究与实践小组,包括:成立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小组,起草学校发展规划;成立《华东模范教育》编辑部,开展学校教育科研的宣传、研究工作,至今出版14期;成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行动研究——在“双通道”模式下的探索》结题报告编写小组,开展学校龙头课题的结题工作,以此作为教师培训提高的重要方式;成立“学习‘四环节十六字’”研究和推进小组,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施,总结出了改善不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经验,也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组建高中学生导师制,主要研究和实施导教方式,实施导师带教制,研究课程设置,在授课过程中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导教方法,组建“通能教育”研究小组,对高中阶段通能课程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参加项目组的教师,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研讨、边总结,边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文化素养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以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有利于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华东模范中学在以项目引领教师和学校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项目参与人员以自愿报名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反映着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愿望及其发展方向的自我判断。这样一种细小的方式,折射出一所学校的领导智慧及其领导力。

(二)团队合作,加强研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提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是“师所参与”及“为教师所享”的过程,其直接的意义在于促使教师掌握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是校本研修的核心内容,教学研究的目标在于随时解决教学实践中日常、具体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研修讨论,有利于集思广益,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有校外专家和同行的参与,更有利于教师拓展教育视野和教育创新的思路。华东模范中学坚持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大奖赛活动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见案例4-3-3)。

案例4-3-3 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

华东模范中学至今组织了十余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每一届选取不同的参赛对象,并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

2009年的大奖赛的参赛对象为45周岁以下的中学高级教师和中学一级教师共60人。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领导力”。这届比赛分预赛与决赛。预赛由教研组组织安排,并推荐出参加全校决赛的名单。

决赛内容包括教案评比、课前说课、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反思4个环节。决赛评委由校外学科教学专家担任,每位参赛教师在课后接受评委的提问和点评。

为激励教研组和备课组参与大奖赛的积极性,学校设置了集体组织奖,要求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本组教师参加决赛前,进行集体备课,内容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法分析,教学设计和教案讨论、试讲及讨论等环节。这样,有利于将大奖赛真正办成教学研究的大会。

教师的差异是教师培训的资源。将教师的差异真正转化为培训的资源,关键是要依托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通过教研组、年级组等不同范围的教师研究,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

(三)广泛交流,分享经验

没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就没有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和相互支持,教师间合作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观察(听课)、共同研讨、示范教学、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等都是可选择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活动,都必须基于对教师的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华东模范中学经常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间的教学研究活动交流,进行“同课异构”、“一课两讲”、“一课多教”和“论文宣讲”、“主题研讨”等活动。例如:“一课两讲”或者“一课多教”异地教学研究活动即同一节课由不同地区的教师执教,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安排、教法选择、教学设计上的差异,通过不同地区文化和教育的碰撞与交流,共同探讨对教育的认识,激发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热情,也为寻求教学方法的完善拓宽了视野和思路。

2009年12月14—15日,华东模范中学发起并承办了由7省市10余所学校参加的“一课多教”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见案例4-3-4。

案例4-3-4 “一课多教”教学研讨与交流

2009年12月14—15日,由华东模范中学发起并承办了第五届“一课多教”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研讨主题为“课堂教学领导与教师教学行为”,共有来自7省市10余所学校的100余名教师全程参与了研讨交流活动,另有50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了听课等交流活动。

研讨交流活动分三个半天:第一个半天是专家报告和华东模范中学工作汇报;第二个半天是由各学校的教师分14个主题,进行“一课多教”的研讨;第三个半天是各学校教师的论文交流,并请专家点评。

其中,第二个半天的“一课多教”活动,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等,分布在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学校邀请了30余名上海市、区和兄弟学校的学科专家,在课后对“一课多教”中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

三个半天的活动,给来自各地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学习机会,大家都很有收获,纷纷表示要将这种活动形式坚持下去。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分享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