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本书是为大学生写的国际贸易学教材。国际贸易学归属国际经济学。标准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包括两大部分: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是对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系统表述。对于一个生活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中的人而言,国际贸易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但是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国际贸易这门课,那么他(她)对国际贸易的理解会是肤浅的,而且很可能是错误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国际贸易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名中国大学生,无论他(她)的专业是否与国际贸易相关,如果缺乏对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解,那都将会是一个缺憾。
关于国际贸易的教科书有很多,为什么要读这本教材呢?对于学过经济学原理的同学而言,可以试着用经济学来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你会说,这首先要看市场供求。如果这本教科书有独特的价值,那么它就会拥有它的读者市场。如果你的经济学知识不限于供求关系,那么你也许还会说,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哪本教科书被大量使用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内在价值。也许它是由“看得见的手”所指定的,也许它拥有“名家”或“舶来品”的光环,也许它的先发优势已经构筑了进入壁垒。用经济学来分析教科书市场,看来是个很有趣的课题呢!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对现有国际贸易教材的任何评论必然免不了主观偏见。所以在这篇导言中我将避免此类比较性的评论,而是努力将本书的特点介绍给读者。我先从本书的立意谈起,因为在我看来,一本书的立意就是这本书的“魂”。教科书也不例外。
教科书是已有知识中精华的沉淀。知识是由一代代学者创造而积累起来的。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指出:“关于国际经济学,入门课程能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在撰写这本书时,我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将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中最基本的东西讲解清楚。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对于国际贸易“流行”着许许多多的观点,它们被克鲁格曼称为“流行的国际主义”。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如果他(她)在学习了国际贸易这门课程之后能够分辨出流行的观点中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看似有理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这门课程就取得了成功。
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思维方式的掌握程度,我称之为“修养”。记住概念和定理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在所学课程上的修养,这种修养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素质和判断力。克鲁格曼指出:“大学生需要懂得哪些贸易知识呢?他们需要知道‘流行的国际主义’是无稽之谈,他们更需要知道它为什么是无稽之谈。”我在撰写本书时遵循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将重要的理论结论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培养学生对于国际贸易问题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抓住复杂的现象中最重要的元素并据此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和判断,这是国际贸易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如此说来,这本教材是不是会用到很多数学?对于一本教材而言,内容再好,但读者啃不动,那么它的价值(至少是它的市场价值)也就归零了。我在撰写本书时尽量采用初学者较容易理解的叙述方式,用图形和例子来作为推导的工具。但是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在阅读这本教科书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咀嚼。因为这本书希望教给读者思考国际贸易问题的方法,所以需要读者对它所讲解的推导过程充分消化,而不是仅仅去记住结论。作为写给大学生的入门级教材,本书的推导方法不采用数学模型,而是将模型的要点用图形和数字例子表达出来。我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将整个推导过程的关键环节用初学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读者,在阅读了正文中采用图形和数字例子的推导后,可以从附录中读到相关的代数推导。
本书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解国际贸易学的基础理论。国际贸易涉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企业,所以理解一个现实中的国际贸易现象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克鲁格曼所言:“国际经济学从本质上讲是一般均衡的问题,商人粗浅的见识根本就不能为它提供什么信息。”我的理解是,克鲁格曼并没有贬低商人的意思(他是否真有这个意思我不得而知),而是想告诉大学生们,国际经济学能够深化他们的认识,赋予他们常人不具备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由几代国际经济学者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解的正是这些国际经济学者思想的精华,包括李嘉图模型(第1章)、特定要素模型(第2章)、赫克歇尔—欧林模型(第3章和第4章)和不完全竞争贸易模型(第5章)。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名称也许会让人望而却步。我还是建议先走进去看看。每个模型实际上就是一幅浓缩的画卷。现实世界因为各种因素的交织而让人看不清楚,但在浓缩并简化了的模型世界中,你就会看清楚原来看不清楚的许多东西,并惊叹于模型构造者的智慧。在现代经济学中,国际贸易模型可以称得上是“选美冠军”,常常被冠以“优雅”之名。但是美妙的画卷是否映射出了真实世界?对于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第6章)回答的正是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在讲解国际贸易学的基础理论时,将最新的思想发展融入进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赫克歇尔—欧林模型是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石。近年的研究无论在形式上(例如采用一体经济的表述方式)还是在内容上(例如从单域模型向多域模型的拓展)都使这个模型得到了发展。因此本书用两章分别讲解标准的赫克歇尔—欧林模型(第3章)和它的变形与拓展(第4章)。第二,在20世纪80年代由克鲁格曼等学者开创的“新贸易理论”早已成为每一本国际贸易教材的重要部分,它分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贸易现象。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新进展是考虑企业的特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其代表性研究是马克·梅勒兹于2003年发表的论文。考虑到这一理论尚未完全成型,所以本书没有用单独的一章来介绍它。然而这一理论对于认识当今的国际贸易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考虑到它和“新贸易理论”的传承关系,本书在第5章第3节对梅勒兹模型的要点作了讲解。第三,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在最近三十多年获得了很多成果。由于实证检验涉及不同理论模型的比较,因此先学习理论再了解有关实证检验的结果,这样效果会比较好。本书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第6章)统一讲解前五章所讨论的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吻合程度。
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解贸易政策。我们首先介绍进口关税、进口配额和出口补贴这三种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第7章),然后介绍自愿出口限额、反倾销以及其他的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第8章)。在介绍这些贸易政策工具时,我们采用供求图形作为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为直观,初学者容易接受。关于贸易政策存在很多争论。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由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和评判。本书第9章首先讲解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三个重要理论,即最优关税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从国民福利的角度,这些理论表明自由贸易政策不一定是最优政策。我们讲解的重点是阐明每个理论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它成立的前提条件。在此之后,本书引导学生理解:贸易保护政策考虑的不是国民福利问题,而是利益和政治问题。所以在讲解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国民福利理论之后,本书接着讲解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第9章第4节)。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贸易政策的政治决定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对此本书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第10章)讨论全球和区域的贸易协定。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不再由这个国家单独决定,同时也取决于区域和全球贸易协定的相关约束。第10章讲解了关于全球和区域贸易协定的若干理论问题和主要的法规原则。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关系。由于国际贸易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现象,它和其他一些经济现象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对于国际贸易问题的讨论会延伸到若干相关领域。本书的第三部分讲解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四个专题。第一,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第11章)。在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时,研究者往往假设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不具有流动性。虽然这样的分析方法有助于识别国际贸易的单独效应,但是却抽象掉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罗伯特·蒙代尔1957年的经典论文开始,国际贸易学一直将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探讨它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活动的蓬勃发展,讨论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部分,对此本书也作了讲解(第11章第3节)。第二,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外包(第12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运输和通信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壁垒的下降,生产过程的国际分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新特征,由此使得商品和服务的离岸外包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从表面上看,离岸外包只是增加了中间商品贸易;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产物。对国际外包活动的分析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上都在近年产生了新的成果,因此本书对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外包用单独的一章来讲解和讨论。第三,国际贸易的宏观经济分析(第13章)。从学科划分的角度看,本章的内容应该划归国际经济学的第二部分,即国际金融学的部分。在这本教科书中之所以加入这一章,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国际贸易中的宏观经济问题(例如贸易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以避免学生将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局限在实体经济和微观层面上。第四,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4章)。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大都采用静态模型,但国际贸易学者常常借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动态模型对国际贸易的动态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国际贸易在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分析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理论属于宏观经济学,而经济发展理论属于发展经济学。本书第14章的讲解所采用的方法是在简要介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的作用作一些推导和解说。
这本教材希望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要扎实地学透国际贸易学的概念和原理,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国际贸易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现实问题层出不穷,有时确实需要创造新的理论才能理解和把握它们。但是在很多时候,新的现象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变型。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仍然是认识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现象的钥匙。国际贸易在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为当今的国际贸易注入了新的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学的现有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缺乏适用性。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本书的一些章节(例如第12章关于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外包的讨论)正是在国际贸易学者研究了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后所发展出来的新理论。本书除了正文之外另有22个专栏。这些专栏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背景、历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热点讨论。本书每章附有一定的练习与思考题可供读者自测学习效果。每章附有进一步阅读的建议和参考文献。
我希望以上的介绍帮助你了解了这本教科书的结构和特点。对于我这个作者而言,如果本书能够为你开启理解国际贸易问题之门,那将是对我的最大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