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史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同一般的西方文论史研究著作有所不同,是针对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教材。作为引导大学生进入西方文论史领域去自主探险的入门著述,这部教材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研究性地论述西方文论史乃至醉心于构建西方文论史的学术大厦,而是要引领大学生去自主研习西方文论史。这就要求我们尽力从指导学生研习的角度去作由浅入深的、理论阐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讲解。假定存在着同样内容的西方文论史写作,面向专家学者的研究意图的同面向高校课堂教学的,显然会有所区别,既在程度及方式上,更在目的上。在程度上,教材不能一味注重学术探究的前沿和艰深,而要求适应初学者的浅显易懂和由浅入深的入门需求;在方式上,教材不宜径直沉浸在理论推导的逻辑严密中,而需要把文学理论阐述与文学作品实例描述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调动人生激情和艺术体验去加深体认;在目的上,教材不能满足于只提供详尽的学术考辨、学术观点争鸣及治学经验交流,而应当注重教师在与学生的“从游”中实现知识的传承,尤其是要为与大学生一道分享学术探究的兴趣及创造的愉快提供空间。因此,作为教材,这部西方文论史教程首要的是要向选修本课的大学生介绍西方文论史基础知识并初步分享探究体验和愉快。这样,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教学系统及课程系统中的位置及角色就是重要的了。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框架中,西方文论史向来是一门必修课或限选课。它作为在改革开放时代思想解放洪流中树立起来的展现异国文论的“窗口”课程,承担起向中国大学生介绍古希腊至今西方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千载风云变幻的任务,引导他们在与中国自身文论传统、当下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的对话中加深认知、加以借鉴,目的还是了解和建设中国自己的文论。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说:“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页。学外国的方法织中国的帽子,在这里正是要“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就是要在中西文论对话中实现中国自己的文论创新。

近二十多年来,伴随着对西方文化与学术视野的拓宽与加深,西方文论史教材可谓雨后春笋。在目前的西方文论史教材已经不少的情况下,我们来考虑新编西方文论史教材,是否还有必要?这是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确的问题。确实,由我国学者编撰的现行西方文论史教材早已多种多样了,值得称道的也不少。从教材讲述对象的时间跨度看,一般有通史和断代史两类:一类是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西方文论通史,另一类只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断代史或20世纪之前的西方文论史。而从教材的编撰方式看,一般也有两类:一类是编者论述式,另一类是原著读本式。如果把上面的通史与断代史、论述式与读本式彼此交叉组合起来,就可见出目前国内西方文论史教材的如下四类主流形态(当然远不止此):

第一类为论述式通史,有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教程》(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版)、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等。中译教材则有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上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版)。

第二类为论述式断代史,有胡经之、张首映著《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英国学者塞尔登等编《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影印版)。

第三类为读本式通史,有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版)、亚当斯编《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

第四类为读本式断代史,有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应当说,从包含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两层次授课对象在内的本研贯通的教学对象需求来看,上述四类教材都是适用的,有利于高校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而择用。不过,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实际出发,比较地看,第一、二类教材由于以论述为主,表述浅显易懂,更适合于本专科教学;第三、四类教材由于重在原著阅读,对学生的自主性和选修课程要求更高,因而更适合于研究生教学,或者用作高年级本科教学的参考性或辅助性教材。如果这个判断大体成立,那么,我们更倾向于从第一、二类教材中选取一种特定的编撰方式。

但在第一、二类教材中,哪种更合适?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当前高校本(专)科教学的具体课程设置状况,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目前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西方文论史课程一般安排在二、三年级,一个学期就上完,一般每周仅讲授3学时,有的甚至只有2学时。其中,有的作为必修课,而有的作为选修课开设。无论如何,如果以每学期16周授课计算,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总时数也不过48学时(或32学时)。在如此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哪种西方文论史教材才更适合本科教学实际呢?第一类论述式通史教材内容过于丰富,从古希腊到当代,上下几千年,区区48学时、32学时如何能胜任?这让我不禁想到现代诗人穆旦的诗句:“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出发》, 《穆旦诗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让学子们单纯地领受知识密集与过量造成的“丰富的痛苦”,非课程及教师的合理诉求。第二类论述式断代史教材内容本身也已足够丰富,因为20世纪西方文论确实流派林立、容量巨大、引人入胜。但问题在于,如此丰盛的断代史讲述却又不能满足学生认识西方文论史总体的需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西方文论史教材诚然不少,但适合当前课程教学需要的却不多,新编确有必要。

现在来新编西方文论史教程,力求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略古详今。面对32~48学时的教学容量,确实需要主动采取略古详今的编写策略,即简略讲述古代部分而详细讲授20世纪部分,这等于是兼容第一、二类教材之长。

第二,以论现史。出于缩减容量的考虑,采取以概要论述呈现历史线索的方式去编撰。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更不必贪多求全,只是通过对重点文论流派和文论家及其前后关联的概述,示例地展现西方文论史的演变轨迹,明辨其得失及影响。

第三,以史论评例为构架。在介绍具体文论流派时,舍弃通常的全面而深入的方式,按照学生的研习顺序去设计:依次概要地讲解该派的历史发展、理论与方法、特色与评价以及具体实例。这种史论评例构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论流派的基本脉络。

第四,个案显豁。针对20世纪西方文论注重文本批评以及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初步批评方法的实际,在讲授20世纪文论时突出讲述文论家所做的经典性个案分析。

第五,教学优先。与一般西方文论史著作注重全面、系统而深入地阐述论者的独特和新颖观点不同,西方文论史教程首要地面向大学的课堂教学实际,力求理论构架简便易学、表述语言浅显易懂,并配有研究建议和深度阅读书目,目的是方便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和课堂外自学。

此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配之以网络延展方式。借重现代网络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中省略或缩减的部分挪移到网络教学中实施,通过师生互动实现课程的适度延伸和拓展,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更多。

根据上面的几条原则,本书各章在基本构架上采取两种大体相同而略异的论述方式:第一种是20世纪以前西方文论的论述方式:历史发展(各流派的大致发展脉络)、理论与方法(流派产生的文化背景、思想来源、理论假设、重要理论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特色及评价(概括特色,发掘其意义和启示)、本章小结(内容摘要)、研究建议(思考题)、深度阅读(进一步阅读书目)。第二种是专门属于20世纪西方文论的论述方式,就是在第一种方式的理论与方法之后、主要特色及评价之前,增设经典个案分析(流派内重要理论家的经典性个案分析,可摘引原文或作描述性简介)。这样做的原因是:20世纪西方文论非同一般地注重个案分析,而重点介绍这种个案分析也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研习。

根据上述考虑,本教材的基本阐述框架得以成立。全书主体由四编十七章组成。第一编为古代文论,含两章,即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第二章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第二编为认识论转向与早期现代文论,含三章,即第三章17—18世纪文论,第四章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文论,第五章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论。第三编为语言论转向与盛期现代文论,含六章,即第六章俄国形式主义与巴赫金,第七章英美新批评,第八章心理分析文论,第九章结构主义文论,第十章解构主义文论,第十一章阐释—接受文论。第四编为语言论转向与晚期现代文论,也含六章,即第十二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第十三章新历史主义文论,第十四章后殖民主义文论,第十五章女性主义文论,第十六章后现代主义文论,第十七章“文化研究”文论。

王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