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虚无气化而成文

道经系自然创生者。这个观念在道教思想内部,似乎会造成某些矛盾或混淆。

何以说此一观念会造成矛盾呢?《云笈七签》曾归纳了宋朝以前对道教经典的看法,认为经教所出,系天尊化为天宝君,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化为灵宝君,在上清境,说洞玄经;为化神宝君,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又云灵宝真文乃灵宝君所书,高上大圣所撰;三皇经为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撰。至于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皆老君所说。见其书卷六《三洞经教部》。可见基本上这些经典仍应以作者创作论来看待。但问题是,道教内部同时又存在这种自然创生说,认为经典之来源,可能可以是非人力、无作者的创造。岂不要造成矛盾了吗?就在《云笈七签》同卷之中,便引了三皇经鲍南海序,谓此皇文帝书皆自然虚无中结气成字者。卷七亦引《诸天内音经》、《内音玉字经》、《玉帝七圣玄记》、《八素经》,论自然之字形成的天书。卷九释《太霄琅书》、《胎精中记》、《外国放品经》等,也主张它们是虚空结气成文的。那么,何以又说三皇是西灵真人所撰、洞玄经是高上大圣所撰呢?

同样地,茅山道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序《上清大洞真经》时,也混用了作者创作论与自然生成说。他说此经乃“中央黄老元素道君,总彼列圣之奥旨,集成大洞之真经,故曰三十九章经也”,似乎指此经为黄老君所作。但接着又说:“此经之作,乃自玄微十方元始天王所运气撰集也。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元始天王又以传上清八真、中央黄老君,使教授下方”,是作者为元始天王,黄老君仅为述者矣。但在此,他又并不完全守住这个立场,他似乎想以作者创作论为基础消融天然生成说。故中间删节号处,他插入了“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乃共刻北玄天中,录那邪国灵镜人鸟之山、阇莱之岫;乃于虚室之中,聚九玄正一气,结而成书,字径一丈,于今存焉”一大段。这一大段吸收了真文赤书人鸟经的说法,却把自然气结成讲成是西王母运气化成。显然他是想用这个办法来处理两种经书起源观,而不曾考虑到:此经既已为元始天王运气撰成,西王母何必又运气结而书?若说西王母运气成书,字径一丈,至今尚存;何以又说“中央黄老君隐禁此经,世无知者。故人间地上五岳天中永无此经”?可见他混用两种经书起源观,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诸如此类“矛盾”与“混淆”,在道教内部几乎是随处可见的。但道教中人及传授道经者,好像又并不以为这有什么好混淆、有什么不对。这是什么缘故?

一般来说,宗教经典的署名,必然圣化作者,因为它要以作者的权威来圣化经典的意义。因此教主是最重要的经典创作者。教主或自说经、或因感应神的启示而造作经典。其次则为先知。先知亦因获得灵恩故能知道,故亦能有所宣罚。道道中,“洞真之教,以教主宝君为迹”,“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故三洞真经皆归于三位教所说。至于太上老君,乃是道教最主要的先知,所以四辅都说是老君演说而成。依这个原则,各别的经典,其来历大体上均能得到解说。故以老子、元始天尊等人名号撰成的经典,不可胜数。另外,如上清经系,则又喜欢用扶乩的方式,强调经书是上圣仙真(早朝的先知),透过某位先知降笔写出的。

这种神圣性作者观,本来就具有“作而非作”的性质。写作经的人,并不以为是经典是他自己写出来的,反而认为是另有一个非自己的神秘力量实际写出了经文,只不过假手于自己而已。这个观念本身强调它的非人为性质,强调不期然而然的特殊遇合。经典之造作,系应机应运应缘而生;能获知此一经典,也须有特殊的能力、运命或机缘。作品创作所有权的作者,与神圣性作者,系两种不同的作者观,详龚鹏程《论作者》,《中国文学批评》第一期,学生书局,1991年。

顺着这个观念再发展,则不仅一般先知及传经人只是个传述者的角色,连教主仙圣可能仍是传述者,他们所说的经典,可能并非他们所“作”。天地之间,本有其书,他们只是译成世书,只是“注书其字、解释其音”罢了。如此,便形成了自然创生说!

据此看来,作者创作说与自然创生说并非真地对立矛盾,透过神圣性作者观,确有可能发展出“天书”之说。有个故事很可以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模糊性:《神仙传》卷七载帛和去西城山学道,事王君:

王君语和大道诀曰:“此山石室中,当熟视已壁。当见壁有文字,则得道矣。”视壁三年,方见文字。乃古文所刻《大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皆着石壁。和讽诵万言,义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诀。

石壁上有文字,是古人所刻经图。文章写得很清楚。但为何和看了三看才看出来呢?可见这经文与一般刻石不同,它是在并无文字的石壁上忽然呈现出文字来的。它是否真为“古人”所刻,可能都有问题,故帛和又称此为“天文”。《道教义福》卷二《三洞义》亦云:“晋时鲍靓学道于嵩高。于刘君石室清斋思道,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这《三皇经》,《云笈七签》便说它是自然虚无空中成字者《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也说:“凡诸真经皆结空成字。圣师出化,写以施行”。这是总原则。各经出世,另有因缘,但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它到是古人人为的创作,还是天生自然成就的?这也就是说,基于宗教典籍的神圣性作者观,可能会发展出作而非作、不知作者为谁的自然生成经文说。但为什么旁的宗教不如此说,偏偏道教有这些天书云云呢?

这可能涉及了道教对神灵或教主的特殊认识。其他宗教中,教主与先知,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即是“肉身成道”,或倒过来说,是神降生。道教中一般神祇及先知,固然亦有此类,但真正被视为三洞教主的神灵,却是无形无质、在天地之先、不涉肉身的“气”。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皆一气所化,所谓一气化三清。原本是无,未可执着为有。故元始天尊等所说经,本质上无界是气化成文。且不止教主是气化而成,凡神灵皆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即云:“二十四官君将吏,千二百官君将吏,气化结成”,又《登真隐诀》说:所谓天兵天将,“官将及吏兵人数者,是道家之气,应事所感化也,非天地生人也。此因气结变,托象成形,随感而应,无定质也。非胎诞人学道所得矣”,对此气化之理,讲得更为请楚。气化生神,神无定质,则神所造作之经典,事实上亦是因气结变,托象成形的。不妨全部视为天书。

对此,《云笈七签》卷六尝总括其理,云:“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主灵宝为迹,以亦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玄通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教主只是迹,气才是本。所谓迹,就是说什么教主仙真、三清圣境,“其中宫主,万端千绪,结气凝云,因机化现”,俱属化名化身。学道者不执迹而忘本,而宜循迹以得本。

由这个观点说,讲经文是元始天尊所说所作云云,其实也都是权机假名,全属气化自然,应机示现。元气因化现了诸天神灵天尊;天尊则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所以又有天尊所出之经矣。以此观之,无论经典系神灵仙真所作或自然创生,俱属气化,是同一个原理下的产物。故有时并不太容易区分到底是神灵所作,抑或为天生真文。

如宋真宗序《灵宝度人经》说:“太上灵宝度人经者,元始之妙言,玉宸之宝诰”,承认此经为元始天尊所说。但接着却又说:“实诸天之隐韵,为大梵之仙章,八角垂芒,本由于神翰”,这便如陈景元所说:“夫空洞浮光,浑沦未列,大道之将化,故玄文发于中天。虚无之乍凝,妙气结乎碧落,字方一丈之广,势垂八角之芒,粲粲煌煌,光华晔。”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曾怀疑《元始五老赤书真文天书经》可能与宋真宗之奉迎天书有关,一点也不错。由宋真宗对《度人经》的序文中即可看出他的天书信仰。元始天尊只是命天皇真人摹写这些诸天隐书,编成五方灵范,再演成三十六部尊经而已(见《度人经》集注序)。那么,此经究竟为元始所作还是自然天文?其实它既是元始之妙言,又是诸天之隐语,《道藏阙经目录》卷下《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云:“天书云篆,则元始天尊开其先;宝笈琼章,则道君老君继其后”,就是这个道理。一气所化,同属天文,此道经出世之逻辑也。《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说得好:

太虚无中体自然,道生一气介十焉。罔极大化乾坤域,龙马龟书正理传。

道法自然,气化流行,即自然地无中生有。道经是物,一切物亦皆如此由虚无中生出。如何出图、如洛出书,皆不知其然而然,自然便有此物。元始或诸神灵,其实亦如河洛龙马龟,道经图符由兹而传,由彼所出。但真正的创作者却是自然,是气化。

这是一种特殊宇宙观之下形成的天书说。其他宗教无此观念,故亦不易出现经典天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