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角色分析

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新课程标准的充分认识、理解和掌握,并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仍是不够的。因为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称之为“学生非投入”,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将搁浅。

一、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

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是“大众数学”理念。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必需的又是最基础的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得到培养。同时提供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数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它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教育”上,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从一般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对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做解释与分析;另一方面,尽可能从数学学习的具体过程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真实心理活动,分析其认知过程、机制及心智变化,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数学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众多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出现,使数学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同时认知理论新成果也将促进学生的身心新的发展,从而确立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有的地位。

二、学生角色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从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角色也有了法律依据。由于法律文本规定的纲要性,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将进一步明确受法律认可的学生角色规定。首先“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其次,“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在深层次上应该理解为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

应该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生的角色往往与“受教育者”、师道尊严前的“卑躬者”联系在一起。在考试分数至上的教育中,学生应有的角色基本消逝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角色有望纳入法制化的教育体系。这种学生角色的回归,需要全社会的认识和参与,首先是教师的认识和参与。

《标准1》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此举表明,为了谋求更有效的数学教学,教师要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角度,体验和感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以下几方面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过去常说三尺讲台就是一个小型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现代传播学称之为受众)。然而这样的课堂教学使“主人”反而经常陷入被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他们有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见解,展示自己才能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

1.学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且在教学中发挥这种主权力的作用。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出于职业规范,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设计者、指导者、激励者的身份加入到地位平等的合作性学习教学中去。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指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将学生引向数学学习的乐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把学生推到教学的最前沿,调动学生做到最大参与。这对教师的新课程的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有限,但并不妨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追求。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不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对某个具体课程内容的看法。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参与教学设计的学生分享数学学科的繁茂和教学设计的奥妙。

(二)学生品味“科学家”的感受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思想告诉我们,相对于数学家的创造而言,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操作应该由学生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因为任何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必须经历“构建”这样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创造的“做”,才能是有效的。同时,通过“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问题解决”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科学家”的角色,创设某个数学知识内容的问题情景,使其数学过程再现。以此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三)学生参与课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明确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记录自身的数学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行为,这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自我评价方式。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善于主动地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学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评价者

事实上,学生自然地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介入教学活动评价。学生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科目成绩客观上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被动评价。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角,最知情,也是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人,成为教学评价中不可或缺的评价者。当一个单元学习即将结束,可由学生提供考试题目,再经过老师编辑成数学试卷,并对入选题目的“作者”给予奖励。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以往教师出题评价学生到学生出题评价自己,有利于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地获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弥补以往的不足。另外还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都将不同程度地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最终得依靠教师和学生。如果教师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铺平了道路,那么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主要还是广大学生。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实现将学生的角色真正转变为主体,让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得以释放,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课程教学效益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产生质的飞跃,进而保证数学教学在新的理念引导下实现预期的目标。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际上还需要学生摆脱传统制约而真正进入新课程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