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程改革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一)改革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及使用上的经济。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一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
同时,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式”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为了从容面对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在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号角。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于上述对社会发展趋势与变化的认识,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应该是:
(1)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改革目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的关系。
(4)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过分偏重知识记忆与纸笔考试的现象以及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重新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改变目前课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尝试建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进入21世纪,各国的数学课程都在进行改革。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现实
(1)数学本身发生了变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的作用日见凸现。其最大的发展就是应用,数学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数学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数学技术。这使得数学素养成为公民基本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使得离散数学、非线性数学、随机数学等发展迅速。
(2)社会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生活的日益纷繁复杂,越来越离不开数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数学的思维方式的支持,这使得对公民素质有了新的要求。五天工作制,休闲性消费时间增加,网络化时代来临,也要求对数学教育作根本性的改革。
(3)数学教育发生了变化。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甚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实行大众数学教育,我国也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大众数学教育已经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适合精英教育的传统数学课程不得不随之而改变。
(4)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数学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本向和谐的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转变,其立足点从人的“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另外,国际上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开放题”、“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等教学经验的传播,也对数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二)我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方面的问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成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课程目标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发展不全面,尤其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注;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
(2)数学学习内容上的问题: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学习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数学教材类型贫乏,选择余地小。
(3)学习方式上反映的问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是被动接受;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验和多样化的探究或学习以及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等方面相当薄弱。
(4)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日常的考试过频、过难、分量过重;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缺乏科学性;考试的形式、内容等都有待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