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贫民窟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2001年到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7800万上升到1.2亿,平均每年增加840万以上。大规模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大量的流动人口日益表现出在流入地定居的意愿,这是否会使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蹈某些拉丁美洲、南亚国家的覆辙,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呢?
根据我们在浙江省宁波市两个近郊村落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流动人口的年龄绝大多数在29—50岁之间,与早期的流动人口相比呈现出人口大龄化的趋势;二是大部分已婚流动人口是家庭迁移,只有少数的已婚流动人口仍处于夫妻分居的状况,对他们来说,夫妻分居是不经济的,两个人共同在城市里,夫妇双方都就业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战略;三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并不高。在我们调查的200户居民中,约21%的人离乡1—3年,60%的人离乡3年以上(其中2/3的人超过5年以上),约49%的流动人口曾去过两个以上的城市,但是一旦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倾向于长期居住下来。这些流动人口的新变化对其寻找住房也产生了影响:一是由于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之后渴望融入城市而非重新回到农村,同时他们希望在城市找到稳定的工作和居所,因此流动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将日益增加。二是大部分流动人口出现了举家迁移的趋势,因此他们需要的住所不是工厂里面的单身宿舍,而是适合家庭使用的独立住房。三是由于流动人口来自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农村,所以普遍对住房质量和环境的要求不高。上下班的交通距离也不是决定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四是是否有亲戚朋友也是影响流动人口流动去向决策重要因素之一。流动人口在选择去向之前会趋于寻找比较安全的地方,比如哪个城市有熟人或亲戚可以安排他最初几天的住宿,或者可以提供一些找工作的信息等。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动人口的新流向影响着他们对住房的选择,流动人口希望获得的是适合家庭居住、价格低廉、可以靠近同乡朋友的稳定住房。
2002年联合国人居署结合各国的情况对贫民窟下了一个定义,即如果一个居住区内缺乏足够的饮用水、卫生设施、安全的租约、稳固的房屋以及足够的住房面积这五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就可以被定义为贫民窟。将我们所调查的两个城中村的住房情况和上述联合国对贫民窟的定义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城中村和其他国家的贫民窟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但在另一些方面则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人均住房面积、卫生设施和住房使用权等方面,中国的城中村均达不到联合国人居署的标准;而在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住房质量等方面,中国的城中村则明显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城中村每家每户都做到了通水、通电、通邮,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支付同样的费率。村中有固定的垃圾回收点,有非常便利的商业和服务网络。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砖混结构的1—3层楼房,而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中常见的纸板和塑料布搭建的临时窝棚。中国的城中村和国外贫民窟的另一个显著差异是,与其他国家的贫民非法占用他人土地建房不同,城中村住房的主人都是当地农村的居民,他们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房出租,并有权使用这些土地,但他们为了多建房,或多或少地违反了当地的一些规章制度,因此很大一部分住房被政府认定为违章建筑,这种违章和其他国家的违章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所有需付费使用的服务(如公用电话和诊所)、市场等都很齐全,但是无须付费使用的公共设施却非常缺乏,比如卫生设施。很多房屋没有通下水道,生活污水直接向路面排放,即使住房连接了排污暗沟,这些污水也往往被直接排入村子中一条重度污染的小河,使之成为苍蝇、蚊子的孳生地。村子里奇缺的是厕所。为了使用厕所,早晨的高峰时期45%的流动人口必须排10—20分钟的队,35%的人要排5—10分钟的队。厕所离住房也比较远,49%的使用者需要步行到100米以外,20%的人需要步行50—100米。
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贫民窟的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化的速度似乎已成定律。由于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所以城中村或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现象还不甚明显,不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贫民窟由来已久,生活在贫民窟中的穷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阶层并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组织体系,带来了治安和政治不稳定的隐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城中村中,外来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因此他们对城市给予的歧视表现出相当的忍耐,对城市秩序更多的是主动学习和融合而非排斥和抗拒,城中村中的原住居民也有积极性接纳外来的民工,因为给他们提供住房和相应的服务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
对于城中村,政府的对策往往是强制拆除,例如2004年深圳的一次“梳理行动”共发现并拆除各类违法乱搭乱建房屋3545万平方米(包括城中村的违规建筑和政府部门或企业的搭建),相当于迁移一座百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考虑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如兴建民工公寓、为民工提供廉租房、鼓励用工企业提供住房等。但是,仅仅靠政府出资是远远不够的,解决中国的贫民窟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对贫民窟现象应该有一定的宽容度。从主观条件来说,贫民窟是应城市贫民的需求而生的;从客观作用来看,贫民窟降低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门槛。新进入城市的移民缺乏资金、没有资产、工资收入极低,而贫民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低成本进入城市的入口。因此,贫民窟是部分资源缺乏型移民选择的生存战略,贫民窟是城市贫民和移民的一种理智的经济选择。为了所谓城市形象而将城中村强行拆除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将矛盾激化。第二,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解决贫民窟问题的途径就是“住区提升改造(settlement upgradation)”。政府首先承认并允许贫民窟的居民拥有或正式租赁他们目前居住的小块土地,但是他们必须负责提升所居住地区的设施和服务。这是一种鼓励居民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来改善住房条件的方式。第三,调整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当政府对城市贫民的生存状态关心不够,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偏向于其他阶层时,贫民窟的问题会加重,而有利于城市贫民的政策会防止和减轻贫民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