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没有节日是“与生俱来”的,其发展必定经过漫长的岁月,并紧扣某地人们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心态等演变过来。节日的演进经历了萌芽期、定型期、融合转化期、变异期、稳定期几个时期。
1.萌芽期(先秦以前)
俗语说“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古代并没有所谓节日的概念。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透过集体的生产过程、天象规律的观测和所累积的生活经验,制定出如《夏小正》和《尚书》等古老的天文历法,为节日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先秦时代大部分已经形成,但当时的节日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时间也不那么固定。
当然,历法或节气的确定,并不就是节日的本身,节日必须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风俗活动才得以成形,而风俗活动最早的渊源莫过于宗教祭祀。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包括原始神话、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等,这一切可说是构成了先秦以前节日风俗最重要的要素,诸如祭月,就是中秋节赏月习俗的源头;星辰崇拜中对织女星的祭祀,正是后世七夕拜星、乞巧习俗的渊源之一。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的活动多少亦反映了先民“龙崇拜”的影子;此外,古人对鬼神敬畏的心理,乃形成了众多的驱鬼巫术和“驱傩(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仪式”,亦出现了拜祭门神以及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的习俗。先秦时期不仅形成了以春社、伏日、秋社、腊日为主的节日序列,为后世的节日文化奠定了一个框架,而且这一时期积累的包括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记日的历法以及包括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在内的原始宗教信仰也为后世创设丰富的节日民俗准备了大量的文化素材。
2.定型期(汉代)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迷信于汉代相当盛行。董仲舒等人倡导的“天人感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揉合,形成五德终始说,将迷信禁忌的具体活动划分到一年的四时八节和二十四节气之中,形成了一套僵化的岁时迷信顺序。这些神话迷信既使节日风俗打下了尊神事鬼的印记,又为传播神话故事提供了传播的媒介,为中国节日风俗蒙上一片神秘的雾纱。
其次,历史人物的祭奠代替了以往原始崇拜的活动内容,亦是汉代节日风俗定型的表现。一些历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等成为某些节日的纪念人物,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增强了节俗的人情味和真实感。诸多的节日风俗中凸现了人的作用,节日风俗和节日礼仪互为表里,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此外,汉代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节日风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在汉代找到它的源头。
3.融合转化期(魏晋南北朝)
宗教于节日风俗的发展起到了催化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勃然兴起,除此之外,来自印度的佛教亦于东汉末年广泛传入中国。宗教的兴起衍生出了一些新兴的节日,如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和道家的三元节;七月十五日,是道家的中元节,同时又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其首创者就是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也不同程度地渗入了佛道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战乱,不少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亦使北方人民不断大规模向南方迁徙,南北人民的风俗也就自然融合起来。如端午节的“恶月恶日”原是北方中原人民的观念,此时也为南方人民所接受;再如端午节纪念历史人物,原是各地有各地的源流传说,可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和融合后,南北节俗逐步融合为一,加之战乱中的人民都思念敬佩爱国诗人屈原,所以,此后以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再无多大争议,这正是南北风俗融合的结果。
4.变异期(唐宋)
中国的节日风俗发展到了唐宋年间,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节日风俗开始大规模地与城市生活相结合,从迷信、禁忌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节日风俗遂趋向世俗和娱乐化,成为民间真正的佳节良辰。喧闹的城市生活,是人们抓住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机会:元旦日放爆竹不再是为了驱邪除鬼,却是象征着欢愉与热烈;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游艺观灯活动;中秋节由神秘的拜月演变为赏月的习俗;重阳节由登高避灾演变为秋游赏菊。
5.稳定期(明清以后)
明清以后,中国的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却又多元化的阶段。虽然大部分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在明清时期已基本定型,但仍因经济形态的蜕变和社会环境而有所变异。
此时节日风俗出现了几种变化:一是更加讲究礼仪性和应酬性,如逢年过节,人们出于礼尚往来而互相拜访送礼。二是游乐性继续发展,节日的游乐味更浓。每逢佳节良辰,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每遇岁时节日,总欣欣然乐而忘倦:元宵节的花灯烟火长达十夜,龙舟竞渡风采依旧,其他节日必不可少的玩狮舞龙、杂技百戏和体育活动等,亦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源于古代的祭社活动的庙会,至明清时代,其规模及活动更浩大和频繁,每年庙会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迎神赛社活动,民众一方面祈求上苍神灵保佑来年生活,另一方面,一年的辛劳过后,百姓亦借庙会庆收成,名为娱神,实则娱人。
民俗是传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是不断变易、革新的,但主要活动大都保留下来了,只是内容和形式大不一样了。时代和社会不断变化着、前进着,有些带有局限性和落后性的节日活动被淘汰了,另一些则以改变了的形态和机能被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