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俄国的兴起及其侵略扩张
第一节 俄国夺取出海口的政策及其实施
彼得一世夺取出海口的政策与远征亚速
18世纪以前,俄国一直是一个内陆国家。1462年,伊凡三世建立了统一的莫斯科大公国。自伊凡四世于1547年称沙皇起,俄国加紧向外扩张,至18世纪初,其领土面积扩大了数倍,但是,俄国仍是与海洋隔绝的内陆国家。
彼得一世于1682年即位后,为了使俄国摆脱内陆闭塞状态,曾致力于学习西方,实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快俄国的经济、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大力提高俄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彼得一世认定俄国必须有自己的出海口,否则,俄国便无法跻身于欧洲大国之列。从此,“俄国需要的是水域”便成为彼得一世的终生座右铭。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彼得一世从地域性蚕食转向夺取水域,充分表明俄国已经开始了世界性侵略体制的新时期。
彼得一世自确立了“世界性侵略体制”后,便开始了以夺取欧洲为重点的对外扩张。当时,有三个国家挡住了他的扩张道路,这就是北方的瑞典、西方的波兰与南方的土耳其帝国(又称奥斯曼帝国)。其中有两个是涉及到夺取水域:波罗的海与黑海。当时,波罗的海为瑞典的水域,黑海是土耳其帝国的“内湖”。彼得一世决心要在这两处为俄国打开通往西方的“窗口”。
彼得一世当政初年,曾致力于解决南方的黑海出海口问题。1683年,土耳其在法国的挑唆下发动了入侵奥地利的战争,土军直攻到维也纳城下,奥地利人民奋起抵抗。1686年,奥地利同俄国、波兰及威尼西亚结成反土同盟。趁此机会,彼得一世于1695年7月亲率60000俄军,远征亚速海东北岸的亚速城,三攻未克,被迫于10月撤军。
同年冬天,彼得一世下令夜以继日赶造大型战舰。1696年5月,彼得一世率领重组的俄军以及新的舰队再攻亚速。7月28日,亚速的土耳其守军终于投降。俄国占领亚速后不久,就将该处港口予以扩大,并建成海军基地。
此后,彼得一世本欲乘胜南下黑海,然而,奥土两国于1699年1月缔结了《卡尔洛维茨和约》,原来的俄奥等国的反土同盟已不复存在。这时,彼得一世深感自己的力量有限,难以继续南下,遂于1699年11月同土耳其开始和谈。最后,双方于1700年7月13日签订了《君士坦丁堡条约》。根据和约,俄国获得亚速城及其周围地区;土耳其政府承诺将俄国归还的第聂伯河沿岸土地上的防御工事和临时兵营,全部予以拆毁。
北方同盟与北方战争
彼得一世通过两次远征亚速,虽然使俄国进入了亚速海,但是,仍无法跨越土耳其控制的刻赤海峡,难以进入黑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彼得一世于1697年组织“大使团”访问欧洲,他自己也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参加。“大使团”的目的有二:寻找反土耳其的同盟者,以进一步解决黑海出海口问题;考察西欧国家的造船业和科学技术。但是,彼得一世未能在西欧找到反土耳其盟友。因为,西欧各大国正在全力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心顾及黑海事务。
然而,彼得一世却意外地发现,控制着波罗的海的瑞典同波兰、丹麦等国的矛盾很深。因为,丹麦、波兰及勃兰登堡等国曾多次想夺回在三十年战争中被瑞典占有的领土,并打破瑞典对波罗的海的贸易垄断,皆未成功。1697年,15岁的查理十二即位瑞典国王。上述这些国家认为瑞典国王年幼,这是他们出征的良机。彼得一世也认为这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最佳时刻,于是决定暂且放下黑海出海口问题,先联合这些国家共同进攻瑞典。
1699年7月26日,俄国同丹麦签订防御条约,两国约定彼此提供军事援助,共同对瑞典作战。同年9月25日,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同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在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缔结反瑞典同盟。11月11日,奥古斯特二世以萨克森选帝侯的身份同彼得一世缔结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共同对瑞典作战;战争结束后,萨克森可获得利沃尼亚和爱斯特兰,俄国将占有卡累利阿和因格里亚;双方同意吸收勃兰登堡加入同盟,并许诺它可夺取波美拉尼亚;萨克森承诺将促使波兰立陶宛王国加入同盟。12月6日,丹麦加入该同盟,愿与盟国一道将反瑞典战争进行到底。战争结束后,丹麦可获得荷尔斯泰因、易北河河口及威悉河河口。至此,北方同盟遂告组成。
1700年5月,萨克森军队自波兰进攻波罗的海东岸的利沃尼亚,由此揭开了北方战争的序幕。反瑞典同盟国家错误地估计了查理十二的能力,战争开始时,虽然他只有18岁,却表现出异常的坚强与果敢。面对联盟国家的进攻,查理十二宣称“我决不发动不义之战,但在敌人被摧毁之前,我也决不停止一场合法的战争”。同年8月初,他突袭了丹麦的西兰岛,并迫使丹麦于8月18日同瑞典签订和约后退出战争。
同一天,彼得一世在莫斯科收到俄土战争已然结束的报告。于是,他在第二天(19日)下令对瑞典采取军事行动。10月下旬,约4万俄军围攻濒临芬兰湾的纳尔瓦,但未能取胜,并且损失惨重。
查理十二取得纳尔瓦战役胜利后,没有继续追击俄国败军,而是麾兵进攻波兰。他认为,在未打垮奥古斯特二世之前,自己不宜远征俄国。1701年夏,他率军进驻里加。1702年,在波兰的克利斯左夫(克拉科夫东北)打败萨克森军队。1703年,夺取了托伦和但泽。1704年7月,查理十二强迫波兰国会废黜奥古斯特二世,并接受他指定的波兰贵族斯坦尼斯劳·列辛斯基为国王。
彼得一世在纳尔瓦战败后,经过恢复和整顿,乘查理十二在波兰征战奥古斯特二世之机,于1703年5月夺取了自拉多加湖至芬兰湾的整个涅瓦河流域地区,并在涅瓦河河口建立了圣彼得堡和喀琅施塔得两城市。1704年7月,彼得一世先后攻取了杰尔普特和纳尔瓦。同年8月30日,在奥古斯特二世被废黜后,彼得同他缔结了纳尔瓦同盟条约,俄国允诺每年向奥古斯特提供20万卢布补助金和一定数量的援军,以帮助他恢复其波兰王位。此后,俄国遂乘机以盟国名义将军队开进波兰,先后占领了库尔兰、维尔纳(维尔纽斯)以及格罗德诺等地。
1706年初,查理十二率军穿越西里西亚攻入萨克森。同年10月,他又迫使奥古斯特二世背着俄国在阿尔特朗斯塔特签订和约,依约,奥古斯特二世声明将波兰王位让与斯坦尼斯劳·列辛斯基,并废除同俄国的盟约;查理十二承诺保护奥古斯特二世免遭俄国的报复,并在同俄国缔结和约时维护萨克森选帝侯的利益。至此,北方同盟已然瓦解,只有俄国继续坚持作战。
1707年8月6日,查理十二亲率大军自萨克森东进,攻打俄国。面对瑞典的强大攻势,在波兰的俄军不得不撤离格罗德诺。1708年,查理十二率大军经波兰攻入俄国。彼得一世以焦土政策阻挡了他向莫斯科的进军。查理十二遂改变路线,取道乌克兰,以便利用当地哥萨克叛乱之机,从南方迂回攻取莫斯科。1709年7月,他在围攻波尔塔瓦要塞时,被优势的俄军击败,他本人的足部也中弹受伤,被迫撤入奥斯曼帝国境内。波尔塔瓦战役是查理十二失败的开始,正如恩格斯所说:瑞典的“实力和威望正是由于查理十二作了入侵俄国的尝试而丧失的;查理十二以此葬送了瑞典”。
波尔塔瓦战役是俄国在北方战争中的转折点,这一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其他欧洲各大国,对于俄国有能力打败“不可战胜的瑞典人”这一点,不再表示怀疑。法王路易十四的大臣路易·圣西门公爵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709年“带来了北方形势的彻底改变:经常使整个北方颤栗并且一再使帝国和奥地利宫廷发抖的瑞典,即使不说它已经被消灭,它也是垮掉了,而另外一个迄今默默无闻,除了自己的近邻国家之外,从未影响过别国的另一强国却非同小可地崛兴起来了”。
俄国在波尔塔瓦战役中的胜利,使北方同盟得以恢复。1709年10月20日,彼得一世同奥古斯特二世缔结了托伦同盟条约,宣布双方恢复反瑞典同盟,并同意推动波兰立陶宛王国、普鲁士及丹麦加入同盟;彼得一世承诺帮助奥古斯特二世恢复其波兰王位。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规定了双方在战争结束后应获得的领土:利沃尼亚仍由奥古斯特二世取得,爱斯特兰划归俄国。随后,丹麦、波兰立陶宛王国、普鲁士以及汉诺威等相继加入了同盟。1710年夏,俄军先后攻占了波罗的海东岸的维堡、里加、雷维尔(塔林)等地。
正当彼得一世为这一系列的战绩感到异常欣慰的时候,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应查理十二之请以及受到英国的怂恿,于同年10月突然向俄国宣战。他既要帮助瑞典国王挽回败局,也打算乘机夺回在《君士丁堡和约》中割让给俄国的领土。1711年春,彼得一世率军南下普鲁特河地区,同土耳其作战。但是,他的这次远征未能取胜,被迫于1711年7月23日同土耳其签订了《普鲁特和约》,俄国将亚速归还给土耳其,并拆除新建的塔干罗格城堡;俄国承诺不干涉波兰事务;查理十二离开土耳其,俄国保证其安全返回瑞典。
《普鲁特和约》签订后,彼得一世再次开始了对瑞典的战事。1712年,彼得围攻什切青,并于次年攻克。为了割断瑞典军队的供应,俄国于1713年5月进军芬兰,同年7月攻占了赫尔辛福斯(今赫尔辛基)。8月,俄国已占领了芬兰大部分战略要地,并为进攻瑞典本土建立了重要基地。1714—1716年间,彼得一世占领了瑞典的全部领地。接着,彼得一世又先后同普鲁士、汉诺威、丹麦、波兰达成瓜分瑞典领地的协议。瑞典的最终战败已成定局。
《尼斯塔得和约》与北方出海口的获得
为了进一步孤立瑞典,并按照俄国的条件结束战争,彼得一世在1717年4月率代表团访问了巴黎,后经两国政府的多次会谈,于同年8月15日在荷兰签订了有普鲁士参加的《阿姆斯特丹条约》。条约规定:俄国承认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乌得勒支和约》;法国同意俄国关于同瑞典实现和平的条件,并承认未来的俄国瑞典和约;法国不再延长将于1718年到期的法国瑞典同盟条约;俄国及普鲁士在同瑞典谈判及缔结和约时,将接受法国的调停;缔约国中之任何一国如受到外来攻击时,将相互援助。《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缔结,使瑞典失去了法国的支持。
1718年5月,查理十二被迫同意与俄国进行和谈。谈判在瑞典以东的阿兰岛进行。俄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是:芬兰仍为瑞典所有,但卡累利阿、因格里亚、爱斯特兰以及利沃尼亚应全部割让给俄国;俄国承认斯坦尼斯劳·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瑞典坚决反对俄国占有爱斯特兰及利沃尼亚。查理十二企图以军事实力作为谈判的后盾,遂率军进攻挪威。同年11月30日,他在一次作战中头部中弹身亡,瑞典与俄国的谈判也随之中断。查理十二死后,由其妹乌尔丽卡·埃莱奥诺拉即位瑞典女王。女王既想尽快结束战争,又不愿丢失过多的领土。所以,她决定分化同盟国家,并利用英国的干涉,迫使俄国降低要求。
1719年11月20日,经英法两国的斡旋,瑞典首先同汉诺威签订《斯德哥尔摩条约》,瑞典以不来梅和费尔登两地换得了同汉诺威的和平,汉诺威则成为瑞典的盟国,并为上述两地付给瑞典100万银币。1720年1月21日,瑞典又在英法的调解下,以割让斯德丁以及西波美拉尼亚等地实现了同普鲁士的和平,普鲁士放弃同俄国的同40盟。同日,英国与瑞典结成防御同盟。同年6月3日,在英国的努力下,又促成瑞典与丹麦缔结了和约,丹麦将吕根岛及波美拉尼亚归还给瑞典,瑞典则付给丹麦60万银币作为补偿;瑞典宣布放弃其免缴松德海峡过境税的特权;在英法两国的保证下,瑞典将荷尔斯泰因归还给丹麦。
由于俄国势力在波罗的海的扩张,影响了英国在那里的商业利益,英国曾多次派舰队驶入波罗的海。然而,俄国及时采取了防御措施,避免了英国舰队的攻击,并再次登陆瑞典本土,迫使瑞典于1721年4月28日在芬兰的小城尼斯塔德恢复了同俄国的和谈。同年8月30日,两国签订了《尼斯塔德和约》,瑞典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卡累利阿以及维堡等地割让给俄国;俄国承诺将芬兰归还给瑞典。持续21年的北方战争,至此结束。
经过21年的作战,彼得一世终于获得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当他见到《尼斯塔德和约》的文本时,曾激动地说,俄国“从未取得过如此有利的和约”。
通过北方战争,彼得一世使俄国“从一个单纯内陆国家变成濒海帝国”,并“在北方各邻国中居于优势地位”,从此成为称霸波罗的海的强国。为了称颂这一“丰功伟业”,俄国元老院于同年10月22日将“国父”和“大帝”的尊号奉献给彼得一世。
此后,彼得一世还以他特有的胆略,将帝国的都城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使彼得堡成为俄国“俯瞰欧洲的窗户”。马克思曾就此指出:彼得一世“把新都建在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距离边境几乎在步枪射程之内,就这样有意给他的领土制造了一个外偏中心”; “彼得堡这个帝国的外偏中心从一开始就表明:一个圆周尚有待于划定”。所以,彼得一世的迁都“从一开始起就是对欧洲人的一种挑衅,就是激发俄国人进行新的征服的一种诱因”。在彼得一世的领导下,俄国开始了向欧洲及世界霸权的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