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讨论性别决定的机制
《基因论》一书的第14、15章,讨论的是性别决定问题,第16、17章的内容也与此相关。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摩尔根在遗传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性别是如何决定的,一直是生物学上关心的问题。古代人对此曾经有过许多猜测。古希腊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是“左右”学说,认为来自男性右侧睾丸的精液生男孩,来自左侧睾丸的精液生女孩。古代印度则有另一种“左右”学说,认为在女性子宫右侧受孕会生男孩,在子宫左侧受孕会生女孩。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生男生女决定于子宫的温度,较热的子宫生男孩,较凉的子宫生女孩,因此劝告想多获得母羊的牧羊人要在刮北风时给羊配种,而且要让母羊臀部向着北方。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只有一个睾丸的男子也能既有儿子又有女儿,因此他不相信“左右”学说。他认为生男生女决定于精液的性质,稀薄的、水样的精液生女孩,黏稠的、富有生命热的精液生男孩,而精液的性质则受年龄、体质、营养、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青年男子还没有足够的生命热,老头子则生命热衰退,这都较容易生女孩。一直到19世纪,关于性别决定问题,仍然盛行着种种猜测性的说法。
孟德尔也关注过性别决定问题。他推测,像其他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一样,可能也存在有决定性别的遗传因子,雌与雄是一对相对性状。摩尔根对这种说法曾提出质疑,他说,如果有性别决定遗传因子,那么雌雄哪一方是显性呢?
细胞学研究使关于性别决定机制的问题有了实质性进展。20世纪初,也就是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之后不久,细胞学家注意到,生物雌雄个体的染色体中,有一对有差别。他们认为可能就是这一对染色体决定了性别,因此称之为性染色体。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细胞学家没能给出实验证据。还有一个问题也给性染色体学说带来麻烦,那就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细胞学家发现,雌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由相同的两条染色体构成,称之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两条染色体构成,称之为XY。可是还有细胞学家发现相反的情况,雌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不同,称之为ZW;而雄性的两条性染色体相同,称之为ZZ。后来人们知道,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形式有两种:哺乳动物、多数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以及很多雌雄异株植物,都是XX—XY型;鸟类、爬行类、少数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是ZW—ZZ型。但是在20世纪初时,这种不同增加了对性染色体学说的怀疑。先发现的决定方式是XX—XY型,在人们正对它将信将疑时又发现了ZW—ZZ型决定方式,怀疑自然就进一步加强了。
摩尔根从白眼果蝇发现了伴性遗传,使他相信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X—XY型。从对白眼果蝇的遗传研究又发现了性染色体不分离现象,进一步为性染色体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用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子代雌蝇都像其父一样是红眼,而雄蝇都像其母一样是白眼,这叫做“交叉遗传”。根据果蝇性别决定方式以及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假定白眼雌蝇的基因型是XwXw,产生的卵子是Xw,红眼雄蝇的基因型是X+Y,产生的精子是X+或Y。Xw型卵子和X+型精子结合是XwX+型,为红眼雌蝇;和Y型精子结合是XwY型,为白眼雄蝇,这样就解释了交叉遗传。但是也有个别例外,大约2000个后代中会有一个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而且这样的红眼雄蝇都是不育的。
问题是会有这些例外呢?摩尔根的助手布里奇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假定,亲本白眼雌果蝇生成卵子时发生了罕见的性染色体不分离现象,产生出了XwXw型和不含性染色体的“0”型卵子,XwXw型卵子与Y型精子结合生出了XwXwY型个体,它因具有成对的X染色体和成对的隐性白眼基因而表现为白眼雌性,0型卵子和X+型精子结合发育为雄性,因缺少Y染色体而不育。0型卵子和Y型精子结合,合子的基因型是Y0,因为Y染色体很小,所携带的基因很少,Y0型接近于性染色体缺失,不能成活。X+型精子和XwXw型卵子结合,合子的基因型是XwXwX+,因基因数目太多也不能成活。细胞学观察证实了布里奇斯的这一推断。他又进一步预言,基因为XwXwY型的白眼雌蝇,有可能形成Xw、XwY、XwXw和Y四种卵子,与正常红眼雄蝇交配,合子基因型可能有XwX+、XwX+Y、XwXwX+、X+Y、XwY、XwYY、XwXwY和YY共8种形式。其中XwX+和XwX+Y发育为红眼雌蝇,XwXwY发育为白眼雌蝇,XwY和XwYY发育为白眼雄蝇,X+Y发育为红眼雄蝇,XwXwX+和YY型合子死亡。交配实验结果及细胞学观察与布里奇斯的预言一致。由于性染色体不分离而形成的性染色体异常,是细胞学家不曾观察到的。布里奇斯的这一系列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性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学术界认为是无可怀疑的。
至于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有XX—XY型和ZW—ZZ型两种,摩尔根认为,虽然形式上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但从原则上说它们是一致的。后来在ZW—ZZ型决定的动物中也发现了伴性遗传,证明了摩尔根的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