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大十年(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独具的特色

香港科技大学,不论是从建筑的外表上,还是师资的实质上看,都有很不平凡的特色,我仅将显而易见的几项特色分述如下,以飨读者。

科大有一群优秀的师资:我们一开头就知道,要办一所一流的大学,一定要请到一批一流的教授。这既然是一所由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大学,所以在留学生中的一流人才,我们都向他们招手,有的更是曾经三顾茅庐的。但即使如此爱才,亦没有能够把在留学生中的一流人才都请回来。可是我们把留学生中在某一些领域中最有成就和最顶尖的人物请回来了。举例来说:第一,在中国留学生中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学成之后,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教授,就是科大的第一任校长。第二,在中国留学生中,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学成之后,被美国总统聘为科技顾问的是王佑曾教授,是我们科大的副校长。第三,在中国留学生中,有史以来仅有两位在学成之后而被授予五个不同院士荣衔:第一位是冯元桢教授,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曾在1992年来科大访问过,1994年获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第二位是张立纲教授,张教授是科大的理学院院长和学术副校长,1995年获本校荣誉博士学位。第四,在中国留学生中,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学成之后,获得农业Wolf奖(1991)的是杨祥发教授,他是科大生物系教授。中国留学生获得Wolf奖的共有三人,一位是陈省身教授(数学),另一位是吴健雄教授(物理),再就是杨祥发教授了。杨祥发教授于1999年获本校荣誉博士学位。第五,在我的记忆中,美国加州大学到台湾去聘请的教授只有一位,那就是Berkeley大学从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所请去的丁邦新教授,丁教授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历史语言所所长,到Berkeley后,继赵元任后任讲座教授,1996年任科大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至今。

科大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亦是目前惟一的一所由留学生回来办的大学。从开创到现在,由校长到教师,几乎一律都是留学生,我们在校的500多位同事中,有70%是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10%从加拿大回来,8%从英国回来,3%从澳大利亚回来。我们聘回来的留学生都很专业化,每一个人都有博士学位,同时亦相当年轻化,平均年龄是40多岁。在目前来讲,博士学位是进入大学任教的必备资格,但是由于学科不同和历史的原因,很多大学的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都有博士学位,科大是很少的一个例外。

科大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学,聘请的教学人员,若以居留地为准,来自26个国家;若以国籍计算,来自29个国家;若以出生地为依据,来自35个国家;若以民族分类,来自30个民族。他们从15个国家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以美国最多,占70%,在美国又以加州最多,在加州又以Berkeley校区最多,其次是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真是集世界之大成。你走在校园里,看到教授们,不论是他们的言行,还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你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是的,你若有这种感觉,你没有错。

科大的校园是一见难忘,这是一所在建筑设计上别出心裁的校园(图2、图3)。任何人参观一次后,一生再也忘不了。科大的校园不但依山傍海,山明水秀,而且周围树木丛生,花草遍野,非常引人入胜。真不愧是香港的世外桃源,所以被选为香港的风景区。而建筑设计又被纳入国际建筑经典之作。这些优美的条件,在每个周末都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即使来港的游客,只要想参观一所香港的大学,就会来看科技大学。

图2 依山傍海、秀丽无比的校园

图3 设计别具心裁的校门

科大是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科教人员大汇合的地方,科大的教员有1/3以上是生长在香港的,1/4以上生长在内地,1/6以上生长在台湾。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所高等学府,能够吸引和聚集这么多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生长而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专业人才,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内地没有,在台湾没有,即使是在香港能有这种混合比例的也不多。

科大在开创初期是一所在英国学制之下,完全采用美式运作的大学。科大的行政和教学人员,有80%以上是从美、加礼聘回来的。所以,在行政组织、管理操作、教学方法、考试制度,以及学生生活上,都采用美洲运作方式,这在香港还是很新鲜的。有好几次,当我们在送走来科大参观的嘉宾时,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根本就是一所美国大学。”还有许多美国来的交换学生也说“科大和一般的美国大学没有差别”。

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有1000多所高等学府,内地有1300多所,台湾有130多所,香港也有8所,科大的教员中有3/4为外籍学者,能与之比拟的大概没有。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科大聘请到一大批优良的师资:到目前为止,在科大任过教的有一位Wolf Prize的得主;两位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四位美国国家工学院的院士;两位加拿大的院士;六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位中国科学院的海外院士;还有一位新当选的(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青年人中间亦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譬如说,目前请假前往Ohio大学就任讲座教授的李龙飞教授,是世界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三位经济学家之一;专攻中国思想史的张灏教授,是学界在这方面的三位权威之一。目前在休假而被多伦多大学礼聘为讲座教授的段锦泉教授,是知名的财务学家;刚自澳大利亚回来的丁学良教授,是论文被引用很广的政治社会学家;而郑树森教授是在人文方面编著非常丰富的作家。还有林毅夫教授,在农业经济方面,不论在内地或国外都享有盛名。沈平教授和同事们在高级新材料上的发现,及叶玉如教授和同事们在脑神经研究上的突破,都在《自然》杂志上占着显眼的地位,也都在国际舞台上领先,令人生羡。负有盛名的数学家项武义教授早就在《时代》杂志上留名。在计算机科学上的专才沈运申教授和顾钧教授,多年来都是内地和香港政府争相聘用的专家顾问,一位是香港创新科技的高级顾问,一位是“九七三”的首席科学家。还有一大批的年轻学者,用巨大的后浪推着前浪,从他们波涛汹涌的形势上看,他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十年之后,都会是一个比一个强。这样优秀的师资阵容,在亚洲的新校园里实在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