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留其缺 不要抹平
这个题目接着上篇,还谈假新闻。上次谈的是有目的的全篇造假的新闻,算是“大假”。其实大量的还是“小假”,即稿子基本符合事实,但在一些细节上,总想抹得更平整光溜点,人物思想、心态上总想拔得更高一点。
一位画家画了一个极干净、标致的美人,评论家看后说,鼻子上再有几点雀斑更好。影星潘虹准备出演《人到中年》的女主角,开始作者谌容有点担心,原因是她长得太美,怕反而不合片中人陆文婷的身份。美,是好事,但并不是越美越好,如果美得过了分,美得太理想,脱离了现实生活,反而会假。所以艺术创作中要掌握分寸,常宁肯留点不足,以真求美,就是美学上讲的“缺陷美”。因为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美很难找到,有一点缺憾并不妨害美的效果,相反因为它的真实倒加强这种效果。新闻写作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在对真实的要求上,它比艺术更苛刻。艺术要生活的真实,新闻要事实的真实;艺术中还可以有理想的美,新闻决不能有理想中(想象)的事实。
一般作者写稿时总有求美、求全心理。编辑编稿,评委评稿,总是手中先拿一把求真的标尺。一般来说稿子能见报甚至送到评委的桌上,在基本事实、主题、角度等方面不会有大问题。但在一些细节上,凭一般的常识还是可以判断出真假。比如有篇稿写“文化大革命”中一果树专家,在寒冬野外被批斗打伤,顾不上回家,就带着血迹到苗圃去埋过冬树苗。内行人看后说:“树苗在秋末就该埋好,既是寒冬,早已冻死,埋它何用?”一位部队通讯员的稿子,写一家女主人中了煤气,男主人竟不知先救人出屋,而是老远去叫救护车。见报后当事人有意见,说如果真是这样,人还能救活吗?要告作者诽谤罪。弄得这家报纸不好下台。这两稿前者欲拔高主人翁,后者欲贬低主人翁,于是就随手添枝加叶,为让情节更完整。编一个完美的故事而创作的假新闻,最典型的当数《钱被风刮跑以后》,不但骗过了编辑,还骗过了各级评委获中国新闻最高奖。曾轰动一时,又被揭穿,当然又是一场轰动。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荒谬。为什么一些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要往前迈出这一步呢?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稿子不完美。他不懂现实生活就是美中不足。记得在干校劳动,一次新盖了院墙,遇大雨,院中积水半尺,原来墙根本来留有一砖大的出水口,完工时一学员清理现场,看着这个缺口不美,就随手塞上抹平。整堵墙是平整好看了,却不实用,院墙变成了“水坝”。那些总想将稿抹得平整一些的作者也是这样,他不知道这一抹就美得过了头,就从新闻越位到了文学,没有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小假”式新闻也有一点规律,大多是在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心理描写、独白对话上添油加醋,所加部分有明显的人为强化主题的痕迹,总带出作者主观好恶的倾向和恨月不圆的心理。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真正的老手是宁留其缺,决不抹平,以存其真。君不见,毛泽东同志的传世手迹,上面还有圈改之处呢。
(1992年7月15日)
附7 钱被风刮跑以后
1月20日,长春,北风刮得很猛,我骑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路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
正在这时,只见过往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了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又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
没有多久,风似乎有些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来,老人有点情面难却,便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数完,只见老人略为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二十六张。老人抬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围在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不对……”老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谁还没把钱送来!”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二十五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互相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的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说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快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吉林日报》1980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