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德漫画(译林漫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方成

有人说:“漫画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说得对。也有人说:“我国早就有漫画了。”说得也对。这是因为,我国确实很早就有漫画。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的画家黄慎(号瘿瓢子)就画过《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是18世纪的事。后来罗聘(号两峰)还画过《鬼趣图》,借鬼来讽刺人间不平等。15世纪的明朝皇帝宪宗也画过《一团和气图》,那时世界上还没有“漫画”这么一个画种。古时候谁也不知道那几幅画就是漫画。及至20世纪初年,中国才从报纸刊物上见到外国(西方的)漫画,于是也就出现了我们的漫画家,可见那时漫画是从外国传进来的。

常看漫画的人都能看出报刊上登载的漫画和其他绘画不同,也看得出这种画最明显的艺术特性:一,很有趣;二,近乎语言,像说话一样,一眼就看出它“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有语言功能,不但有趣,还会挖苦、嘲笑。

正因为漫画的语言功能,在封建社会的专制下,画漫画就得非常小心。当权的皇帝、大臣、官僚、地主绝不允许老百姓随便说话,画漫画就容易惹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漫画就很少。所以说,漫画是社会发展越过封建时代才出现的特殊画种。英国在17世纪已经逐渐摆脱封建枷锁,老百姓开始有发言权,可以议论政治,而漫画正是最有力的一种议论手段。在德国很早的宗教改革中,两派都用漫画抨击对方。从所见资料知道,老百姓议政最明显的是18世纪初的英国。漫画是画家画的,但被称为专画漫画的“漫画家”,最早是英国的威廉 · 贺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

漫画在欧洲至今已流行300年,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传到中国来呢?道理很简单:那时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清朝皇帝这时已经垮台。是老百姓有什么发言权了吗?看报刊上的漫画就知道,漫画是在沿海和近海的几个大城市流行,而且除了上海之外,带有政治内容的漫画罕见,画的大都是和老百姓开玩笑的连环漫画,因为报纸很需要这种画来吸引读者,扩大报纸发行量,有利于和同行竞争。旧中国虽然处于半封建状态,但上海为什么各种漫画都能存在呢?因为上海有不少外国列强所占的“租界”,国民党政府怕外国人,不得不有所顾虑,而且还要打着“民主”的旗号呢。虽然漫画刊物屡遭停刊,但停了之后,换个名称又出来了。

那时外国漫画被转载得多的,还是幽默性的作品,因为报刊需要。上海有黄嘉音办的《西风》杂志,转载的多是英美的连环漫画,如英国《笨拙》(Punch)和美国《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里的漫画。但数量不很多,所介绍的漫画家也有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帝国主义包围下,处于封闭状态,又和外国打了多年仗,外国漫画传入有限。在和平时期,才逐渐多起来。那时报刊还只采用明显“有教育意义”的漫画,包括讽刺画,反映生活情趣和表现幽默感的作品报刊上少见。尤其是在1957年之后,谁也不敢画国内题材的讽刺画,对其他漫画所知又不多,漫画新作者很难出现。只在所谓“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于改革开放声中,漫画才兴旺起来,漫画家不断从各地涌现。外国漫画作品被大量介绍进来,其中最出力、介绍出版最多的人是洪佩奇先生。他主编的“世界连环画漫画经典大系”,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许多外国漫画名家名作,还介绍了我国一些漫画名家,如张乐平等,其中有不少作品是以前罕见的。这是一项可谓宏大的文化工程,对我国漫画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也为我国广大读者提供了有趣有益的艺术欣赏品。我国漫画流行虽有近百年历史,但经历坎坷。早年漫画家不多,只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具备有利于创作和发表的条件,漫画家人数之多是空前的。但至今不过几十年,自然有不少需要向外国作品借鉴之处。系统地介绍外国作品,可扩大画家的眼界,从作品的题材、体裁、表现技法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启发。我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有富于幽默的文化传统,对有益的外国文化自会有较强的选择、吸收以至生发之力,使创作思路开阔,技法不断提高。

漫画不仅是人民群众喜爱的幽默艺术品,还是抑恶扬善、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舆论载体,是社会民主生活中不可缺的艺术形式。

这里我想顺便谈谈漫画的分类问题。在西方国家,comic实际上是指我们所说的连环画(它分幽默的与非幽默的两种,幽默的一种即指连环漫画,非幽默的一种即指连环故事画), cartoon是指独幅漫画与动画。在我国,习惯上,连环故事画,即通称连环画或“小人书”的不列入漫画类中,所以连环画家不称为漫画家。这是因为漫画以谐趣为特性,而连环故事画是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动人,并不必有谐趣性(即滑稽、幽默与讽刺)。所以漫画被称为笑的艺术,而连环故事画与此不同。由于这套“译林漫画”系列主要介绍外国(主要是西方国家)comic与cartoon精品,所以仍依西方习惯,同时引进一些连环故事画,读者会容易看出其中区别的。

祝贺译林出版社“译林漫画”系列的顺利出版,还希望书店老板们都识货,能体谅读者的爱读心情,认真努力做好发行工作。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