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义乌市场发展历史脉络
义乌商业历史悠久,“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长期以来,鸡毛换糖就是义乌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他们于农闲时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村串巷,用土产红糖熬制的糖饼上门换取鸡、鸭、鹅毛等,以取微利,“至清乾隆后期,义乌糖担逾万副”。几百年来,义乌糖担薪火相传,从未间断。
(一)1982年—1990年,区域专业市场阶段
这一时期,义乌稠城小百货市场正式开放,并经三易其址,实现了从马路地摊到棚架市场的快速发展,到1990年,市场规模达到5000多个摊位,占地4.4万平方米,每天入场交易人数3万多人,商品辐射周边省市。
1978年,义乌稠城、廿三里两镇的农民自发形成的马路集市上,出现了第一批由“鸡毛换糖”货郎担演变而来的小商品摊位,此后这里逐步形成了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廿三里也被称为义乌市场的发祥地。
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加强义乌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第一号),宣布自1982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11月25日,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在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上提出:允许转包责任田、允许带几个学徒、允许议价销售,允许长途运销。
1982年9月5日,义乌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开放,占地面积4252平方米,摊位750个,800多个经营户。经营商品有2200多种。其中小百货520种、小五金440种、小针织470种、小塑料380种、小玩具380种、服装60种。当年,市场成交额392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6万元。
1984年12月6日,新马路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市场占地面积13590平方米,摊位1849个,总投资57万元。市场配套工商所、税收稽征组、银行分理处、个体劳协、治安委员会等管理部门,寄存、饮食、住宿等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市场从不定形转为定形。当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2321万元,上交国家税收64万元。
1986年9月23日,城中路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市场占地4.4万平方米,投资440万元,设固定摊位4096个,临时摊位1000多个,可容3万人进场交易,场内建有工商、税务、金融等服务楼。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029万元,上交国家税收284万元。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评为1986年度“全国文明集贸市场”。
义乌市场商品极大吸引了边贸客商,他们把小商品生意做到了祖国边陲。在东北的黑河、漠河、西北的阿勒泰、伊宁、乌鲁木齐,西南的瑞丽、景洪、南面的东兴、凭祥均设有边贸公司,来自义乌市场的商品由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7年,外国使团首次考察城中路义乌小商品市场。
义乌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家庭作坊的兴起,形成了“前店后厂”和专业村的现象。廿三里如甫村内有个体加工户50余家,60%的农户经商办厂,成为塑料玩具加工专业村。
(二)1991年—2000年,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阶段
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逐渐规范与繁荣,义乌市场开始依托浙江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逐步冲破传统的地区封锁和城乡隔离的经济体制,发展成为一个跨区域、连城乡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层次结构分明的小商品市场体系,确立了在全国专业市场中的龙头地位。在这一时期,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成为主要特征,市场的辐射面持续扩大。
1991年1月10日,义乌篁园小商品市场奠基,1992年2月第一期工程开业,占地60000平方米,摊位7100多个,投资1.05亿元;1992年8月,经国家工商局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更名为“中国小商品城”;12月,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当年市场成交额达20.45亿元,1993年市场成交额达到45.15亿元。
1994年10月,篁园市场第二期工程建成开业,占地68000平方米,新设的7000个摊位投入运行,市场总规模达到128000平方米,摊位141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同年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1.17亿元。
1995年11月29日,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建成开业。投资4.2亿元,占地面积209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设有5个交易区块,商位5700余个,经营主体1万余人,主营服装、针织内衣、皮革、纺织品、床上用品、衬衫、副食品等7个行业商品。
自1995年起,义乌每年举办一次小商品博览会,并依托市场,推动场馆互动发展。会展业的兴起,提升了义乌市场的竞争力,成了义乌市场走向世界的强大推动力。
(三)2000年至今,国际商贸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义乌抢抓我国入世机遇,先后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义乌国际商贸城1—5区,篁园服装市场重新建设,基本完成市场硬件升级换代工作,市场业态又一次发生质的提升,市场的硬件设施、交易方式、服务体系、规模质量实现了大跨越,成为目前国内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商品批发市场之一。2002年5月9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小商品城”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务院批准,市场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洽谈订单、商品展示、现代物流等为主的新型业态迅速发展,会展、金融、物流、购物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现代化服务和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大踏步进入国际商贸中心发展阶段,市场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
国际商贸城一区市场于2002年10月22日开业,市场占地420亩,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拥有商位7845个,经营主体10467户,主营花类/配件、玩具、饰品、工艺品等四大行业。其中,一楼经营花类、花类配件、毛绒玩具、充气玩具、电动玩具和普通玩具;二楼经营头饰、珠宝饰品;三楼经营喜庆工艺品、装饰工艺品、瓷器水晶、相框和饰品配件;四楼设生产企业直销中心。
国际商贸城二区市场于2004年10月22日开业,市场占地483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拥有商位8180个,经营主体9819户,主营五金、电子、电器、箱包、雨具、钟表等六大行业商品。其中,一楼经营箱包、雨具;二楼经营五金工具/配件、电工产品、锁具、车类;三楼经营五金厨卫、小家电、电讯器材、电子仪器仪表、钟表等;四楼设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及香港馆、韩商馆、四川馆、安徽馆、新疆和田馆、乐清低压电器馆等精品交易区;五楼设外贸采购服务中心;中央大厅二、三楼设大型企业采购中心。
2005年9月6日,联合国难民署义乌采购信息中心成立,是联合国难民署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采购信息机构。联合国难民署主要为世界各地难民提供所需要的基本生活用品,包括帐篷、毛毯、厨卫用品等;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商品采购资金,在我国有近50亿美元的采购量。联合国难民署义乌采购信息中心的成立,充分体现了联合国难民署对义乌的信任与支持,为义乌广大中小企业进入联合国采购系统创造了良机,也进一步扩大了义乌的外贸出口,促使义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国际商贸城三区市场于2005年9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拥有商位6886个,经营主体7967户,主营笔墨/纸制品、办公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化妆品、眼镜、皮革、画业、拉链/纽扣/服装辅料等八大行业商品。2006年4月,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外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国际商贸城四区市场于2008年10月21日开业,市场建筑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拥有商位16388个,经营主体21429户。市场一楼经营袜类;二楼经营日用百货、手套、帽类、其它针棉;三楼经营鞋类、线带、花边、领带、毛线、毛巾;四楼经营文胸内衣、皮带、围巾。五楼设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及旅游购物中心。2008年起,义乌市场开启了面向全球的“义乌市场万里行”活动。
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于2011年5月5日开业,市场占地266.2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拥有商位6757个,经营主体5141户,主营进口商品、床上用品、纺织品、针织原材料、汽车用品及配件等行业,市场五楼设有网商服务区。
2011年4月18日,新篁园服装批发市场正式开业。市场总占地117亩,总建筑面积4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4亿。开设商位5000余个,是一个集服装外贸、批发、零售、商品展示、新品发布、商务酒店、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场式市场。
2011年5月,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肩负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义乌牢牢把握重大机遇,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创新创优、提质提效,率先建设更高水平的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义乌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与此同时,2010年5月11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浙江首家本外币兑换公司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开业;2012年10月21日,拥有市场内近7万商铺的网上商铺“义乌购”正式上线。这些,都为义乌市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纵观义乌市场的发展,既源于悠久的鸡毛换糖商业文化传承,更是“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义乌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一部义乌人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突破各种区域条件限制,实现了从一个地摊小集市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