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本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语法化理论、转喻和隐喻理论、范畴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大的范围上来说,都属于认知语言学。由于隐喻和转喻理论、范畴化理论后文行文中有所提及,并且本书第五章会对转喻和隐喻进行专门论述,故此处仅对语法化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下面先介绍语法化理论,然后交代语料来源。

1.4.1 理论基础

从本质上说,语法化是一种语用-语义变化,由Joseph & Janda主编的《历史语言学手册》一书用“语用-语义演变”来统领语法化及与语法化相关的各个专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一种共识。语用-语义演变(Pragmatico-Semantic Change)是《历史语言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一书的第六部分(Part VI)。《历史语言学手册》一书由Brian D.Joseph and Richard D.Janda主编,Blackwell Publishing Ltd于2003年出版。该书第六部分共分四章,即由Bernd Heine撰写的第18章《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由Joan Bybee撰写的第19章《语法化的演变机制:频率效应(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rammaticization:The Role of Frequency)》,由Elizabeth Closs Traugott撰写的第20章《语法化中的构式(Constructions in Grammaticalization)》和由Benjamin W.Fortson IV撰写的第21章《语义演变的路径(An Approach to Semantic Change)》。本书下面对语法化理论的介绍主要来自《历史语言学手册》的“语用-语义演变”这一部分。

语法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要解释语法范畴如何和为何产生与发展。语法化的目标是描写语法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解释它们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结构状况。语法化被定义为一种过程,并且该过程一般被认为基本上是单向的。语法化有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从本质上说,其基础是历时的。

语法化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的: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成功的交际。具体来讲,人类交际最明显的一个策略就是,用表达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或者易于描述的意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不那么具体、不那么易于理解和不易于描述的语义内容。进一步讲就是,词汇的或者不那么语法化的语言表达就会被用来服务于较为语法化的功能的表达。因此,语法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表达具体意义(等于“源头”)的语言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中被用于表达语法意义(等于“目标”)。从理论上说,语言的语法化涉及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ⅰ 去语义化(也叫“漂白(bleaching)”或语义减损):语义内容的流失;

ⅱ 扩展(或者语境泛化):用于新的语境;

ⅲ 去范畴化:其源头形式的形态句法特征的丧失,包括独立的词的地位的丧失(附着化、词缀化);

ⅳ 销蚀(或者叫“语音减损”):即在语音的物质形式上的减损。

这四个方面是与语言结构或者语言使用的不同方面相联系的:(ⅰ)与语义相关;(ⅱ)与语用相连;(ⅲ)与形态句法相关;(ⅳ)与语音相联系。这四个机制中的三个涉及特征的丧失,但是也有所得:在语言项目由于经历语法化而在语义、形态句法和语音方面有所丧失的时候,它们也获得了它们所出现的新语境的特征(即(ⅱ)),有时它们的意义可能会与其原始意义相去甚远。

上述这些方面形成一个进化过程,该过程是一个三阶模式,可以称之为交叠模式(overlapping model)。这三个阶段如下:

ⅰ 有一个语言表达A,它要发生语法化;

ⅱ 该表达接受了另一个使用模式B,这就使得A与B之间不甚明确;

ⅲ 最后,A丧失了,仅仅留下了B。

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语法化的链式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语法化的例子都会达到阶段(ⅲ);语法化过程有可能在阶段(ⅱ)就停止了;但是,一旦语法化达到了阶段(ⅲ),B就会被固定化,即成为一个新的语法范畴。

语法化开始于有具体内容的、词汇性的形式和结构,理论上以零形式为终点;这就是说,语法形式逐渐丧失其语义、形态句法和语音内容,最后,它们可能会被新形式取代。因此,语法化被描述为是一个循环过程(cyclical process)。

关于语法化的机制,一般认为主要是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语法化既然是一种语用-语义变化,那么,伴随这两个机制的因素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在语义层面上,主要是概念的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在语用层面,主要是频率效应和语境促动的重新解释。

从整个语法化过程来考量汉语的名量词,可以发现,大部分名量词的语法化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蒋颖(2009:8)认为汉语名量词本身的性质比较特殊,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上都有“半虚半实”的特点。当然也有语法化程度比较高的,如量词“个”就从量词进一步语法化为助词(参见张谊生2003)。

1.4.2 语料来源

本书的语料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电子版《四库全书》;

第二,自制的语料库,该语料库的具体文献目录见文后的“附录”;

第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料库;

第四,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的“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及我们自制的“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

第五,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早期粵语口语文献资料库”和“早期粤语标注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