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救助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国际上社会救助改革的趋势和实践,我国在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贫困形势以及社会救助自身的问题与弊端,都要求对社会救助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使之逐步向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迈进,这关系到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能否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并承担起兜住民生底线的重要职责。

本书论及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是指社会救助在满足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使其适度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使制度设计具有促进贫困群体发展的作用,最终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基于此,通过梳理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借助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获得的相关资料,评价中国社会救助的现状并阐明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开展对建构中国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阐述本书背景和意义,对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发展型社会救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概念的清晰化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并分析了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等。这些内容在第一章中予以论述。

2.考察分析国际上发展型社会救助的情况和经验。分析、阐释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第三条道路理论、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和积极反贫困理论;描述与分析工作福利模式、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和专项救助模式这三大类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的制度实践模式以及特点和效果等。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第二章与第三章。

3.评价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并阐明制度面临的挑战。利用文献研究和实证数据,通过回顾社会救助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分析社会救助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指出中国现有的社会救助是以维持生存为目的、以经济补偿为主要方式,属于生存型的制度安排,无法促进贫困者的发展,反贫困效果有限。此外,与过去相比,我国的贫困问题更加复杂与多样,相对贫困、能力贫困增多,儿童贫困、老年人贫困突出,社会排斥与贫困传递显现,复杂化的贫困形势和制度环境使我国社会救助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部分内容在第四章与第五章予以论述。

4.指出构建中国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和迈向发展型制度的途径和思路。构建中国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是改变生存型救助制度现状的有效途径,是应对国内复杂贫困形势的有力手段,是顺应国际社会救助改革总趋势的必要之举,也是汲取社会救助历史经验的合理选择。迈向发展型制度,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整体重构,包括培育发展型的救助理念,选择符合国情的制度模式,进行适应性的制度再设计,完善社会救助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等。这部分内容在第六章与第七章予以论述。

5.总结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和其背后社会福利观念的变化,强调向发展型社会救助迈进的必然性以及我国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整体重构过程和益处。这部分内容在第八章予以总结性地论述。

本书的创新有如下几点:第一,澄清了关于发展型社会救助存在的两种误解:一是认为社会救助保障的是底层弱势群体,提供的是最低生活的保障,因此将发展作为社会救助的目标与特点似乎是悖论;二是认为发展型社会救助即是促进救助对象参与劳动力市场,通过就业来自力更生。本书通过梳理理论和考察国际实践经验,提出发展型社会救助需要满足受助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使其适度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说明社会救助不仅包括让受助者维持生存,还包括让他们渡过难关、摆脱困境,并适度分享发展成果,目前的“最低”水平只是一种策略性选择,而非社会救助的最终目标;还提出发展型社会救助要具有并发挥积极的、促进贫困群体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促进贫困群体发展,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为促使受助者就业,虽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就业是我国发展型社会救助的重点,但是因为就业只能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而无法解决无劳动能力受助者的自身发展和融入社会的问题,发展型社会救助是指需要通过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等多种服务型救助措施促进受助者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提升,使受助者获得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融入社会。第二,提出了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的三大实践模式以及我国建立发展型救助应选取的制度模式。国外的制度实践包括工作福利模式、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和专项救助模式,一国原有的社会救助基础、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等都是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模式选择的相关决定性因素,而依据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基础,结合经济社会条件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宜选择混合型制度模式,即包含工作福利、专项救助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因素。第三,提出建立我国发展型社会救助要从理念上进行突破,即培育发展型的社会救助理念。培育发展型社会救助理念需要从两条重要途径入手:其一是调整政府的社会救助思路:包括从消极救助转向积极救助的思路,从单一救助转向多元救助的思路;其二是转变救助对象的心理感受:包括要使救助对象的感受从感激之情转变为应得权利,要使救助对象的感受从“羞耻感”转变为“上进心”。第四,提出社会工作者介入社会救助有利于建构我国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应该借助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机会,彻底改变现有的救助递送模式,建立以贫困者及其家庭的需求为导向的递送模式,为其提供符合其实际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的“救助套餐”,通过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和资源的有机组合去满足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升其发展的能力。

由于作者经验和水平有限,研究成果中的不当之处还望同仁及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