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次阴去”和部分“阳去”“入声”是音位变体
大家可能看到部分地点声调数量跟一般认识有不同,因为我们根据音位学原理的宽式音位归纳处理。我们在处理声调数量的时候取消了送气造成的“次阴去”、浊音声母造成的“阳去”和塞音韵尾造成的“入声”,因为它们其实都是声调音位的条件变体。尽管这些音位变体在条件失去以后又可能发展成独立的声调音位,我们还是根据音位的对立性原则做了宽式音位的合并处理。
次阴去是阴去在声母送气条件下的音位变体。因此,同样是岳阳县的方言就出现下面声调7个和8个的差别:
鲍厚星(2006)认为岳阳县有8个声调是细致地观察到了“24”这个条件变体的存在,而且为了强调这个特点,把它当做一个独立的声调处理。独立处理的声调有利于读者关注这种现象。
长沙话就是6个声调,包括阴去和阳去。长沙话的阴去(45)和阳去(21),可以在相同的声母和韵母条件下构成音位对立,因为长沙话来自古代的浊音声母都已经变成了清音。这种具有对立性质的阳去可以叫做“真阳去”。有的方言“阴去”和“阳去”的调值不仅类似,而且没有音位对立的性质,应该合并成一个“去声”。例如湖南邵阳方言一般认为有6个声调。其实阴去和阳去的调值虽然有高低不同,但是只是声母清浊的条件变体。最明显的证明是:一旦遇到零声母音节,无论来自古代的清音还是浊音声母,都读阴去。因此,去声只有一个,一共只有5个声调。因此,可以把这种没有音位对立性质的阳去叫做“假阳去”。
“入声”在很大程度不是用来指“声调”,甚至有人认为“入声的根本性质是音节以塞音收尾”(黄松柏,1996)。这是站在有塞音韵尾的入声角度说的。那么那些没有塞音韵尾的真正的“入声”反而不符合“入声”的本质了?长沙话就是6个声调,包括1个入声。长沙话的入声调值24,可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跟其他5个声调的调值(33,13,42,45,21)构成音位对立。我们把具有音位对立的作用的入声叫做“真入声”。有很多方言看上去声调很多,其实不多,往往是把声调的塞音韵尾变体包括进来了。我们把声调的塞音韵尾变体造成的所谓“入声”,叫做“假入声”,因为它没有跟非入声构成音位对立的可能,而且在调值上,往往只是非入声声调的延续长短的时间差异,就是由于遇到塞音韵尾,显得比较短促,例如广州话的“55(阴平)”变成“5(塞音韵尾音节)”。
我们看两个能够说明假入声存在的最典型的例子。首先是广东阳江方言的4个入声的调值跟非入声声调的4个调值完全一致:
上阴入24【=阴去24】,下阴入21【=上声21】,上阳入54【=阳去54】,下阳入43【=阳平43】。
再看广州方言的3个入声的调值,除了一个有长短差别,其他也完全相同:
上阴入5【≈阴平55】,下阴入33【=阴去33】,阳入22【=阳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