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汉语方言学的历史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地理语言学只是方言学的部分内容,因此了解中国的地理语言学历史主要是了解方言学的历史。
古代时期,最早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是汉朝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可见汉语的方言分歧一直存在,并且因此造成的交际困难一直被研究者关注。但是没有留下更多的方言研究的专门成果。
近代时期,清朝以后出现大量方言成果,例如李实(1598~1676)的《蜀语》,杭世骏(1696~1793)的《续方言》,等等。这些方言研究成果分词汇和语音两个领域。语音领域的成果主要是为了写诗歌押韵需要的韵书。
后来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方便向方言地区的人传播宗教,用自己发明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记录各地方言,出版了南方各地的方言文献包括方言词典等。
现代时期,文学研究者促成了方言学的发展。1924年北京大学沈兼士提倡开展民间歌谣调查研究。他们需要通过方言调查获得资料,就成立了方言调查会,开始了现代方言调查。当时林语堂还在国际音标基础上设计了方言字母方案,但是他本人没有多少方言调查的成果。
赵元任等一大批语言学家对中国各地方言用国际音标等现代语言学方法进行调查,出版了《汉语字声实验录》(刘半农,1925年,法国巴黎大学博士论文;1924年在上海出版的时候叫做《四声实验录》)、《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科学出版社,1956年)等著作。
这个时期民间也出现为了诗歌押韵需要的工具书,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方言事实,例如李旦冥的《湘音检字》(1937)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长沙方言的事实。
1955年中国科学院(当时还没有分离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丁声树、李荣在全国“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上做《汉语方言调查》的报告,拉开了全国方言普查的序幕,大学开设了方言学课程,出版了《昌黎方言志》(集体,科学出版社1960年)等著作和各地内部油印的方言普查报告。
从195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教育部联合举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学习普通话语音和汉语方言调查,培养了大批方言研究者。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杂志创办,拉开汉语方言深入研究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