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大学的改造》审读报告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务长费孝通50年代的旧作,主要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适应新形势,大学在管理体制、高考、教学、学制、精兵简政、教师转型、医疗互助、互助保险等各个方面进行的改造,从中可以看到政权更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适应新形势的各种举措,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珍贵史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学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的状态,就大学性质而言,既有国立大学、省立大学,也有私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就教学范围而言,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科大学。如何管理这些性质、范围各异的大学,根据新政权的要求,改造、办好这些大学,为新政权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是摆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政权成立之初,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首先意识到,大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那就是国家百废待兴,面临着建设新国家的重要任务,而人才是国家建设的根本,因此大学承担的新任务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的干部。而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大学如果不加以改造,很难承担培养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的任务。这首先需要改革管理体制,所有大学都改成公立大学,由国家统一管理,当然部门管理权限下放到省一级。
旧中国的国情是,教育落后,文盲太多,能念完中学究已经很了不起了,能上大学的是凤毛麟角。而新政权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这个状况,这就要求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大学,因此,高考制度就要作必要的调整,适当降低门槛。其次,大学学制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律四年,某些专科性大学就需要适当缩短学制,那么,与此相适应,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就相应地要作调整。
由于民国时期的大学大多数都是学术型大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在政治上相对超脱,二是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欠缺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大学教师也需要进行自身的改造:一是政治上要加强学习,跟上新的形势;二是在加强理论水平的同时,需要提高动手能力,在建设新国家的征途中切实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个改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政治学习,改造思想,统一认识;另一个是各种大会小会讨论,研究实际问题,提出各种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全书虽然只有约十万字,讨论的也基本只是清华大学的改造,但是从这一个侧面可以看到转型期大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从而成为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史料。
鉴于原书篇幅较小,本次出版,增加了与本书主要有密切关系的五篇文章作为附录,以更完整地展现大学改造的过程,以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由于本书是六十多年前的旧作,语言文字与现行规范有不尽一致的地方,为尊重历史,编辑加工过程中,仅对个别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加以订正,其他未加修改。
经过编辑加工,书稿已达到齐清定的发稿要求,建议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