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产业经济学》沿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研究线索与内容,构建、呈现了一个有关价值、工资和利润理论的框架,全书包括三篇内容。
(一)第一篇:关于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理论
第一篇共有九章(第一章至第九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探讨了“经济学”的科学属性、解释、定义和主题。在这一章中,马歇尔夫妇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其主题是财富,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因而,“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为了直接获取物质财富而发生的行为,以及为了获得幸福(这种幸福直接依赖于物质财富)所需要的条件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找寻那些可以引导人们日常工作行为的社会规律和道德规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或者道德科学的范畴。
第二章界定了生产要素的内容,探讨了劳动效率的影响因素。生产要素往往以人及其环境来定义,包括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的力量,一国财富取决于自然力和人类力量在财富生产中共同发生作用的方式。人类的力量应该用于控制、引导自然界的力量,而不是阻碍自然界的力量,只有这样,人类的力量才会变得更有效率;同时,人类力量对自然物品的作用取决于其劳动效率。人类劳动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知识和智力,以及道德品质;尤其是,劳动者正直的品性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是财富增长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第三章讨论了资本的问题。资本是一种人造的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节约产生,且必须以生产为目的。因而,资本包括所有注定用于有效生产的财富;并且,产业的发展受制于资本,这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其真正含义是:劳动需要资本的支持和协助。资本有报酬性资本与辅助性资本之分、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之分、专用资本和非专用资本之分。需要指出的是,马歇尔夫妇关于资本的各种词语与传统经济学中所使用的词语基本一致,但是,其内涵得到了扩展,唯有如此,资本的内涵才能与马歇尔提出的更为复杂的生产理论相一致注2。
第四章是有关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报酬递减规律又称土地肥力规律,是人口增长规律和资本增长规律的基础。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活动中,保持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例如,土地)不变时,如果持续增加可变要素(例如,劳动和资本),则该商品的边际产量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报酬递减规律不仅适用于农业和采矿业,还可以推及到所有的生产活动,并且,我们还可以采用图形的方式来更为直观地阐释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
第五章讨论人口增长理论,尤其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贫困问题。马歇尔夫妇在讨论人口增长问题时特别强调了生活舒适标准的历史相对性。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数量趋向于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呈现无限增长的趋势,食物供给却趋向于以算术级数的方式呈现有限增长的趋势。对此,马歇尔夫妇认为,这是报酬递减规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因为,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往往要快于食物供给的增长速度,这是报酬递减规律的一个重要内涵。在这章中,马歇尔夫妇还讨论了一个简短的题外话:马尔萨斯所提出的关于合理实施《济贫法》的问题,其中,重点讨论了济贫中的政府救助与志愿者救助。
第六章讨论了资本的增长问题。资本的增长取决于人们节省的能力和节省的意愿,其中,节省能力取决于通过节省而形成的财富数量,而节省意愿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考虑,是一种“心理”因素,与之共同起作用的因素还有:对获得未来利益的期望、对他人的情感、出人头地或者飞黄腾达的愿望、拥有财富所有权能获得的好处、私有产权在政治和商业上的安全性。利息率、利润率对人们的节省意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章、第八章的内容是《产业经济学》中最具有原创性的内容,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马歇尔夫妇认为,时代越向前发展,劳动分工也就越细化,专业化生产也就越强。由此,(1)出现了农业劳动与制造业劳动之间的分工,农业人口散居在各地,制造业从业者则聚集在城镇中的人口密集地区;(2)城镇中的手工业同业工会不断发展壮大并结成联盟,夺得了城镇的统治权;(3)城镇中的产业变得高度组织化;(4)出现了城镇中的产业分工及其细分,并且每个细分产业或者行业都选址于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地理区位,形成产业区或者制造区,出现了产业地方化的现象。产业区和产业地方化后来被作为劳动分工在当代得到了更加纵深的发展,它充分体现了专业化的好处。因为,产业区能产生许多社会效益,例如,促进了自由竞争、不同产业区之间的密切交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大,生产要素的集聚等。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对当时的一些商业机构来说是一项相对较新的特权)一方面有利于产业区的形成,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最优公司规模。
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有:(1)提升每一个特定工人的技术熟练度,并使其从中获利;(2)始终将劳动者配置到他适合从事的职业中的最高级别的工作岗位上,以使他的技能、智力优势和身体长处得到充分利用;(3)促进机器设备的充分利用,但手工生产仍具有优势;(4)创造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因此,劳动分工及其深化一方面增强了人类掌控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财富的增加,进而推动了社会进步,是促进人类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但是,劳动分工也会产生部分的消极影响,例如,劳动分工会增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工作的单调性。厂商规模会影响劳动分工优势的发挥,马歇尔夫妇认为,劳动分工的某些优势只有在大工厂中才能得到发挥,因为,大工厂具有许多特殊优势,例如,机器设备购买的价格优势、研发及其成果利用优势、货物运输优势、市场信息优势、广告优势、产品多样性优势等。因此,小工厂在与大工厂竞争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小工厂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地方化的优势来摆脱其不利地位;并且,不管大工厂与小工厂之间竞争的结果如何,劳动分工必将继续深化。
劳动分工也有规律性,可以表述为:市场需求的增加会促使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降低。这表明,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一定比例的增加,会带来产出数量更大比例的增加,因此,劳动分工规律有时又可以称为报酬递增规律。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部门中,农业是劳动分工优势和大规模生产优势最不明显的产业部门,农业中劳动分工和大规模生产的优势远远不如制造业中的优势那样重要和显著,但是,农业中劳动分工和大规模生产的重要性和优势也在不断增强。
第九章讨论了土地所有制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重点讨论了与此相关的当时流行的农民所有权问题。在亚洲地区、欧洲大陆、美国、苏格兰和英国的一些地区,土地所有制具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对生产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尽管如此,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可能更青睐这样的一种土地所有制度:耕种者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二)第二篇:关于正常价值的理论
第二篇共有13章(第十章至第二十二章),主要在供给与需求的框架内讨论正常价值,重点研究竞争对工资、利润和价格的影响,其宏观背景是,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竞争是影响工资、利润和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在落后国家,竞争的影响作用甚微。
第十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需求定理。对于某一个人所拥有的某件物品,涉及到市场、买方、卖方、使用价值(或者效用)、交换价值等概念。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取决于该商品的销售价格;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如下的变化规律:商品价格降低,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减少。这就是需求定理的主要内容。对于购买者来说,商品价格所度量的就是他购买的商品的最终效用,也就是说,购买者可以获得该商品的一部分使用价值。
第十一章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提出了供给定理。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商品所需要投入的全部努力和节约,生产费用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以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要的劳动和资本的总花费。因而,生产成本可以定义为劳动和资本这方面所实际发生的费用(马歇尔喜欢将资本的支出定义为放弃或推迟消费,也就是个人因储蓄而付出的代价),也可定义为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劳动、原材料、工具、机器设备、厂房、贷款利息、保险费用等。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围绕市场价值上下波动的正常价值与生产费用、再生产费用相等,这已经被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证明过了。生产者决定是否增加供给,取决于商品的售价是否弥补了生产成本。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讨论了与正常价值有关的租金。土地租金是指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土地所有者通过让渡土地使用权而获得的收入。一块土地的经济租金被定义为从土地的年总产值中扣除农场主应得的足够回报(包括总支出和所得的利润)后的余额。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详细、深入的讨论,并使用图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第十二章的最后部分表明:矿的租金决定于矿物开采率,它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在实际中,矿的租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开采的矿物按吨收取的使用费;一部分是为拥有世纪采矿权而缴纳的固定年费。但是,生产者在计算实际生产成本时必须将商品生产中支付的所有租金包括在内,从而在商品价格中得以体现,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在最不利条件下进行生产的那部分生产费用。这说明,租金不能决定商品的正常价值,相反,租金由正常价值决定。
第十四章讨论了需求对价值的影响以及正常价值定理的补充。某一商品各种生产费用的同比例变化,并不会改变该商品的价值。因为,当商品的数量固定时(就像拉斐尔的画作),商品的价值完全由其需求决定;当商品的正常生产费用固定时,商品的价值主要由其生产费用决定,但需求仍然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一个因素;在大部分情况下,影响商品价值的因素有多个,需求只是其中的一个,商品的价值部分地取决于需求。由此,马歇尔夫妇对正常价值定理进行了补充:某一商品的正常供给使得该商品的正常生产费用等于商品的价格,同时,该商品的产量等于需求量,此时的价格是正常价格。商品的正常价格不是固定的,而是缓慢地上升或者下降。
第十五章将对正常价值的分析与分配联系起来。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商品的生产费用可以划分为工资和利润,因为,工资和利润包括了对商品生产付出的努力和节约的补充。因此,分配的实质是工资和利润如何在劳动者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这一章中,马歇尔夫妇解决了三个难题:(1)衡量使用劳动和资本时所发生的成本必须用其重置价值;(2)不能将消费者从劳动者、管理人员、资本家或者地主中分离出来对待,因为,这些人本身也是消费者;(3)某一商品的全部价值是指用来生产该商品的所有人、财、物的价值,包括原材料的价值、资本的贬值和劳动的成本等。
第十六章讨论了非熟练劳动的供给及其工资问题。非熟练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食物、衣服和前几代劳动者用于供养后代的其他生活必需品,而这些又取决工资水平,因为,工资的变化可以用来衡量劳动的净收益。因而,非熟练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工资率,除此之外,还有工作环境等因素。工资有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分、时间工资和任务工资之分。劳动者的贫富、报酬的高低取决于劳动的实际工资而非名义工资。
第十七章讨论了熟练劳动的供给和教育、培训问题。正常供给定理也适用于熟练劳动的供给,但熟练劳动的供给还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对熟练劳动的教育等。马歇尔夫妇深入研究了教育的好处,他认为,对熟练劳动力的教育需要资本投入,并且,资本投入的成果会在熟练劳动力以后的工资中得到体现。熟练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者自身净利益的估算和父母对孩子的净利益的估算。如果要完全了解不同类型熟练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还需要考察分析那些吸引或者排斥人们从事某一行业的各种各样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某一行业所需要的产业素质,以及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等。马歇尔夫妇还认为,熟练劳动的供给难以调整到与熟练劳动需求相适应的水平上。
第十八章探究了不同类型经营能力供给的决定因素,以及一个行业的管理报酬率如何影响这一行业中经营能力的供给。经营能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管理报酬,一般来说,某一行业的管理报酬越高,则该行业中经营能力的供给也就越多。尽管在一个行业中,决定经营能力供给的所有的基本因素与决定熟练劳动供给的所有的基本因素是相同的,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不同:一是经营能力供给中的平均管理报酬难以确定;二是经营能力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行业范围内必要的资本供给。
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讨论了正常利息、正常工资和正常管理报酬的决定因素。一国资本与产业的总的年净产值称之为“报酬-利息基金”,其数额大小取决于资源的范围、富有程度及其投入到农业、开采业、制造业后的生产效率情况,以及其他影响产出增长的因素,例如技术、劳动分工等。第十九章探究了“报酬-利息基金”如何被划分成资本以利息形式所获得的份额和产业以报酬的形式所获得的份额。资本供求定理与商品供求定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正常利率取决于既定资本存量下的资本需求以及资本相对于其他资源的稀缺性;当全部的资本供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时,利率便会达到均衡状态。从长期看,正常利率会逐步下降,但下降速度会越来越慢;而且,正常利率可能会无限地接近其最低值,但始终不会达到最低值,我们也无法使用什么方法来推测正常利率的最低值是多少。
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探究了产业所得的份额如何在不同等级的非熟练劳动、熟练劳动和经营能力之间进行分配。如果已知“报酬-利息基金”的数额以及该数额在利息份额和报酬份额之间的分配方式,那么,每一个行业的工资取决于报酬份额的再分配方式。因此,一个行业的正常工资取决于它与其他行业正常工资的比较,其工资(或者更严格地说是其净利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该行业才能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中获得充足的劳动供给。劳动的充足供给又取决于该行业的工作难度、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昂贵程度,以及该行业对自然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要求。当某一行业的实际工资上升到其正常工资水平之上时,则进入这个行业的劳动力就会增加;当实际工资下降到正常工资水平之下时,情况则相反。所以,正常工资就是该行业的均衡工资。马歇尔夫妇还研究了工资的动态变化,他认为,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一个人的工资会等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贴现值。但是,在实际中,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管理报酬与正常工资不同的是,只有掌握了资本的人才能获得管理报酬。对此,马歇尔夫妇对从事相同行业的两个人所获得的管理报酬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自有资本的人能获得全部净利润,而使用借贷资本的人只能获得部分净利润(需要从净利润中减去借贷资本的利息)。在竞争条件下,在行业风险、不舒适度和所需努力程度相同,且需要同等稀有天赋和昂贵培训的行业中,当投入的资本数额相等时,其所产生的利润也会持续地趋于相等。但是,也有两种特例:一是大额资本的所有者将部分管理权委派给其下属;二是小公司的专业化。在这两种情况下,管理者均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第二十二章讨论了正常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正常价值定理的内容是:当商品的正常生产费用等于商品的价值时,商品的正常供给引致了等量的商品需求,由此决定的价格便是商品的正常价值;某一商品的市场价值偏离其正常价值的幅度,取决于商品供给状况与需求状况之间的关系。正常价值理论是着手探究所有无规律、不公平市场价值的出发点,正常价值理论是市场价值理论的基础。在这一章中,马歇尔夫妇还指出,经济学在理论与新现实之间的交替作用下逐步向前发展:运用理论来寻找、解释新现实,运用新现实来修正、扩展和强化理论。
(三)第三篇:关于市场价值的理论
第三篇共有九章(第二十三章至三十一章),讨论了市场价值这个主题。在某些方面,第三篇是《产业经济学》中最有趣的一篇,因为,在这篇中,马歇尔列出了许多新材料并进行了详细讨论,而这些新材料没有出现在别处。
第二十三章讨论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这是一个与正常价值有关的主题,因为,在第一篇、第二篇的讨论中都假定:货币购买力恒定不变。严格来说,对这个主题的充分的讨论,属于“贸易与金融经济学”的范畴,这原本是计划在第二卷中才讨论的话题。影响货币购买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流通中的贵金属数量;影响货币购买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供给量,这个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是银行信贷。商品价格和工资交替上涨,互为推动,同时推动商品市场需求和银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第二十四章以水产品市场、谷物市场、住房市场等为例,分析了当商品的正常价值缓慢地上升或者下降时,商品的市场价值如何围绕其正常价值上下波动,即市场波动问题。生产者与交易者都试图预测市场价值的每一次波动,当他们的预测成功时,市场价格会被调整到接近正常价格的水平;当他们的预测失败时,市场价格就可能会严重地偏离正常价格。水产品市场的例子说明了商品定价的困难。谷物市场的例子说明:是买者的行为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者的行为决定市场价格。住房市场的例子说明:对未来需求量的错误判断会导致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取决于供给的反应;在大量使用固定资本的产业(例如,煤炭业、钢铁业等)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更容易发生剧烈波动,而且这样的价格波动有一定的商业周期,在萧条之前,市场价格趋于快速上升;而在萧条时,市场价格则急剧下降。马歇尔夫妇指出,一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例如,棉花)会影响它的替代品的价格(例如,羊毛),并研究了价格波动的传播特点。在本章的最后总结中,马歇尔夫妇指出,市场价格的波动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波动,而不是生产成本波动引起价格波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李嘉图和穆勒也曾经进行过初步的研究。
第二十五章分析了习俗对地方性价格和工资变化的影响,以及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市场上出现差异的可能性。当商品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商品,商品价格的地方性差异及变化的主因是运输费用、竞争尤其是进入到新市场的渴望,有时可以消除这种差异。当商品是不可移动的商品时,商品价格的地区差异明显且非常重要,例如,土地地租的地区差异。在一些古老的村庄,市场完全是本地化的和长期形成的,商品的不可移动是习俗的结果;当习俗不再重要时,竞争就开始破坏商品的不可移动性,但自由竞争在决定土地租金时所遇到的障碍仍然是历史遗俗。工资的地方性变化的一个代表性例子是女性工人工资的变化。利润的地方性变化可能是由利息的地方性变化所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管理报酬的地方性变化所引起的。各国经营小店的店主所获得的管理报酬的差别非常大,例如,在德国,小店店主的管理报酬很低,而在美国,小店店主的管理报酬却很高。地区零售价格的差异在大城市内也开始出现,例如,伦敦东区与西区之间的差异,但是,零售价格的差异比批发价格的差异要小。
第二十六章讨论了垄断与联合及其对利润、价格变动产生的影响。很少有垄断是自我形成的,有些垄断的形成是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更多垄断的形成是因为生产者之间的联合。这样的联合在过去经常存在,而且在现在依然存在,尽管这样的联合不容易组织,也不容易保持。由联合形成的垄断会使得商品供给减少、商品价格上升,形成垄断价格。垄断中的一个极端是完全垄断,或者形成于生产要素或者资源的所有权,或者形成于独有的专利权。但是,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掌控在已经形成了行业联盟的少数几家公司手中时,该行业也就难以实现完全垄断。在因联合而形成的垄断组织中,垄断厂商的相对规模不同,以及垄断所在行业的特点,可能会使一些垄断厂商认为违反联合协议(例如,提高产量,降低价格)是有益的。在商品难以运输的地区,组建行业联盟以限制供给、抬升价格,是有益的,但应具有相应的条件。在许多地方,由雇主所组建的联盟来压低工资,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雇主联盟都已经具备了成功压低工资的所有条件。这表明,在这些地方,工资不再由习俗所决定,而开始由合约所决定。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章讨论了工会及其对工资的影响、仲裁与调解问题。工会是在同一行业工作的人的联合,是一系列运动的现代代表,其主要目标是为会员争取更高的工资、更短的工作时间、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在健康、生死、意外事故、失业、解雇、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为会员提供帮助。第二十七章的大部分内容是描述性的,主要是回顾工会的发展历史,包括工会在19世纪的成长过程、最初的形态、与中世纪同业工会之间的联系,以及工会的主要目标及其实现手段(例如,举行罢工、在罢工时担任纠察、集体讨价还价等)。在这一章中,马歇尔夫妇还讨论分析了罢工成本、工会制定政策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第二十八章和第二十九章讨论了工会对工资的影响。工资是劳动者从工资-利润基金中所能获得的份额,工会很有可能会使得劳动者的工资获得以前从未有过的普遍性的上涨。但是,如果由于罢工的发生导致了工资的普遍性上涨,从而使得雇主的利润趋于下降,那么,从长期来看,罢工会起反作用。不过,如果由于罢工引起的工资上涨导致雇主缩减工人的雇佣量,那么,罢工对资本积累就不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就业机会可能会得以维持。在第二十八章中,马歇尔夫妇还批判了古典主义的工资基金理论,因为古典主义的工资基金理论依赖于以下假设:所有的工资都是用那些已经确定为资本的财富来支付,这导致该理论忽略了辅助性资本转化为报酬性资本(可以用来支付工资)的潜力,因而也就忽略了劳动者移民和其他因素。
第二十九章研究的是,当行业工会成功地使劳动者获得了工资上涨时,这种工资上涨很少是完全以牺牲利润为代价而获得的;雇主几乎总是能够将工资上涨的全部负担转嫁给他人;并详细讨论了工会成功地使工资上涨所应具备的条件。这一章的结论是,总体上来说,任何人都不能以损害他人更多的幸福为代价来获得自己的利益,同理,工会也不能总是通过罢工的方式来争取工资的普遍性上涨,对于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冲突,仲裁与调解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办法。
由此,第三十章深入讨论了仲裁与调解问题。在法国,长期以来,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与合同履行有关的纠纷往往是由劳资纠纷调解委员会来解决,如果调解失败,则纠纷就应该提交给仲裁机构,由仲裁员来裁决。调解委员会或者仲裁员做出裁决时会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就如人类自身生活的多样性一样;但是,调解和仲裁工作能否成功取决于雇主和雇员对调解决定、仲裁决定的遵从程度。在这一章的最后,马歇尔夫妇认为,生产中雇主和工人的对抗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与其坚持这种对抗,还不如在生产中保持合作,这样很可能对工人更有利。这就引出了第三十一章的主题。
第三十一章讨论了合作问题。在这一章中,马歇尔夫妇将英国最伟大的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视为英国合作运动之父,罗伯特·欧文的理想是通过抑制竞争的残酷力量,并代之以兄弟般的信任和联合来重塑世界,因而,“合作信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受到了精明的实干家的热切追捧;合作提倡保护私有财产、坚持自立自救、反对政府救助和所有不必要的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合作致力于推动诚实、公平正义、节约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实践。马歇尔夫妇研究了信用合作机构和零售合作组织,并讨论了产业伙伴关系和合作生产的可能性、零售合作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特点。在这一章的最后,同时也是《产业经济学》的结尾,马歇尔夫妇希望各行各业中的合作运动能够给英国的民众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这一章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章的内容显示了马歇尔年轻时的社会主义倾向,以及马歇尔对罗伯特·欧文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