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分类与政策建议
1.“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中国内地)的分类
通过对国内城市国际贸易效率及资源占有状况的交叉对比,结合城市历史、现状与发展后,得出如下结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可分为三大类:
优势支点城市:贸易额高、增速稳定的贸易中心城市。
潜力支点城市:贸易额较高,增速较快,或遇制度瓶颈的贸易支点城市。
战略支点城市:极具区位优势、目前各方尚有待发展的贸易支点城市。
(1)优势支点城市。
总体特征 根据评价结果,传统国际贸易发达的城市在国际贸易规模庞大,区域优势明显,贸易环境出色,产业结构完善,国际吸引力强,一直是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作为国际贸易优势支点城市,可以倚重并发挥其在“一带一路”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具有长期规划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完善、辐射周边市场广阔等特点。
典型城市 在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一位。上海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具有丰富的国际化人力资源,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大自由贸易区。2014年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近2.9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全国的11%。
政策支持与长期规划: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城市,上海在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上,长期保持政策连续性。根据《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4—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上海将加快“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决策部署,其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重点推动“两个创新”(推进贸易制度创新、推进贸易方式创新)、“两个提升”(提升贸易主体能级、提升贸易服务功能)、“两个完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贸易投资环境)。
区位优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向外通达全球市场,向内辐射我国腹地。2014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6亿吨,口岸货物进出口约占全国的27%、全球的3%,全面超越中国香港、新加坡;服务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30%、全球的2%左右(上海统计网)。
产业基础:长三角是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集中大量开发区、产业园区,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上海代表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明显。长三角日益成为吸纳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支持下将大有可为。
周边辐射: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城市集群,经济发达,周边人口一亿多,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能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高级人才和劳务。而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让上海具备了强大的辐射能力。
增长平稳: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贸易规模,并且吸纳了长三角地区的贸易。如果上海希望提高外贸增速,就必须扩大其辐射带,寻找新的增长点。
图1 2008—2014年上海对外贸易总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图2 上海市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综合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CEIC、WIND。)
(2)潜力支点城市。
总体特点 此类城市具备相对较大的国际贸易体量和稳定快速的国际贸易增速,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成为国际贸易支点城市上还有比较明显的瓶颈。而一旦打破这些瓶颈,实现资源的完整配置,这类城市将会实现一个相当快速的发展。
潜力支点城市国际贸易效率较高、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某些方面软硬件欠缺,发展遇到瓶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的是缺乏更高层级的整体规划,有的受限于行政级别,难以获得全国乃至全省的统筹规划和支持。
典型城市 浙江义乌是该类城市最为典型的代表。义乌人口75万,2013年出口182亿美元,2014年出口237亿美元,同比增长30%,增幅高出浙江和全国20和24个百分点,全年对浙江省外贸出口增量贡献率达22%。其外贸网络密集程度仅次于深圳,位列全国第2,跨境快递日均流量超35万票,居全国第4(义乌政府官网)。
城市优势: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南通广东、福建,西接长江腹地,东靠中国最大城市上海,区位优势明显,货物运输便利。义乌有着良好的商业氛围和政策环境,政府积极追求外贸领域产业转型,将拓展服务贸易作为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任务;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中央和地方各项政策;推动建立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着力促进服务贸易重点行业扩大出口;积极培育进口市场;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提升义乌城市国际化水平与吸引力。这些都使得义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总体来说,义乌作为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发展潜力后劲儿十足。
图3 义乌市国际贸易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CEIC、WIND。)
图4 义乌市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综合指标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CEIC、WIND。)
发展瓶颈:软硬环境的欠缺制约其进一步的提升。而这类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当地政府明显力度不够,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推动和支持,从而提升城市地位、优化城市布局、提升资源聚集能力等,进而使城市具备成为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完整条件。
第一,市场国际功能不强,产业支撑较单薄。义乌市场虽然外向度为60%,但进口、转口贸易水平偏低;支撑市场发展的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缺乏高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知名的品牌较少。
第二,中央商务区尚未真正形成。在建的金融商务区和总部经济区,引进的世界知名企业、全国知名企业不多,金融、商务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
第三,与国际陆港城市相配套的交通网络正在构建。义乌对外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逐步成为国际性的物流中心。与北京等中心城市直航航班数量方面稍显不足。
第四,高等院校规模较低,涉外人才储备有限,文化、教育、科技和环保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还较为薄弱。
从蛛网图可以看出,义乌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多层次、宽领域交通运输网,而且也要在电商和金融信息等方面继续深化打造国际级“内陆港”。
(3)战略性支点城市。
整体特征 这类城市在整体排名中比同级别城市偏后,甚至有些城市未能上榜,从分布上主要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其国际贸易量较小,国际吸引力一般,但通过该类战略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国内、国际城市的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辐射和撬动作用,是发挥以点带面作用的重要节点。该类城市中比较典型的是西安和乌鲁木齐。
典型城市 乌鲁木齐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全市2010年总住人口262万,不仅是新疆,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
乌鲁木齐区位优势显著,国际贸易体量较小,软硬件条件存在不足,在排名中未能进入榜单,但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建设不能缺少乌鲁木齐。
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层次性贸易网络,建成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出口加工区、1个一类口岸和7个二类口岸,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乌鲁木齐的纽带作用,加强跨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口岸发展,提升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应是发展重点。“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建设要解决西部及中亚地区地广人稀、运输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必须发挥乌鲁木齐支点作用,形成“支点城市+配套城市”的网络化格局(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
图5 乌鲁木齐市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综合指标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CEIC、WIND。)
2.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现有发展程度及未来发展潜力不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位置不同,因而在优先顺序、政策扶持倾向方面各不相同。
应当推动“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建设,形成“支点城市+配套城市+末端城市”的框架性网络,实现其“以点带面”的功能,逐步实现网络的密集化发展。
(1)在国家战略层面,以“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评价体系为理论参考,全面科学地规划支点城市建设,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推动贸易畅通。
第一,把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考虑沿线各城市特点,综合考虑各省、各区域利益,促进产业升级的实现。
第二,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专门的协调机制,科学研究、综合规划、有序推进。“一带一路”支点性城市建设应当着重确定几个方向,包括贸易便利化改革、现代商贸体系的构建、贸易平台的建设、政府职能的转变等。
第三,中央与地方协调推动,抓好重点城市。没有国家的战略布局,无法实现贸易支点城市的资源获取、市场拓展和资本筹集;没有地方政府在外贸措施上的扶持,也无法实现产业布局的具体落实与实现。
(2)在区域布局上,规划和建立海陆统筹、东西互济、大小兼顾的支点城市体系。
第一,巩固优势支点城市地位,有序形成一批高标准的创新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从推动贸易制度创新、贸易方式创新、提升贸易服务功能、实现国际贸易便利化入手,进一步发挥现有城市的支点性作用、辐射带动力,积极促进现有城市的金融及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破除潜力支点城市的制度瓶颈,加快行政体制改革,释放外贸潜力。潜力城市的发展要从打破行政级别束缚入手,明确规划发展目标及路径,提升城市软硬件条件,提高城市的国际吸引力。从产业布局上,应当选择周边具有较好的工业企业布局的、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从交通运输上,应当选择国际物流便利的城市。例如义乌毗邻宁波港,是“义新欧”班列的起点,同时具备国际机场等优势,既能够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又能够面向内地、面向亚欧大陆腹地。
第三,大力扶持战略性支点城市。战略城市的发展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方政府的创新意识、开放思维,全方位提升,实现城市国际贸易规模的发展、国际贸易效率的提升。长远必须推动战略城市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第四,统筹协调支点城市辐射带。支点城市辐射带位于各类支点城市周边或交通干线沿线,在国际贸易发展上相对缓慢,但也有发展国际贸易的需求,也要实现与“一带一路”规划的对接。该类城市的发展要注意与支点城市的配套,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相互争夺资源的局面。而这种协调工作单纯依靠地方规划是比较难实现的,同样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动。
(3)推动持续发展,高标准推进支点城市建设。
第一,与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相互配合,充分利用“畅顺大通道、提升大经贸、深化大合作”的海关服务措施。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结合《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形成国际贸易支点城市与全国流通节点城市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格局。充分利用海关总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16条举措,促进互联互通,促进与沿线国家经贸产业合作,提升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
第二,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城市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及松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升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国际吸引力,推动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现代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配套服务业的发展,逐步使国际贸易支点城市成为运转高效、国际吸引力强、跨国企业的现代国际贸易城市。
第三,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外国际贸易支点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中央引领、地方主动,深化国际贸易支点城市之间(国内外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结成友好城市,深化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发展应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序布局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并推动更多城市成为国际贸易支点城市,为建设“一带一路”、推动贸易畅通打下坚实基础。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环球时报》编委(主管评论、社评),201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2014年中国智库十大代表人物。译编著有《世界治理:一种观念史的研究》、《政治思想中的国际关系学》等。2013年初参与创办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该智库是入围“全球智库150强”的七家中国智库之一。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发表《第一时间解读“一带一路”政策文件》、《“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金融如何支持“一带一路”建设》、《“Marshall Plan”Copycat Allegations Misleading》、《“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与对接》及金融投资类文章多篇。
陈晓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发表《“一带一路”与美“新丝绸之路”的相遇》、《阿富汗随笔(一):“战略通道”与战争,丝绸之路与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