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开启新时代
2014年12月7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在《名利场》上发表的题为《中国世纪》(Chinese Century)的文章认为,根据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最新GDP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在我看来,中国GDP超过美国,既是发展之必然,也是预料之中的历史大事件。它不仅影响世界历史,而且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南方国家迅速崛起和加速现代化的新时代。从更准确的意义上看,这不只是“中国世纪”,而且是“中国引领南方共同崛起的时代”。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中国GDP超过美国的历史“大事件”?这不得不提到著名的世界经济史学家,已经过世五年的安格斯·麦迪森(1926—2010),他是最早的预言者。
1998年,麦迪森在他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一书中,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看未来趋势,大胆预言:中国可能会在未来数十年中继续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他首次采用购买力平价方法,预测1995—2015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5.5%,美国为2.1%,到2015年时中国GDP将达到并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GDP的100.7%。
麦迪森一直认为,使用汇率法进行的国际比较是一个误导性的指标,这将导致错误地理解全球地缘政治。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卢布贬值导致俄罗斯GDP总量在世界的地位如同过山车。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介绍,一个月前俄罗斯GDP处在世界第6、第7位,因为最近卢布下跌,俄罗斯的GDP一下子就跌到第15位。现在卢布出现反弹,目前又处在第8、第9位。这是因为汇率法既不能够客观地评价一个大国在世界的实际地位,可能高估了美国,低估了其他发展中大国,又无法避免因现价美元的汇率变动引起的“大起大落”。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推行国际比较项目的原因。国际机构一致认为,购买力平价法将国家的经济衡量指标(如GDP)换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比汇率换算法更能直接衡量货币购买力。
2014年4月底,世界银行根据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的结果推算,按购买力平价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2014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同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公布,中国按购买力平价(PPP)算法的GDP为17.632万亿美元,美国为17.416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01.1%。这反映了两大国际机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与麦迪森的预言不谋而合,都将载入现代世界经济增长历史记录中。
斯蒂格利茨正是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研究,发表了《中国世纪》的文章。正如他所言:当人们书写2014年的历史时,一个很少被人关注但很重要的事实是:2014年是美国能够宣称自己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最后一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回到了那个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有的位置。
我在我的著作中(胡鞍钢等著:《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不仅引用了世界银行GDP的最新数据,而且首次采用发电量作为衡量一国的现代化因素,并以美国发电量为100%。我们最重要的发现是:1900年中国的发电量仅相当于美国的0.01%,换言之,美国的现代化因素相当于中国的1万倍。到1950年,中国的发电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2%,换言之,美国的现代化因素相当于中国的80多倍。到1980年,中国的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的12%,美国的现代化因素相当于中国的8倍之多。但到了2010年,中国的发电量就已经相当于美国的97.2%,2013年更是超过了美国,达到了美国的126.5%。这就验证了中国不仅是在GDP(价值量)上超过美国,而且在现代化因素——发电量(实物量)上也已经超过了美国,前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而后者则是实实在在地测定出来的,不过两者之间呈同方向上升,反映了中国如何快速追赶美国并超过美国。
我的结论也十分清楚:中国虽然是现代化的落伍者、挨打者,还是后来者、追赶者,但仅用了60多年的时间,成功地走完了美国花上几百年的现代化过程,完成了现代化追赶的第一步目标,即在主要现代化指标的总量方面超过美国。与此同时,又开始了现代化追赶的第二步目标,即在主要现代化指标的人均方面继续追赶美国,并在构建共同富裕社会、创新绿色现代化、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等方面超越美国。从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来看,依然是“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