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读懂孩子生活方面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想法
一个人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经过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孩子的生活方面的行为会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读懂这些行为背后的真相,将帮助你更好地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爱玩冲水马桶,要满足孩子的探索欲
行为表现 爱玩冲水马桶
笑笑从小就是个风风火火的小丫头,为了她的安全,一家人操了不少心。最近,爸爸妈妈渐渐发现,这个刚满3岁的孩子,又多了一个不安全的行为——喜欢玩马桶。
刚开始,笑笑只是对马桶的冲水按钮感兴趣,每次看到大人用手按过后,她就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不停地按下去,听着“哗啦哗啦”的水声,她会站在那里呵呵地笑个不停。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还不停地阻止笑笑,告诉她不要浪费水,但是她哪里肯听,边玩边乐呵呵地说:“真好玩,真好玩!”爸爸妈妈认为劝阻没什么用,干脆就不管她了,让她去玩吧。
过了一段时间,笑笑又喜欢拿着刷子趴在马桶圈上刷马桶。与其说是刷马桶,不如说是玩水,而且被马桶里的水溅了一身也是常有的事。看到这种情形,爸爸妈妈头疼不已,尽管尝试了多种办法,但也都无济于事。
然而,最近,笑笑又对水箱感兴趣了。有一次,妈妈看到笑笑踮着脚尖想把上面的盖子弄下来,因为担心她会把水箱盖子打碎,就想过去帮忙,但是笑笑坚持非要自己弄不可。
看到这种情形,妈妈把心一横,想了想,干脆不管她了,让她一个人去倒腾吧,大不了打碎了就换个水箱盖子。可是,刚走进书房,她的心又开始悬了起来。于是,妈妈就偷偷地藏在笑笑身后。她发现笑笑很小心地将马桶水箱的盖子搬下来,接着又很小心地放到地上,然后将盆里的水倒进水箱里面,之后又将水箱盖子从地上搬起来盖上去;最后,笑笑又按下冲水按钮将水全部冲走。
在整个过程中,妈妈始终是提心吊胆的,生怕马桶盖子掉下来砸到孩子的脚,又担心笑笑会把水泼了自己一身。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笑笑做得非常认真仔细,而且她的衣服几乎没有溅到水。
看到笑笑“大功告成”,妈妈急忙悄悄地溜回书房,因为她知道,女儿每完成一件“工作”后,都会向大人“表功”的。
果不其然,笑笑兴高采烈地来到书房,笑眯眯地说:“妈妈,我把水倒进水箱里了,真好玩。”
妈妈听了,故作惊讶地问:“你怎么把水倒进去的呢?”
笑笑歪着小脑袋,自豪地说:“我用盆接水倒进水箱里的啊。”
妈妈又装出一副好奇的表情,蹲下身来问她:“水箱上面有盖子,你怎么弄的呢?”
“我把盖子搬到地上放好,再把盆里的水倒进去的啊。”笑笑认真地说完以后,就高高兴兴地玩去了。
心理语言 马桶是个有趣的“玩具”,充满了神奇和想象
孩子充满了求知欲与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而他们之所以喜欢马桶,就是因为在孩子眼里,这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东西,以前没见过。而且只要轻轻按一下,这个“玩具”就会发声,更奇怪的是,还会流水。所以,年幼的孩子都喜欢玩这个“玩具”,想知道它的“肚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更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拆开来看看究竟。其实,这是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
专家指导 把玩乐权交给孩子并做好保护工作
虽然说很多孩子都有爱玩马桶的嗜好,但是安全隐患也着实令人担忧。那么,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大人又该如何引导,才能既不扼杀孩子的童真,又保证孩子的成长安全呢?
1.把玩乐权交给孩子自己
以孩子爱玩马桶的事情来讲,这是孩子的好奇心理特征的表现,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闻一闻。其实,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孩子想弄清楚这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只是想探究隐藏在玩具里面让他们感到神秘的东西。所以,家长不要因为马桶的卫生问题而不让孩子玩。其实,家长的这些想法控制了孩子的玩乐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2.做好保护工作
当孩子靠近马桶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在一旁观察和保护,以防止孩子发生危险。同时,家长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些马桶的知识,告诉孩子马桶是大小便的地方,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这里“臭臭”“脏脏”,一定要远离。
宝宝爱玩“脏东西”,是认知自然的需要
行为表现 收藏废旧物品,当宝贝一样玩
前几天,趁着双休日的时间,妈妈想把家里彻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没用的东西,她就会顺手扔在客厅的地上,全部收拾好后再一并处理。
可是,就在妈妈打算再收拾这些废弃物品时,却发现被刚满4岁的儿子涛涛偷偷地转移到自己的房间收藏了起来。
于是,妈妈好奇地拉开儿子房间的储物抽屉,竟然是满满一抽屉的“垃圾”:有糖纸、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还有破损的包装纸、五颜六色的吸管。看到眼前这一幕,妈妈顿时目瞪口呆。
这些东西多脏啊,孩子怎么能把它们放在抽屉里呢?没经儿子同意,妈妈就急切地要清理这些杂物,但是涛涛立即大叫着扑上来,这也不肯丢,那也不能扔。妈妈看到孩子这样,简直是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个‘破烂王’!”
妈妈想到早在涛涛两三岁的时候,他就喜欢把这些废旧物品当宝贝一样玩。
有一次,涛涛在小区花园里玩,玩着玩着,突然开心地跑向妈妈身边,并大喊着:“妈妈,妈妈,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宝贝!”
妈妈很认真地看着儿子手里拿的“宝贝”,令她吃惊的是,竟然是一个脏瓶盖。
妈妈见了,反而语气严肃地对涛涛说:“这个东西非常脏,而且还有一点儿‘异味’,我们不玩它,把它丢掉,你说好不好?”但是,涛涛正玩得不亦乐乎,哪里肯听妈妈的话呢?
后来,涛涛经常捡回一些“宝贝”,像石头、沙子、树叶、瓶瓶罐罐什么的,然而,这些“宝贝”在大人眼里就是十足的“破烂儿”。
心理语言 “脏东西”是最好的自然玩具
其实,不只是涛涛爱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喜欢收集各种废旧物品作为自己的玩具。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带孩子出去玩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地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捡起来再说,对此,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些东西太脏了,不能玩,赶快扔掉”,但孩子就是不愿意扔掉。
不可否认,父母因为顾虑这些脏东西不卫生而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之所以把这些“破烂”当作“宝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么,为何孩子喜欢这些“破烂”呢?
1.“脏东西”是孩子最好的自然玩具
这些“脏东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也源于大自然。所以,孩子出于本能自然需要像沙子、石头、泥土这些“脏东西”。可以说,这些“脏东西”与孩子有一种不解之情,他们天生就喜欢亲近它们,把它们当作自然的玩具来玩。
2.孩子眼里的物品没有贵贱之分
在孩子的眼里,物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那些在大人眼里的“破烂”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宝贝”甚至比买来的高级玩具更能激发孩子探究与活动的兴趣,摆弄起来也更有乐趣。
专家指导 理解、支持这一行为并引领孩子探索
孩子玩“脏东西”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1.玩“脏东西”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需要
孩子眼里的“脏东西”有利于孩子智商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因为孩子的思维与成人的是不一样的,孩子是通过游戏、玩耍来锻炼思维和创造力的。所以,孩子在玩“脏东西”的时候,也是在调动大脑的思维。
2.玩“脏东西”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
从孩子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是通过游戏、玩耍来认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耍这些成人眼里的“破烂”时,也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机会。所以,孩子经常玩耍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脏东西”可以增强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
既然孩子玩脏东西并非一件坏事,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1.家长要有同理心
看到孩子玩“脏东西”或是郑重守护自己的“宝贝”时,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捡到的“宝贝”扔掉,也不要武断地禁止孩子玩,而是应该认可孩子的这种行为。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都市高层公寓里的孩子,既不能上树掏鸟,又不能下河摸鱼,对于孩子的这种单调生活,家长更应该理解、支持。而且另一方面,幼年时期频繁地被限制和否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会无情地扼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探求。
2.保证“脏东西”对孩子安全无害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丰富,不能准确识别物品的安全隐患,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把关,确保他收集的物品安全无害。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在肯定孩子收集热情的前提下,提示孩子某些物品该如何正确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头上,以防窒息;小颗粒不能塞进嘴里,以防异物入体等。
3.陪伴孩子游戏
孩子整理“破烂”并玩耍这些东西时,如果家长也能参与其中,不仅能使乐趣大增,亲子感情也会随之升温。比如,孩子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各种树叶分类贴到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并引导孩子命名,由父母来书写。
4.引领孩子探索
很多孩子面对收集来的“破烂”,可能也玩不出名堂,这时候,家长就要多点拨,多指引。比如,孩子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里面装些小东西摇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了。这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牙膏盒和身边的哪些东西相似,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把两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可以制作望远镜,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贴在一起,可以制作笔筒。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尝试,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5.积极暗示孩子,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多数父母一看见小孩子玩肮脏的东西,就本能地把它夺过来,而且还要骂他,甚至于还要打他。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点儿不喜欢父母了!因此,应用积极的暗示,不应用消极的命令。此外,家长还要尽己所能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充分的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孩子爱拆东西,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
行为表现 爱拆玩具汽车
天天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他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爸爸妈妈给他买了很多。可是,刚刚买来的新玩具,过不了几天就被天天拆得七零八落,搞得家里一片狼藉。
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育,天天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爸爸妈妈只好这么想:或许等儿子长大了,就不会再有这个坏毛病了。于是,他们只好默许儿子的“破坏行为”。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天天也慢慢长大了,然而拆东西的坏习惯有增无减。有时候,他会提个塑料桶,跑到阳台上用锯条锯开;有时候,他会偷偷拆下电脑上的低音炮,拆不开就用榔头砸……
天天5岁生日那天,竟然把姑姑从外地寄给他的生日礼物——遥控警车给拆散了。当天天爸爸下班回到家,看到散落满地的玩具时,气坏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没多想就朝天天的屁股打了过去,接着又是一顿教训,语气严肃又生硬地说:“以后再也别想要玩具了”。
天天“哇”的一声号啕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于心不忍,就过去安慰小孙子,可是越安慰哭得越厉害。此时天天的爸爸妈妈无奈地对视了一眼,儿子的“老毛病”到底该怎么办呢?
心理语言 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
相信很多家长都面对过孩子的“破坏行为”。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并非故意在“破坏”。当孩子看到玩具汽车会跑、玩具飞机会飞时,他们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们就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看看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
专家指导 具有宽容心态并引导孩子思考
既然“爱拆东西”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正常行为,那么,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1.要有宽容的心态
父母应该认识到破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时,不必限制,也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更不能说出“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之类警告或是威胁的话。要知道,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2.尽量鼓励并参与孩子的“创作过程”
孩子的“破坏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这对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并培养孩子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拆心仪之物时,不妨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讨论一下,并跟随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物品恢复原样。
3.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
在鼓励孩子的“破坏行为”之余,家长还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看到皮球一拍就跳得很高,家长可以问:“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看到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不过,家长提出问题后,还要主动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发孩子的思考。
喜欢玩锅碗瓢盆,敲敲打打锻炼协调性
行为表现 倒腾厨房里的锅碗瓢盆
婷婷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她喜欢上了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对发出“叮当叮当”响声的锅碗瓢盆更是情有独钟。
每一次,婷婷都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张开粉嫩嫩的小手去抓她可以够得着的锅盖。有时候,她一拿就拿动了,然后对着锅碗瓢盆笑个不停;有时候,她压根就没拿住,当锅盖掉到锅上,发出清脆的一声时,她会马上再捡起锅盖,再松手,再捡起锅盖。就这样,婷婷不停地玩弄锅盖,听锅盖发出的声响。这种反反复复的动作总是让她乐此不疲,哈哈大笑。有几次,婷婷竟然会把一个瓢拿在手里玩一个小时,而她自己一点儿也不会厌倦。
但是,有一次,婷婷的手不小心被小锅盖弄伤了,虽说问题不大,但是妈妈火冒三丈,不由分说地朝她的手臂“啪”地拍了一下。婷婷“哇哇”大哭起来。
从此之后,婷婷就再也没有摸过锅盖,再也不敢轻易踏进厨房半步了。
心理语言 敲敲打打锻炼协调性
玩耍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份特殊礼物,即便是刚出生的小宝宝,还没有说话、走路以及自理的本事,大脑却已具备了归纳、提炼、认知的能力。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智慧是需要与自由自在地玩耍相结合的,这样孩子才能按部就班地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与其劝说孩子乖乖地坐在那里,跟着大人念书、认字、背诵诗词,还不如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不安分的孩子们到处去探索、攀爬、触摸……事实上,这样玩有助于孩子认知日常用品的模样、质地和手感,观察它们的用途,体会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孩子敲敲打打的动作,也能锻炼他们的协调性,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对家长来说,让孩子自由玩耍的确比较麻烦,既需要我们事后认真地收拾和洗刷,又需要我们巧妙地引导和保护。但是,家长可想过:你的费心和耐心换来的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发育和成长。如果我们怕麻烦、没耐心,将孩子的玩耍视为调皮捣蛋,阻止孩子的玩耍,那样我们只会阻止他们思维的发展,妨碍他们智力的进展。最终,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专家指导 与孩子一起玩生活游戏
不过,支持孩子玩生活用品,并不等于什么东西都允许孩子玩,而是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和爱好,给他们准备一些生活素材,让他们动,让他们玩,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以下几种生活游戏值得让孩子玩一玩,特别适宜年幼的孩子。
1.筷子敲碗的游戏
家长先给孩子准备几个大小、材质不同的碗,再准备一双筷子,然后将碗一字排开摆放在桌子上,让孩子随意地敲击。因为敲不同的碗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试着总结不同的碗敲出的声音有哪些特点。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边哼儿歌,边敲击不同的碗,从而演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律。这个亲子游戏能够训练孩子的韵律感和听觉能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吃饭的时候,最好别让孩子拿筷子敲碗,并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在别人家做客时,就更不能这么做,要让孩子明白这意味着对主人的不满,也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2.和孩子打水仗
家长先准备两个盆子,并将它们装满清水,然后,把盆子放在孩子能把水拍出的地方,然后和孩子打水仗。这种游戏需要两个人玩,或是父母参与进来,或是让孩子和小朋友玩。当然,这个游戏在夏天玩最适合不过了。
总之,在孩子摆弄锅碗瓢盆的过程中,家长要始终抱着一种接纳和欣赏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中寻找到快乐,才会让孩子玩得开心,越玩越聪明。
宝宝爱爬高,感知空间和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
行为表现 宝宝爱爬高
牛牛今年刚满4岁半。从小到大,牛牛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常被大人戏称为“小猴子”。的确,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没有一刻会安静下来。
最近一段时间,牛牛对“爬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饭桌、沙发靠背、床上的栏杆,这些东西在牛牛看来都像大山一样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诱惑着他毫不犹豫地迈开自己的小脚丫。
这一天,牛牛的爸爸发现儿子又搬着小板凳爬书柜了,看那架势,他还想攀着书柜爬上阁楼。看着儿子做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刘先生真担心儿子会从高处摔下来。
“牛牛,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以后不能再往高处爬了啊!”每每看到牛牛做出的“壮举”,父母总是替他担心不已。可是,牛牛面对如此的教导,反倒撇嘴,等父母看不见的时候,他又会搬起自己的小板凳,开始寻找下一个“爬高”的目标。
心理语言 感知空间,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
一般来说,蹒跚学步的孩子对于爬高往往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这该如何理解呢?
1.爬高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
两岁左右的孩子精力旺盛,喜爱运动,好奇心强烈,而爬高恰恰能够帮助他们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存在的心理。因为在孩子看来,自己爬得越高越能向父母证明:自己是个勇敢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和肯定。
2.爬高是孩子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
爬高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当孩子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发现自己能够把握这一空间高度时,就会再一次去探索更高的空间。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长大后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能力。
3.缘于孩子想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
孩子与大人彼此身高上的差距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敏感的神经,认为自己应该站在同一高度和大人交流,于是,就产生了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这就需要通过爬高来达到目的。
专家指导 安全第一,满足孩子的攀登欲望
很显然,孩子爱爬高的天性是不容易遏制的。那么,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父母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更顺利、更有收获呢?
1.满足孩子攀登的欲望
比如,家长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到户外踏踏青、登登高,让孩子在欣赏美丽风景、陶冶情操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爬高心理,可谓一举多得。
2.保证孩子安全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请记住: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开发自我的过程,家长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
孩子不爱吃饭,强迫进食反而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行为表现 不好好吃饭,对吃饭不感兴趣
浩浩小的时候,对吃饭总是没有太高的兴致。
有时候,为了让浩浩吃饭,爸爸妈妈就先打开电视机,用一个不锈钢碗盛了饭菜在电视机前喂,就这样,浩浩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张嘴接饭。不过,有时候即便饭菜已经含在嘴里,小家伙还是不往下咽。
有时候,每餐的前半碗是浩浩自己吃,吃着吃着就溜下去玩了,大人只好追在孩子后头喂。往往是玩一会儿玩具,吃一口饭,再玩一会儿玩具,再吃一口饭。就这样,浩浩一边吃一边玩,直到完成“任务”,每天吃饭就要花四五个钟头。
有时候,浩浩会大发脾气,一把将妈妈端着的小碗掀翻在地上,大声喊道:“不吃,我就不吃!”耐心十足的妈妈只好乞求孩子再吃一点儿,可是,即便如此,孩子似乎一点儿都不领情,说翻脸就翻脸。
现如今,让孩子吃饭简直成了一家人最头疼的事情。
心理语言 强迫进食,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几乎是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事。吃饭,原本是人的本能,饿了自然会吃,为什么在孩子这里就变得这么难呢?
除了疾病因素之外,孩子不好好吃饭纯粹是家长过于担心,给了孩子压力引起的。如果孩子某一顿饭少吃了一点儿,家长尤其是一些老人就会担心:孩子会不会是生病了?孩子会不会营养不良?孩子这么瘦,不多吃点儿不是更瘦?于是,每每在饭桌上,家长就会劝说孩子“把这个吃了,把那个吃了”。孩子不愿意吃,家长就强行喂。时间久了,孩子面对吃饭,如临大敌。只要家长劝说孩子进食或强迫孩子进食,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爱吃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外,大人追在孩子身后喂,也是弊端多多。一来,边玩边吃会让孩子养成三心二意的习惯,做事情或学习不会专注;二来,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其非常依赖家长喂,不愿自己动手。
专家指导 以身作则并做出可口的饭菜
了解了孩子吃饭难的原因后,有哪些高招可以让孩子爱上吃饭呢?聪明的爸爸妈妈们不妨看看下面几个招数。
1.家长以身作则
孩子是最喜欢模仿的,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比如说,家长可以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坐在餐桌边进餐,让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意识:坐在餐桌边才可以吃饭,而且吃饭要一心一意,不能玩玩具或看电视。家长要避免挑食,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某某食物不好吃,这样孩子才不会受此影响,间接养成偏食的习惯。
2.烹制饭菜时要经常变换菜的种类和口味
家长把饭菜做得味香色美,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食欲。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烹饪的全过程,因为孩子对自己做的东西会格外感兴趣,所以吃起来也会更香。如果可以,最好给孩子讲解食物的营养和功能,让孩子对食物和吃饭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其实,让孩子爱上吃饭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而真正用对了方法,也并不是难事。
孩子不愿意刷牙,自我独立意识增强的结果
行为表现 拒绝刷牙
3岁的乐乐年纪虽然小,却一直很有自己的主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都分得清清楚楚。每天在刷牙这件事情上,尤其让爸爸妈妈伤透脑筋。
很长一段时间,每当乐乐在卫生间刷牙时,总能听到母子俩的这段对话。
“乐乐,刷牙了没?”妈妈问。
“刷了。”乐乐痛快地答道。
“刷了?”妈妈似乎有点儿怀疑,继续问。
“真的刷了。”乐乐肯定地答道。
“真的刷了?”妈妈又怀疑了,继续问。
“真的刷了。”乐乐还是那么肯定。
“来,让我看看。”妈妈来到乐乐身边说。
“嗯!我不要刷牙。”乐乐哼哼唧唧地说着。
看来,这一次的刷牙行动又失败了。
心理语言 “我能行,我长大了,没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了”
生活中,相信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对刷牙洗漱的问题,特别是对3岁左右的孩子,每次都要和他们“战斗”一番。为什么孩子喜欢说“不”?为什么孩子喜欢和你作对?是孩子哪里出了问题吗?
事实上,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对,也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而他们的“反抗性”行为只是想闹独立。当孩子从婴儿期向儿童期过渡时,随着身心状况的发育,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已经能自如地走来走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再也用不着依靠大人的力量。而且,孩子还发觉自己能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毫无疑问,伴随着这一能力的出现和迅速增长,孩子的自信心也被渐渐树立起来了。
此时的孩子盼望自己能快快长大,期待向别人表现“我能行,我长大了”的一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确信无疑:自己是独立于爸爸妈妈的个体,不再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他们当然没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了。于是,在你面前的他,才会“不、不、不……”个不停。
除此之外,有些家长把刷牙看得很紧张,一看到孩子刷牙姿势不对,或是没有按时刷牙,就恼火生气,这样反而让孩子变得紧张、害怕。其实,刷牙就像吃饭一样简单自然。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时,自然就能心领神会这些精细动作了。
专家指导 找出原因以鼓励为主
一般来说,孩子3岁以后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可偏偏有些小孩不喜欢刷牙。为了不让小乳牙被蛀虫安身为家,爸爸妈妈当然需要一些智慧和耐心了。
1.认识到孩子说“不”的原因
有时候,孩子说“不”是有原因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孩子为什么说“不”。要不然,不但问题解决不了,甚至还会导致说谎情况的发生,而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走向冰点。以故事中的乐乐为例,当孩子露出独立的苗头,有了自己的意愿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尽量满足孩子独立的需要,以及爱与保护的需要。而一厢情愿地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刷牙有多重要,基本上就是对牛弹琴。
2.坚持循序渐进
教孩子自己刷牙,爸爸妈妈不要指望孩子马上就能学会全部。刚开始,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模仿成人的动作练习使用牙刷和杯子,让孩子对刷牙感兴趣。等孩子对刷牙有了兴趣,再逐步告诉他们刷牙的动作要领。
3.对孩子要以鼓励为主
任何生活习惯的培养,都应以正面引导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让孩子愉快地接纳,刷牙也不例外。在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活动的阶段,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一培养孩子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大好时机,适时适宜地鼓励孩子模仿,并给予必要的操作指导,而且自始至终都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在你耐心和细致的引导下,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能干。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全家人进行一次刷牙比赛,看谁刷牙的泡泡多,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家有“赖床宝宝”,问题在于父母本身
行为表现 早上赖床不起
闹钟响了,熟睡的妈妈敏捷地翻身起床,可是,隔壁儿子成成的房间却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是儿子没有听见吗?”
妈妈站在儿子床前,轻轻地说了句:“起床了。”成成只是翻了个身,便把他的小屁股对着妈妈。
“起来了,快点!一会儿又要迟到了,听见没有?快点!”看到儿子纹丝不动的样子,妈妈着急了,赶忙用手推了推儿子。
这时,成成的睡意已经渐渐被赶走了,开始有了反应。看样子他已经同意起床了。于是,妈妈语气缓和地说:“起了啊,妈妈给你准备早餐去。”
忙了一阵后,根本没有看到儿子起床刷牙洗漱,妈妈只好再次回到他的房间。让她好气又好笑的是,成成依然在床上香甜地睡着。
妈妈见了,眉头紧皱,使劲地晃动儿子。这一次,成成的睡意再次被赶走,眼睛微微张开一条缝,含糊不清地说:“再让我睡5分钟,一会儿就起,好妈妈。”妈妈早就知道孩子的话一定不算数,于是,硬把儿子拉起来,给他穿上衣服,把他拉下了床……
心理语言 赖床的问题在于父母本身
这种场景相信很多宝爸宝妈都经历过,孩子早上赖床不起,真是干着急没办法。也许,不少爸妈也意识到没必要对孩子大呼小叫,可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1.父母赖床的不良暗示
如果父母赖床不起,这种现象也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渐渐地,孩子也会赖床不起。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吧。
2.硬性纠正赖床只会让孩子更抵触
孩子毕竟是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而一旦赖床,父母就会用不耐烦的语气批评、责怪孩子。当孩子带着这种心情从被窝里爬起来时,他的情绪可想而知,磨蹭、抵触自然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3.补觉让孩子起床更磨蹭
孩子上学起床早很辛苦,父母都心疼孩子,于是在周末或者假期随便孩子自由自在地睡个够。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养成睡懒觉的习惯。一旦上学,很难马上习惯早起,自然便会磨蹭了。
专家指导 营造轻松愉快的起床氛围
如果你还在为孩子起床而发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宝贵的经验吧!
1.准备一个可爱的闹钟
相比被父母的叫喊声唤醒的不悦感,不妨给孩子买个可爱的闹钟,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铃声。当孩子听到心爱之物发出的声音时,相信自然会有起床的意愿。
2.营造起床的气氛
叫孩子起床时,可以播放轻松的音乐,或是放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CD,氛围轻松愉悦了,自然会缓解孩子被吵醒的不快。
3.理清先后顺序
父母起床后先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再叫孩子起床,这样家长就不用一边急着处理孩子出门前的准备工作,一边还要忙着整理自己上班前的琐事了。事实上,这样做不但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亲子关系也不容易产生摩擦。
其实,改善孩子赖床坏习惯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只要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地思考,耐心地对待,总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好方法。
不愿自己穿衣服,因父母帮孩子做了本该他做的事情
行为表现 要妈妈帮忙穿衣服
琪琪是个3岁半的小女孩。一天,一家人正准备外出游玩。
妈妈找来一条漂亮的公主裙交给琪琪,让她自己换上,接着就去忙其他事情了。后来,眼看爸爸妈妈都收拾妥当了,小公主琪琪还坐在床上,自顾自地玩着。
看着妈妈疑惑的眼神,琪琪反倒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质问:“妈妈,您怎么还不给我穿衣服呢?”
妈妈被女儿理所当然的口气惊呆了。但是,转瞬间,妈妈又想:不对呀,女儿已经完全能自己穿衣服了,这件事应该是她“分内”的事,而不是我的事。她应该对自己没有穿好衣服负责,而不是由大人来负责啊。
琪琪妈妈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想想看,琪琪刚学吃饭的时候,非要自己吃;蹒跚学步的时候,非要自己走;刚学穿衣脱袜的时候,又非要自己来。可是,为何现在的琪琪竟然会那么理直气壮地来质问大人呢?
心理语言 父母帮孩子做了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
正常情况下,3岁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生活自理恰恰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
一个进入自理阶段的孩子,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自理技能,或是思想上非常依赖他人,就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也不能走向独立。不仅如此,父母处处代劳孩子的事情,不放手,不相信孩子,担心孩子吃不好、穿得慢、洗不干净,孩子当然也就无法做到自理。
有时候,家长因为赶时间或是嫌麻烦或是心有担忧,就会偶尔帮孩子做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比如,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鞋,替孩子收拾玩具,等等。
其实,小孩子就是这样,有挑战性的事情对他才有吸引力,一旦这件事情失去挑战性了,他就不感兴趣了。所以,在孩子相应的敏感期,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来练习,并且趁热打铁地让孩子坚持一段时间,相信只要你努力付出,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就能很容易养成。反之,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敏感期,事后再去弥补,难度恐怕就会大很多。
所以,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立足社会,家长更应该重视孩子自理习惯的养成。
专家指导 自身做好榜样,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既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非常重大,那么,家长就应该在孩子幼年时培养这一习惯,要不然等孩子大了就难以纠正了。
(1)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生活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比如,3~4岁时要会用勺,4~5岁时要学会使用筷子等,这样才能使孩子学会更多的本领,逐渐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丰富孩子独立生活的经验。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孩子鞋带开了,家长不要急于弯腰给孩子系好,而要教会孩子方法和技能,教孩子克服困难,自己学会系鞋带。
(3)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渴望模仿成人,成为像父亲、母亲、老师一样的人,因此成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孩子。
与此同时,家长一定要意识到由于孩子能力有限,虽说也有自己做事的愿望,但是还做不好,这时大人要给予帮助和指导,不能张口就斥责,也不能出手“相助”。而且当孩子做对了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
互动问答
问: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脑子挺聪明的,但是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干其他事情,都喜欢磨蹭,任凭父母怎么催促,怎么批评都改正不了。以后长大了是不是改不掉了?我们真是愁死了。
答:
这种做事磨蹭的现象是许多孩子的共性,家长不必过于着急和惊慌,下面的一些办法可以帮助搞定孩子的磨蹭问题:
1.1分钟专项训练
准备几十道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和十来组阿拉伯数字,看孩子在1分钟内最多能算出几道题,写出多少个字和几组阿拉伯数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以上训练能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让他明白原来1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的速度。训练时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习3~5组。练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宜。
2.停止催促,坚持表扬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喊,不断地催促,结果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慢,家长就更生气。事实上,父母应当在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时,就表扬他。比如,“现在穿衣服快多了!”“现在收拾书包快多了!”只表扬,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表扬,能激发孩子内在快的动力。
3.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成长,把学习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孩子一点儿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了。所以,孩子一边学一边玩,故意磨蹭。因此,家长应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时间估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孩子提前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问:
我家儿子吃饭是一家人头疼的大事。当儿子吃饭时,他不爱吃的菜都挑在桌子上,什么青菜啊,黄瓜啊,肥肉啊,等等,每次都这样。儿子的身体越来越瘦弱,体质也越来越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什么孩子吃饭总爱挑食呢?
答: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偏食、挑食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孩子一旦有了挑食的行为,家长应该足够重视并及时纠正。如果一味地顺从,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1.家长饮食的偏好间接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有挑食的习惯,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跟着大人学,间接养成了偏食、挑食的坏习惯。
2.饭菜单调重复,导致孩子食欲降低
有些家长可能是不善于烹饪,或是没有注意饭菜的颜色搭配和形状外观,每天的饭菜没有太大的变化,让孩子吃同样的食物,导致孩子对某种食物感到厌烦,食欲降低。
3.父母溺爱,有求必应
父母过度地骄纵、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拼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食物稍微不合口味,孩子就拒绝进食,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孩子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
以上说的是孩子爱挑食的原因所在,家长应该引以为戒,慢慢改正孩子爱挑食的坏习惯。
问:
我女儿今年刚上初一,晚上害怕独自睡觉,以前小学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人睡在一起。我和她讲过道理,说好陪她睡着以后就可以,但如果半夜醒了她就会叫我们,说怕黑、怕孤单。孩子渐渐长大了,跟大人睡一起肯定不行了,但她又不敢独自睡觉,所以我们感到很为难。孩子为什么害怕独自睡觉呢?
答:
对父母的依恋几乎是儿童的本能。在与孩子分床睡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会舍不得离开父母,一旦独睡,很容易就会产生恐惧症。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越早和孩子分床睡,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越有好处。
孩子的独立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这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培养。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独立入睡,采取合理的步骤,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适应。
1.习惯分床睡
父母把孩子的小床放在大床旁边,待孩子睡着后再把他单独放到小床上,让他逐渐习惯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2.训练独自入睡
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爱抚,让他感到安全;给孩子讲故事或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他就会慢慢入睡。
3.适应独睡一屋
给孩子布置一个温馨别致、充满童趣的“童话小屋”。墙上贴一些爸爸妈妈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欢的卡通图片,这样孩子就会减少孤独感和恐惧感,安然入睡。
4.鼓励赞扬孩子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赞扬,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很有必要,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又能增强他独睡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对孩子的独立自主的培养要趁早,也要注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