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徕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回味徕卡(上篇)

图1

当龙年来临的钟声敲响时,我望着柜子里那架机身顶盖刻有金龙标记的徕卡M6型纪念相机时,不禁浮想联翩……

40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拿起徕卡相机,就被它精湛的制作工艺所吸引,更为它拍出的高质量照片所叹服。从那时起,我就与徕卡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40多年来,我关注徕卡相机的每件新产品,对自己拥有的徕卡产品,每件都爱不释手,对力不能及的,便想尽办法搜集资料一睹为快。我不是相机收藏家,也不是相机专业研究人士,只是喜爱摄影,并对徕卡相机情有独钟罢了。

平时影友聚会,除了谈论摄影外,就是谈论摄影器材,议论最多的当属徕卡相机。徕卡相机长久地为影界人士津津乐道,想来其中必有原因。

35mm相机在徕卡发明之前已有之,但画幅长短不一,有的35mm胶片无齿孔,像现在120胶片那样使用,胶片背后有防光纸,过片要靠机背小红窗计数。1913年,奥斯卡·班纳克设计并手工制作了第一台使用35mm带齿孔胶片的相机,并在10年间制作了31台不断改进的相机,直到1923年,徕兹厂才把它命名为“徕卡相机”。徕卡相机是一件了不起的产品,它使用了帘布焦平面快门,上快门和卷片同步进行,一次完成,防止了胶片重拍,这在相机制造史上是首创。镜头被安装在一个可在机身上伸缩的金属筒上,它取代了老式皮腔,这种伸缩镜头形式,被徕卡生产的某些镜头保留至今,如纪念型M6J相机所配用的 F2.8/50mm Elmar镜头就是其中一种。

徕卡相机革命性的一步当属1930年生产的徕卡C型。在此之前,徕卡生产了五年的徕卡B型。B型使用的是康班镜间快门镜头,这也是徕卡生产的唯一一款镜间快门相机,产量相对较少,共约1500台(图2)。徕卡C型使镜头从机身上解放出来,使用39X1螺丝接口使镜头与机身连接,并且镜头可以更换。除了F3.5/50mm口径的爱尔玛标准镜头外,又研制成了与之配套的35mm爱尔玛广角镜头和135mm爱尔玛中焦镜头。机身也改回帘布焦平面快门,这给摄影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项创举轰动一时。徕卡C型的诞生也给新闻摄影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很多珍贵的历史瞬间被记录下来。

图2 徕卡B型

20世纪著名的传奇摄影家罗伯特·卡帕一生都使用徕卡相机(图3)。1932年,卡帕拍摄苏联领导人托洛茨基在哥本哈根的演说。由于托洛茨基讨厌拍照,所有持大相机的拍摄者都被拒之门外。卡帕带了一台徕卡,夹在抬钢管的工人中混了进去,拍了一组照片(图4)。在卡帕短暂的一生中,共采访过5次战争,其中1936年在西班牙内战中拍的《士兵之死》(图5)、1944年在法国拍的《盟军诺曼底登陆之战》都成为历史上不朽的名作。1954年在越南,卡帕不幸触雷殉职,当发现他的遗体时,他手中还紧紧握着徕卡相机。徕卡C型是I型机的最后一款,此后又制造了装有光学测距器的II型徕卡,1933年又推出了徕卡III型,III型生产了a、b、c、d四种型号。III型将相机快门时间提高到了1/1000秒,有13款可更换镜头,并改进了光学测距装置。徕卡III型使徕卡相机从里到外基本定型,也使相机质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我非常喜欢手中的一台1935年生产的底盖带快带过片器的徕卡II型相机(图6),虽然这台相机已经经历77个春秋,但它的性能现在依然如故,过片、调焦、快门仍然顺滑准确,镜头虽是不加膜的F3.5/50mm爱尔玛镜头,但用它拍出的照片还是那样绚丽多彩。

图3 罗伯特·卡帕

图4 托洛茨基在哥本哈根的演讲

图5 《士兵之死》 罗伯特·卡帕摄

图6 徕卡II型相机

从1940年至1950年这10年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故,徕卡的发展受到阻碍。徕卡IIIC型生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0年至1945年,在二战中生产了3.7万台,其中2千台左右在相机机身上刻有字和飞鹰图案,在机身内朝镜头一面的帘布上印有K字标记,这些都是德国军用型相机(图7、图8)。另一部分,由于战争中原材料供应困难,相机帘布有半帘使用了带红颜色的材料,称为红帘徕卡IIIC,该机型现已成了难得一见的珍品。

图7

图8 徕卡IIIC德国军用相机

在二战中,除了德军使用徕卡相机外,美、英、法、意等国军队也都使用了相当数量的徕卡相机。这些相机在战争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二战图片,用于警示后人。素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德军隆美尔元帅,在战场上随身携带徕卡相机,拍了不少当时北非战场的照片,有一些还发表在德军战地报纸上。他拍的照片虽有政治倾向性,但还是如实地反映了战争的一个侧面。

从1945年至1951年,徕卡IIIC相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生产了10多万台,后期生产的IIIC徕卡所配镜头有些已经加膜,在此期间还生产有IIId型。徕卡IIId型相机产量很少,现在收藏价格不菲(图9)。

图9 徕卡IIId型相机

1950年,在徕卡IIIC相机生产10年后,徕卡公司终于推出一台徕卡IIIF型相机。IIIF型相机主要是在焦平面快门上装了两挡闪光联动装置,一挡用于闪光灯泡,一挡用于刚兴起的电子闪光灯。由于电子闪光灯的曲线是瞬间高峰,IIIF徕卡相机只有帘布快门时间在1/30秒以下,才能完成闪光同步。前期徕卡IIIF相机不带自拍机,后期加装了自拍机。

1951年、1952年又生产了IIF和IF徕卡相机。IF是特殊用途相机。在徕卡生产了M3相机三年后,于1957年为了满足怀旧人士的需求,又生产了4.8万台形同IIIF的IIIG型和IG型徕卡相机。其中有125台刻有瑞典皇冠的IIIG相机是专供瑞典军队使用的,这些相机都成了稀世珍品。

1954年,徕卡公司经过多年精心研究,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着徕卡相机里程碑的产品——徕卡M3型相机。从M3的诞生到后来生产的M6TTL相机,44年来,徕卡M型的基本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一种产品能保持一种风格并生产这么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为什么说M3是徕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因为M3是徕卡脱胎换骨,具有全新理念的产品:首先是把生产了30年的螺口接环抛弃不用,改成插刀式接环,使机身与镜头的更换更便捷;其二,将过片旋钮改为卷片扳手;其三,机背可以翻开以便更换胶片;其四,将调节钮改为机顶上一枚;其五,将对焦与取景改为一个观察孔;其六,胶片计数器自动归零;其七,取景器中有根据机身所装用镜头焦距相应自动变换的取景框,并自动矫正远近视差,取景范围有50mm、90mm、135mm三种;其八,测距基线加长为68.5mm,使长焦镜头对焦更精确;其九,闪光灯自动调解插座。后期M3又装上取景框预选扳手,并将二次扳过片改为一次扳。

图10 徕卡MP相机

初期M3快门时间是B门、1/2、1/5、1/10、1/25、1/50、1/100、1/200、1/500和1/1000秒,1956年改成B门、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多了一级快门速度,闪光同步仍是1/50秒。

M3从1954年到1966年共计生产了22万台,除7千台左右在加拿大生产,其他均为德国生产。大多数M3为银白色,约有4千台是黑色。

在徕卡M型中,有些品种产量极少,已成为稀世珍品,徕卡MP是其中之一(图10)。MP的P(Professional)是“专业”的意思,即为专业摄影人士生产的相机。MP胶片计数器设置到机身外,过片扳手下是手动调校片数,它没有取景框预选取扳手,相机底部是快速过片,其他与M3相似。据不完全统计,MP可能只生产了500台左右,其中MP-2型更稀少,可能黑白两种颜色的MP-2型相机总共只生产了二三十台左右。

应加以说明的是,M3不是M型徕卡中的第三款,而是第一款,M代表M插刀口,3代表50mm、90mm、135mm三个镜头取景框。1958年,为普及M型相机及降低售价,徕兹公司生产了M2型相机,M2相机较M3构造要简单得多,M2取景框是35mm、50mm、90mm,为喜欢使用广角镜头的人士带来方便(M3取景框中50mm框是不变动的)。M2观景器装上哪种焦距镜头,取景框中就只出现该镜头的取景框,它的测距基线为49.3mm,较M3为短。另有300台左右的M2配有原厂过片马达,叫M2-M。还有2千台M2装片是配有M4三叉上片轴芯,以M2-R命名,在美洲出售。

为满足某些特殊用途,从1959年至1964年,徕卡生产了更简单的M1型相机。M1只有35mm、50mm两个取景框,没有对焦装置和自拍钮的取景框预选扳手。有一些是绿色机身,是为军方生产的,取景框是50mm、135mm。后来有些M1被原厂加装了对焦器,有几十部被瑞士改成24×27mm片幅,供德国邮电局使用。总计生产了9千多台。

因当时28mm以下广角镜用在M3上也要另加取景器,并且是目测焦距,这样专用广角镜头的MD型相机于1964年问世,它是取代M1的产品。MD没有取景器,但便于安装28mm以下的广角镜,比M3还减轻了重量,如用长焦镜头,徕卡配有反光镜箱也可对焦拍摄。但为了科研记录方便,在相机底部有一条不漏光缝隙,可插进4mm宽的透明胶片,胶片上可写上科研所需要的数据,拍摄后底片上可记录下这些数据。这些功能在发明了相机资料背盒的今天,做起来易如反掌,可在当年要做到,却要花费一番心思。1968年,MDa取代MD,使用三叉片轴,倒片是40°倾斜折叠扳手,其他设计如同MD。

1967年,M4取代了M3。M4型可谓徕卡M型的经典之作,它集M3、M2之大成,重新精心设计其外形,使M4外形变得更流畅、飘逸。M4采用三叉快速装片轴,倒片是40°倾斜钮,自拍和取景预选扳手统一成一个式样,显得更和谐均衡。过片扳手由两部分组成,加装了一个塑料的可活动的黑色扳手头。镜头更换卡锁的保护圈被舍弃,单次和万次闪光灯插头变成通用插头,不用像M3那样另配附件。

M4的最大改动是取景框内由35mm、50mm、90mm、135mm4个取景范围框组成,用35mm镜头时,不用像M3那样需要带附加取景器的专用头,这样使整体重量轻了许多,也便于携带。后来由加拿大生产了可装马达过片器的M4-P型,并变成28mm、35mm、50mm、70mm、90mm、135mm等6个取景范围框。

M4型相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972年加拿大为美国陆军生产的505台KE-7A(M4)配置F2/50mm Elcan镜头的相机。在KE-7A使用说明中注明,在危急关头为了不使相机落入敌手,保证所拍摄的机密不外泄,可使用炸药或重物将其毁坏。KE-7A机型是经过防尘、防水处理的,制作上更精密。由于产量少,现在每台售价被炒到百万元以上。生产M4的年代正值日本单反相机争夺世界相机市场的高峰期,M4这种传统产品受到很大冲击,在产量上就减少很多,从1967年至1970年共生产了6万多台。

1971年,徕卡公司为了顺应电子相机的潮流,推出带镜后测光的M5型相机,M5一改M3、M4等传统外形,顶盖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而成为平直的顶盖,并在顶盖上装了可调校胶片感光度ISO的转盘,以利于配合机身测光。测光由帘布快门前的一条可移动的测光杆加测光头完成。过片上快门,测光杆弹出,测光头位于快门中心测光,当按下快门后,测光杆弹回,快门开启曝光。由于程序复杂,这套测光系统极易出问题。倒片钮被安置于机身底盖上,这在徕卡相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由于M5显得大而笨重,又由于测光系统不牢靠,所以使用的人较少,到1975年总共生产了3.3万台。

图11 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使用徕卡相机所拍摄的著名佳作

徕卡M6型是1984年上市的,它是徕卡相机中最成功的机型。M6的外形又改回M4的样式,取景框仍为M4-P的6个框,主要改动是在M5测光形式的基础上扩大了测定范围,并由发光二极管在取景器中显示曝光正确与否。最新M6使闪光灯与相机曝光参数连动,并以35mm、50mm、75mm、90mm、135mm等5种取景框的机型和28mm、35mm、50mm、75mm、90mm、135mm等6种取景框的机型发售。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为普及徕卡相机,曾推出过CL型小型徕卡,测光系统与M5相机相同,由于售价和使用中存在问题,所以只是昙花一现。

图12 SL-2相机

图13 中国红旗20仿徕卡相机

从1964年起,徕卡为了与日本争夺世界单反相机市场,先后推出徕卡福莱、SL、SL-2(图12)、R3、R4、R5、R6、R6.2、R7、R8、R-E等单反机型,除R3、R4、R5、R7、R8、R-E为电子快门外,其余均为机械式快门。

徕卡相机享誉世界80多年,各国相机厂家竞相仿制,据粗略统计,仿制机型不下五六百种。尼康、佳能的早期产品很多都是仿制徕卡的,英国、瑞典等西欧国家以及苏联、捷克等东欧国家也有大量仿制品出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58-I、58-II型相机被誉为“中国徕卡”,70年代生产的仿M3、M4型的红旗20相机一共生产了190台(图13),成为世界徕卡收藏家搜寻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