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徕卡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与痛苦的回忆,但是在回顾世界历史时,人们也会清晰地发现,每次战争同时也会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这种被推动的科技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徕卡相机作为一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品牌,同样受到了战争的巨大影响。
徕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班纳克早在1913年就手工制作出了第一台徕卡相机,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他所在的徕兹工厂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制造战争军需品中去了,这样就把第一款徕卡相机的上市时间推迟了10多年,直到1925年莱比锡展览会开幕,徕卡I型相机才面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徕兹厂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由于当时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完全被纳粹和希姆莱的党卫军的军需所控制,随着生产原料的逐步匮乏与日益增长的军事需求,徕卡相机的生产越来越艰难,比如由于原料铬的缺乏,徕卡相机机身都不采用镀铬工艺了。还有一段时间,徕卡使用了一种红黑两面的织物材料来制作相机快门,该材料来自一家柯达在德国的分工厂,是被纳粹扣押的生产材料。但由于这种材料不够结实耐用,后来徕兹厂不得不使用另一种制作降落伞的材料来代替。总之,徕兹工厂的生产秩序被战争完全打乱了。
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浪潮的高涨,在1943年,德军在苏联及非洲相继被击败,德国国内所有身体健全的人都被征召服兵役,这使徕兹工厂损失了很多优秀的员工,像当时所有的德国工厂一样,他们的空缺被一些“外国工人”所代替,这些“外国工人”其实就是战俘。
1943年后,同盟国的轰炸机加强了对德国本土的轰炸,韦兹勒尔小镇也没有躲过这一灾难,当时已72岁高龄的徕兹公司老板Ernst Leitz先生一直工作在第一线,即使夜间也执意守在工厂,以便对突发事件作出决策。当盟军士兵进驻徕兹工厂后,这位老人受到了应有的尊重,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有加入纳粹。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从不畏惧任何艰难环境,也从不抱怨,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由于美军及英军的轰炸使得韦兹勒尔小镇的4482人无家可归,当美军进入小镇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当地居民还非常配合美军,所以在1945年6月,当地所有工厂都很快恢复了生产。
二战期间,徕兹生产的主要是IIIc型相机,其中有不少是军用版本,它们一般都是黑颜色,相机型号是IIIcK型(图1、图2),K所代表的单词是kugellager,它的意思是球轴承,来源于使用在IIIc相机上快门的球头设计,这种设计可以防止快门在低温环境下产生粘连。它的生产时间从1941年到1945年,具体生产了多少台相机已很难计算清楚了,原因是战争后期,徕卡为美军也制造了2700台至5000台同型号的相机,数量不是很多,而且为不同军队生产的相机在外观字体上都有所区别。为德国空军所生产的相机会在机身上打上Luftwaffen-Eigentum字样,意思是德国空军财产。为德国海军生产的相机顶部都会印有一只老鹰的纳粹标志,在鹰下面有一个字母M,镜头和机身上写有德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所在地威廉港的缩写“W·haven”。而为炮兵部队生产的相机上印有“Artl”标记。
图1
图2
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IIIc型徕卡相机,那就是徕兹专门为“沙漠之狐”隆美尔所部生产的IIIc型相机,从外观上看,这些相机与普通的IIIc没有特殊区别,但是当你拆掉镜头就会看到机身快门帘布是红色的,而普通的IIIc是黑色帘布。因为隆美尔在北非沙漠指挥作战,那里气温极高,普通帘布快门的胶无法承受如此高温,会融化掉,所以徕兹工厂就用了一种特殊的红色耐热涂料来制作快门帘布,所以这种IIIc相机也被收藏者称为“红帘IIIc”。由于产量较少,所以军用徕卡相机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图3)。正因如此,市场上也就出现了许多仿冒的徕卡军用相机,它们绝大部分都是用普通徕卡相机刻上与军用相机相同的标记来冒充军用徕卡相机的,而且只有从机身编号上才能查出它们的区别,所以有不少收藏者上当受骗。
战争中的徕卡相机不仅可以用来记录战争的残酷景象,有时还可以救人一命,比如这台徕卡II型相机(图4),是一名战地记者使用的,在一次战役中他被子弹击中前胸,子弹的冲击力将他打倒在地,倒地后才发现子弹正好击中了他挂在胸前的徕卡相机上,子弹没有打穿相机机身,他因此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这部徕卡相机现陈列在德国索尔姆斯的博物馆里,被称为“防弹徕卡相机”。
图3
图4
图5 罗伯特·卡帕使用徕卡相机拍摄
图6 罗伯特·卡帕使用徕卡相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