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疗愈的方法(4)
放下心中的执着
有一天,佛陀与多名出家众坐在树林里。有一名农夫经过那里,他刚刚丢了他的牛,这些牛跑走了。农夫问在座的出家众是否看到有牛经过。
佛陀回答说:“没有。我们没有见过你的牛经过这里。你或许应该到其他的方向寻找。”当这名农夫走后,佛陀面向这些出家众微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你们应该很高兴,你们并没有牛会失去。”
有一个修习,需要一张纸写下我们的“牛”的名称,然后我们深入观察,是否可以释放其中几头牛。我们以为有些东西是幸福的关键,但深入观察后,才觉知它们其实是我们真正喜悦与幸福的障碍。
我记得有一位参加梅村禅修营的德国商人,当他听到这个释放牛的故事时,哈哈大笑。我邀请他以后再来参加禅修营,他回应说,他非常繁忙。他是生意人,需要到意大利做生意,手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他跟我说了再见。
第二天,我看到他坐在观众席上,我很惊讶。他告诉我,他是在开车前往意大利的途中决定掉头的。
他释放了一些本来以为一定要掌握在手的“牛”,他很快乐。
寻找幸福,享受幸福
喜悦与幸福的第一个来源是放下。但仅仅放下还不够,我们只能获得短暂以及表面的快乐。正念是快乐幸福的第二个来源。
假设我们与众人一起欣赏日出,但我们的心中充塞着各种工作计划或者担心忧虑的心情,想着过去或者未来的事情,无法真正享受美丽的日出。这些都因为我们缺乏正念。
如果我们能够回到吸气与呼气的修习上来,深入修习呼吸的方法,就能引领自己从过去、未来以及各种计划中解脱,让身心合一,回到当下。正念帮助我们见证当下的存在,深深地享受日出的美景。
假设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探访我们,与我们一起喝茶。正念能帮助我们享受共聚的时光,让它美好难忘。我们不忧虑任何事情,不忧虑我们的生意以及计划,只是专注于与朋友在一起。我们能觉察到朋友就在那里,我们一起坐着享受喝茶带来的欢愉。正念帮助我们品尝每一刻的快乐。
喜悦与幸福有一点分别。假设我们在横越沙漠的时候没有水,我们非常口渴,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绿洲,我们知道那里有树,有湖水可以喝,这样的觉知能带来喜悦。知道有机会可以休息,可以喝水,那个感受便是喜悦了。当我们抵达那个绿洲,坐在树荫下,用手盛水,然后喝水,那真是一种幸福。喜悦含有一些兴奋的元素。
如果我们在静坐、行禅或者是修习深度放松的时候,身体产生痛楚,那就表明了我们没有正确地运用方法。我们无需因禅修而受苦,这不是强迫性的劳役。禅修应该带给我们喜悦与幸福。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喜悦与幸福,就能够处理内在的痛苦的情感、忧愁与悲伤。
刷牙、煮早餐、走向禅堂的途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脚步以及每一个呼吸都应带给我们快乐与幸福。生命已经充满痛苦,无需制造更多。
邀请佛陀与自己一同呼吸
多年前我在韩国首尔弘法,当地的警员为了让我们能够行禅,安排了一条道路。但带领众人行禅那天,我发现举步维艰,因为现场有数百位摄影师围着我,我完全不能走路。
我跟佛陀默念着:“亲爱的佛陀,我放弃了。你帮我走吧。”佛陀即时到来并开始助我行走,于是那条路也变得通畅无比。这次经历之后,我写了一组关于修习的诗,这些诗可以随时应用,尤其适合在修习行禅与正念呼吸遇到困难时运用。
让佛陀呼吸,
让佛陀步行。
我无需呼吸,
我无需步行。
佛陀在呼吸,
佛陀在步行。
我享受呼吸,
我享受步行。
佛陀就是呼吸,
佛陀就是步行。
我是呼吸,
我是步行。
这里只有呼吸,
这里只有步行。
这里无人在呼吸,
这里无人在行走。
呼吸而安乐,
行走而安乐。
安乐就是呼吸,
安乐就是步行。
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相信,只有有人才会有呼吸,必须有人才能行走。但事实是,只要有步行与呼吸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一个行走者,也不需要一个呼吸者。我们只需要留意到,哪里有步行在进行中,哪里有呼吸在进行中。
想一想雨,我们习惯说正在下雨,这个说法很有趣,因为如果没有下雨,没有雨点落下,那就根本没有下雨。因而,雨就是落下的那个动作。我们不需要一个“雨者”(Rainer),我们只需要说雨;当我们说风在吹,这是同样有趣的,因为如果没有吹,就不是风了。我们不需要一个“吹者”(Blower)。因此,只要有“雨”或者“风”,存在就已经足够。
步行是同样的道理。我所指的佛陀的步行只是步行,但那是高质素的步行,那样的步行令人乐于其中,这是正念的步行——那里充满宁静与喜悦。佛陀就是那呼吸,佛陀就是那步行。那样的步行充满宁静与喜悦,这是正念的步行。
第五节 转化痛苦的种子
痛苦的种子根深蒂固,让我们不得快乐。
让我们拥抱痛苦,摆脱恐惧,走向幸福。
我们如何转化根深蒂固的痛苦种子?介绍给大家三个处理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集中撒播及灌溉幸福快乐的种子。我们不是直接处理痛苦的种子,而是用幸福快乐的种子转化它们。这是间接转化。
第二个方法是持续修习正念。当痛苦的种子升起时,我们能够觉察它们。每一次它们显现,我们就用正念的光照耀它们。我们的种子是一个能量场,正念也是一个能量场。当痛苦的种子接触到正念,它们就会萎缩,正念帮助我们转化痛苦的种子。
第三个方法是用来处理自幼便出现的痛苦的。我们要刻意地邀请它们上升到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邀请忧愁、绝望、内疚以及渴求这些自己在过去不想接触的感受到来。我们坐下,像与老朋友一般与它们聊天。但在邀请它们显现之前,我们需要确保正念的灯亮着,确保它的光稳定而强烈。
确认痛苦在心中
修习行禅是为了接触生命的奇迹。但如果我们行走的时候,回溯童年时候的影像,痛苦的感受、恐惧以及悲伤升起,那么,我们就不能享受当下的步行。我们行走,但并不在天堂,而是在地狱,痛苦就在那里。处理这种情况的第一步是确认痛苦:“痛苦在我内心”。
吸气,我知道痛苦的感受、悲伤、忧愁、恐惧在我之内。
呼气,我拥抱内在的痛苦的感受、悲伤、忧愁、恐惧。
有了正念与正定,我们回顾那个影像,就能明白是什么引致它显现。“我有‘这’因我触及‘那’。”有了正念与正定,我们就能够以智慧回应这个影像。我们将不再是无助的小孩,而是强壮的成人,可以保护自己。
我们这里有些人是移民。他们来自东南亚,横渡大海,以船民的身份生活在这里。在漂洋过海的过程中,他们非常害怕,因为随时可能葬身大海,可能被鲨鱼或者海盗杀死、伤害。经过这样旅程的人,会在心识中保留那些危险的影像。
如今他们已经抵达彼岸,难民的身份被接受,身处安稳的土地。有时我们会忘记过去,但一旦接触到那些时刻的影像,即使我们身处安全之地,仍然会受苦。每一次接触到那些影像,痛苦便会升起,即使那些痛苦的事情发生在很久以前。
很多人仍然受困于影像的世界。但事实是,它们只是影像,不再真实。通过正念吸气和呼气,我们可以得到智慧与了悟。假设我们保留那几乎埋葬了我们的海洋的照片,当我们再次观看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痛苦与恐惧。但正念与正定可以让我们了悟:这只是一张照片,并不是真正的海洋。我们会在大海溺死,但不会在一张照片中溺死。
因而,当我们困于悲伤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深观而了悟:此有故彼有。痛苦来自于我们接触到的一个过去的影像。事实是,我们是安全的,有能力享受当下生命带来的美妙。当我们觉知到痛苦来自影像而不是当下的情况,就能够幸福快乐地活在当下。这就是正念与正定的力量。
末那识:追求快乐,回避痛苦
我们回避内在的小孩,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害怕痛苦。这是由于在藏识与意识之间,存在着心识的一个部分,被称为末那识,它引导我们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末那识是我们误以为有一个独立的“我”的原因。我们痛苦是因为掩埋在末那识之内的歧视与妄想。
当一条鱼看到吸引它的鱼饵,它会想咬那鱼饵。它不知道隐藏着鱼钩,如果它吃那鱼饵,它就会被拖出水面。有了正念,我们就能觉察到持续追求愉悦的危险。我们能够在藏识中发现智慧的种子,帮助末那识转化。这是意识的任务。
末那识的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视追求愉悦的危险。一味追逐感官享受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曾经渴求的对象,就能够看到潜在的危险。
末那识的第四个特征是它会忽视痛苦的好处。痛苦有它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需要借着一些痛苦的磨炼,获得成长,增进理解,同时培养仁慈、快乐及幸福的感受。只有经历过痛苦,我们才能觉知快乐与幸福。
没有经历过战争,不会懂得和平的可贵;没有经历过饥饿,不会懂得面包的珍贵,也不会知道有东西可吃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样的幸福只有当我们真正经历过饥饿,才会感受得到。
在我们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危险的时刻,当我们念及的时候,就能开始尽情享受当下的安全。因为经历过苦难,所以我们有机会学习理解与慈悲。透过接触与了解痛苦,慈悲之心油然升起。
我不会送我的朋友或是小孩到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因为在那样的地方,他们没有机会学习培养理解与慈悲。佛陀说:没有受过苦难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佛陀成道,是因为他饱尝痛苦。我们需要通过痛苦走向佛陀。痛苦就是道。借着痛苦我们得以看到了悟、慈悲与爱之道。深观悲伤、苦楚以及痛苦的本质,我们能够看到解脱之道。如果我们不懂什么是痛苦,就无法走向佛陀,也没有机会接触安宁、接触爱。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历痛苦,所以现在有机会辨认出通往自由、爱以及理解的道路。
我们每个人都会追求快乐,希望逃离痛苦。我们以为追求了快乐,就可以避免痛苦,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行为阻碍了我们的成长,更阻碍了我们获得幸福。没有理解、慈悲与爱,幸福不可能实现。如果我们不懂自己的痛苦与别人的痛苦,爱不可能出现。接触痛苦帮助我们培养慈悲与爱的情感。欠缺理解与爱,我们不能幸福,也不能令他人幸福。所有人都拥有着慈悲、谅解、快乐与无畏的种子,如果我们持续逃避痛苦,这些种子就没有机会成长壮大了。
在梅村的上村,我所居住的地方,有一个莲花池。我们都知道,莲花不能在没有淤泥的地方生长。我们需要淤泥以种植莲花,大理石不能成为莲花生长的地方。淤泥在培育莲花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理,痛苦在培养理解与慈悲的过程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们必须拥抱痛苦并深入观照,由此便能学到很多东西。当埋在藏识深处的恐惧上升到意识的层面时,我们的修习就是邀请正念的种子显现。正念帮助我们真正存在,觉察并拥抱痛苦,而不是逃离。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正念不够强大,无法处理痛苦与悲伤,但经过修习,特别是有团体帮助我们修习的时候,我们的正念就能够生长,有足够的力量掌握痛苦、悲伤与恐惧。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剂痛苦以培养理解与慈悲,但我们不需要制造更多的痛苦。因为我们的内心以及周围的痛苦已经超出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意识能够通过观察痛苦得到学习,然后将所学到的知识传递到藏识。
末那识的第五个特征是忽视中道。意识会提醒末那识关于中道的智慧。通过正念呼吸,我们可以帮助意识深观,觉知末那识的所有妄想,并觉知存在于藏识的智慧的种子。当意识修习专注力(正定)的时候,专注的对象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彼此平等的。如果意识能够集中在这些对象之上,智慧自然会出乎意料地快速来到。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是尝试占有、拥有以及持有一切它注意到并想到的东西。渴求是人类的一个强烈的冲动,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充满嫉妒,希望拥有一些人与一些东西。但由于觉知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于是我们终于了悟,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真正拥有的。
禅修,帮助转化末那识
拥有了正念,我们可以转化末那识。通过正念呼吸,我们可以帮助意识深观,觉察末那识的所有妄念,同时觉知智慧的种子的存在,掩埋于藏识之中。当末那识转化后,它便成为了“无分别智”。
有一个故事,非常好地说明了什么是无分别智。有一粒盐,它想知道海水有多咸:“我是一粒盐,我非常咸。不知道海里的水是不是和我一样咸。”一位高人回答了那粒盐:“亲爱的盐,你想知道海水的咸度的唯一方法就是跳进大海。”
那粒盐于是跳进海里,与海水融为一体,它因此全然觉知了海水的咸度。
我们无法完全明白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直到我们成为他(它)的一部分。在法文中,comprendre的意思是理解。从字面上而言,就是捡起一样东西,然后与它融为一体。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与某样事物有隔阂,就不能期望自己能够完全明白它。
禅修,就是一种我们观察现实境况的训练,并最终使我们没有了主体与客体的观念界限。在观察时,我们需要移除询问者与被询问对象之间的界限。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将自己与他融为一体,甚至进入他的皮肤之中。朋友与家人如果要真正地互相了解,他们需要成为对方。要全然了解就要成为希望被了解的对象。拆除了被了解的对象与了解的主体之间的屏障,真正的了解才会发生。
譬如我们送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运用无分别智,就会了知赠送这个行为并不存在给予者和接受者。如果我们思量着自己是给予者,而其他人是接受者,就不是圆满的给予了。我们给予是因为,有人需要我们给予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行为。如果我们真正修习了慷慨,我们就不会说:“他一点感激之情也没有。”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想法。
修习正念,让我们能够识别内在的末那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末那识的倾向,就可以用念、定及慧来转化这些倾向,并孕育出无分别智。如果我们没有选择逃离痛苦,而是觉察它、拥抱它、深观它,痛苦就会开始转化,自在与了悟随之而来。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需要了知自己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幸福。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家庭成员、社区以及社会人员所需的幸福条件。当我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就能知道怎么做。有了目标,我们采取行动给予他们所需的东西:充足的食物、民主以及自由。当我们有了目标,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行动——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带领社会走向积极正面的方向。我们要确定自己所做的是好还是坏,检视自己所做的是否能走向自己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