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雪(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意远风苦,时来江山春

唐·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注释

孤桐:指特生的梧桐,是制琴的上好材料,后以“孤桐”为琴的代称。

秘:藏。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高雅清高的琴声,并将琴声和孤桐、雪等结合在一起。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首先突出了琴声的悠扬,“虚鸣”表现出琴声的缥缈,正是因为琴声的悠远,反而让人有一种不真切的感觉,赋予琴声一种神秘感。而随后诗人又说这琴声“朴素传幽真”,使人由远及近,慢慢揭开了琴声的面纱。“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不仅说琴声行云流水,更夸赞了弹琴者技艺的高超,这潺潺琴声仿佛让诗人见到了古时贤者。“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诗人加入奇特的想象,大胆地将变幻莫测的琴声融入季节的变化,琴声时而带人进入风雪交加的凛冽冬日,时而又带人进入温暖的春天。“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在琴声的渲染下,宴席气氛高涨,琴声也连绵不绝,使得大家沉浸在这热烈的气氛中。

青海长云暗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简析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写边塞壮阔之景,是对西北边陲景观的一个总体概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杀敌报国的坚定斗志与信念。“黄沙百战穿金甲”,极其概括地写了戍边的战事,“黄沙”写作战环境之恶劣,“百战”暗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频繁。“穿金甲”则写敌军之强悍,侧面烘托战斗之艰苦激烈。即使这样,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丝毫减损,反而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唐诗别裁》)

〔近代〕朱宝莹:首句长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见之意。二句惟见有孤城,遥而望之,系玉门关云,起势远甚。三句在黄沙之地已经百战,终穿上金甲,转得突兀。四句不破楼兰不还,如顺流之舟矣,结句壮甚。(《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