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民间疾苦,题材广泛,寄意深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被誉为“诗史”。杜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感情真挚,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
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注释
潘怀县:指潘岳。
陆浚仪:指陆云。
桑落:酒名。
简析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首联用潘岳和陆云代指主客两人。“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写美酒当前,更有菊花锦簇,供人欣赏,可谓是赏心乐事。“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颈联将视线拉远,描摹秋高气爽、流霜清净的景象。“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虽有霜雾近身,大家却都兴致不减,宴饮直至夜间,酒酣耳热,见堂前水鸟,竟然随之起舞,潇洒之致。
全诗笔调清丽,描写了深秋时节,好友对坐赏菊,把酒言欢的场面。将情感寓于叙事之中,含蓄流畅。
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是杜甫赠友人杨奉先之作。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树间
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注释
婆娑:枝叶纷披的样子。
交柯:交错的树枝。
低几杖:低于茶几和手杖。
垂实:下垂的柑果。
满岁:整年。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柑橘树下乘凉赏月的情景。
首联别出蹊径,诗人从听觉和嗅觉两方面描摹自己所处的环境。“岑寂”写出了夜晚寂静无声的安宁氛围,“婆娑一院香”照应上句,不仅写出了香气萦绕,也将树影婆娑的细微声响补充到了这幅图景之中。颔联继续描写柑橘树的繁茂:枝丫交错,低至几案之上,果实累累,直欲沾染衣衫。“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颈联赞扬橘树终年青翠如松柏,也借“同时待菊黄”一句点明了时节。“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夜凉如水,清露无声。诗人独坐胡床之上,享受这无尽月色。由于仕途屡屡受挫,境遇多舛,又怀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杜甫的诗歌大多沉郁悲凉,甚少有如此闲适安宁之作。
全诗遣字工整,写景沉实又不失灵动之气。
背景
本诗为杜甫于秋夜独自赏月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复愁十二首(其十一)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注释
恨:遗憾。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北部。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因以“彭泽”借指陶渊明。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简析
杜甫虽有“诗圣”之名,但大半生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经常要靠人接济。《江村》一诗中,“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有何求”也说明了这种境况。本诗虽为题菊,却也是诗人自伤穷困的感慨。
“无钱对菊花”,诗中用了陶渊明“无钱对菊”的典故。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之,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诗人用陶渊明无钱买酒对菊事,借以自伤贫困。辛酸之情,跃然纸上。
背景
本诗为杜甫晚年时于重阳节所作,抒发了诗人在艰难生活中的悲凉心情。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宿赞公房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释
杖锡:手持锡杖。锡杖,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因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震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
飒(sà)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宁:岂能。
虚空:荒野无人之处。
陇月:洁白明亮的月亮。
简析
诗人与原京师大云寺赞公重逢,时值诗人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弃官,暂居秦州之际。
首联诗人以“杖锡何来此”起笔,表现了偶遇时的惊愕之情。接着寄情于景,用“秋风已飒然”表达所处环境之萧条。“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写赞公禅房所见之景,侧面写出了赞公作为释门隐者清静淡泊的生活与性格。“雨荒”“霜倒”等词语,暗示了赞公平白受屈被贬的不幸遭遇。“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颈联以“放逐”起首,推崇赞公不为放逐移节的情操。在安慰、赞扬赞公的过程中包含着对贬谪、放逐的蔑视。“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尾联写月夜,点明题目中的“宿”字。二人本来交情很好,后来同案遭贬,如今又在边地相逢,自是非常难得。“陇月”句,不仅是写景,更重要的是以月圆象征两位老友的团圆。
背景
此诗当为乾元二年(759)深秋在秦州时作。赞公是杜甫的旧友,在长安大云寺做住持时,曾留杜甫在寺内小住,并赠送丝细毛布。不曾想在流寓中再次相逢。诗中描写夜宿赞公土室的所见所感,对赞公的守禅本性给予赞美,抒发了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之情。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九日五首(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释
竹叶:竹叶青酒。
殊方:异域,他乡。
玄猿:黑色的猿。
哭:猿啼似哭。
旧国:指长安。
干戈:战乱。
衰谢:衰老。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而写下的作品。诗人当时因病客居在夔州,由于年老多病,所以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诗人忧心国事家事,无法排解心中悲苦,于是登上高处,赋诗一首。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首联点明了时节与登高原因。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诗人抱病在身,也不忘登上江台,欣赏秋色。“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颔联写诗人因病而无法畅饮,心中苦闷,无心赏菊,于是便发出菊花也不用再开的感慨。“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诗人将西沉的落日、凄厉的猿啼、南飞的白雁用同一情感串联起来,用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黑猿与白雁的相互对比,渲染出了重阳登高时的凄清之境。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弟妹萧条各何在”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干戈衰谢两相催”,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的凄惨处境。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飘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背景
此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时所作。时值重阳,诗人抱病登高,抒发心中的愁苦。
名家点评
〔宋〕魏庆之:杜子美云:“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直以“菊花”对“竹叶”,便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
〔元〕方回:此“竹叶”,酒也,以对“菊花”,是为真对假,亦变体。“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需开”,于虚字上十分着力。(《瀛奎律髓》)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叹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漫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
堪:能。
萧条:寂寥。
烂漫:散乱貌。
众芳:泛指野花。
采撷:摘取。
兹:此。
简析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首联慨叹檐前菊花因移植的时间晚,不能赶在重阳佳节绽放。诗人借庭前菊花晚开,喻自己迟暮不遇。颔联“明日萧条醉尽醒”,没有了重阳佳节其乐融融的氛围,赏花人的兴致由浓转薄直至曲终人散。颈联“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篱边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为生不逢时,即使花蕾缀满枝头,也不会有人驻足欣赏,而且敌不过要与残酷风霜抗争的命运。诗人以野外众芳喻小人得宠。尾联“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从侧面反映了菊花不畏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的高洁品质。诗人以菊花这一意象自比,表达了自己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的情操,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慨叹。
背景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重阳节居长安下杜城,他由庭前迟开的甘菊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作。
名家点评
〔清〕仇兆鳌:“此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伤君子晚犹不遇,而小人杂进在位也。”(《杜甫诗注》)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巫山巫峡:夔州一带的巫山山脉和巫峡。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长安。
刀尺:剪刀和尺子,缝制冬衣的工具。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简析
这首诗是《秋兴八首》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人通过写夔州秋景,寄寓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开门见山,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清的基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巫峡波浪滔天,巫山上空的乌云好似要压到地面上来,颔联写景的同时也暗示了局势的动荡不安、诗人前途未卜的处境。“兼”“接”二字,写出了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开”字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系”字亦双关: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急暮砧”,指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捣衣声增添了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所作,此为第一首。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壮志难酬,心境非常落寞。
名家点评
〔明〕王嗣奭: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启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杜臆》)
〔清〕李锳: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诗法易简录》)